第三十三章 父女情
關燈
小
中
大
團,不是也有很多女孩子登上台唱戲嗎?那些女孩子們的家庭都還是有身份的人家哩。
世事變了,現在不論“下九流”不“下九流”了。
想到這裡,他就連夜磨了一百多斤好白面,又摘了兩個大南瓜,用個小驢馱着去了洛陽。
到了北關燒窯溝,老清找着了老清嬸住的窯洞。
這個窯洞已經安了一扇新門,老清怕走錯了家,就在門外喊着: “雁雁!雁雁!這是雁雁家嗎?” 門開了。
老清嬸走出來,一看見老清就叫着:“哎喲!你怎麼摸回來了?你怎麼想起來回來了?你還知道你有個家!連封信也不打。
愛愛打問了多少人,就是問不到你的蹤影。
趕快到屋裡。
哎喲!這死老頭子還算有個三回九轉,也不知道怎麼開了竅了,還想起來我們娘兒們。
……” 老清嬸一口氣地說着。
老清任她指天劃地數落着,自己卻激動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他眼中含着淚,笑着把驢子拴在小樹上,把兩袋面粉往窯洞裡提着,最後又把兩個大南瓜搬進來放在屋子正中間。
海老清在窯洞裡坐定,擡起頭來看了看,這個破窯洞大變樣了。
屋子裡放着一張舊八仙桌子,還擺了兩把羅圈椅子。
桌子上放了個茶盤,茶盤裡放着一把畫着“福祿壽”圖案的白細瓷茶壺和四個茶盅。
窯洞牆壁的下半截已經用紙裱糊了。
這些紙是公文紙,上邊全都印着“第六十四軍洛陽留守處”字樣。
老清嬸的打扮也變了,她穿了件魯山綢褂子,黑絲布褲子,耳朵上還戴了一副閃閃發光的豆芽式耳環,看去好像是金子。
老清嬸來拿過一把布摔撣說:“把你腳上的灰撣撣!”老清接過摔撣沒有敢向自己的腳上撣,因為摔撣的布太白了,自己腳上的那雙“踢死牛”被灰塵蓋滿了。
他走到窯洞外使勁跺了跺。
就在這一刹那間,他感覺到自己放在地上的兩個南瓜,和這個“家庭”不怎麼協調了。
海老清先問起了小女兒雁雁。
老清嬸告訴他,雁雁在被服廠給人家鎖扣眼,是關處長給她找的事兒。
關處長這個人可好了!海老清第一次聽到關處長這個名字,他不知道是什麼人,他也沒有敢多問。
“這一年多,你們日子還能過去吧?”海老清看着床上放的兩條印花被子問。
“還不是全憑愛愛。
”老清嬸說着誇起閨女來,“孩子一天趕兩場,有時趕三場。
嗓子都唱啞了!不管怎樣,總算熬出來了。
班子裡現在給她吃一分五厘賬,還管一頓夜飯。
他們現在離不開愛愛了。
愛愛如今不光說段子,也會兩本‘大書’了。
過罷年,光《五女興唐傳》就說了一個月,接着說了《雷公子投親》,場場客滿,一場說下來就是好幾十塊錢哪。
唉!就是錢都叫徐老闆分跑了。
有啥辦法哩,場面、院了都是人家的。
愛愛是棵‘搖錢樹’,可就是栽在人家家裡了!” 海老清聽老伴興奮地說着,自己有些茫然。
什麼“大書”“小書”?什麼叫“段子”、“折子”?他不懂這些行話。
他隻懂得“棗芽發、種棉花”,“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
他奇怪平常燒火燎竈的老清嬸,居然能說出這一大串他聽不懂的話來。
怪不得她腳上穿着一雙雪白的洋襪子。
天快黑時候,雁雁從被服廠下班回來了。
她一進門就看到了老清,先驚喜地叫着: “哎呀,爹!……” 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雁雁就跑過去把頭拱在老清的懷裡,嗚嗚咽咽地哭起來。
眼淚在雁雁的臉上流着,卻向海老清心上滴着。
他撫摸着小女兒的頭發說: “雁雁!爹不是回來了嗎?” 可是雁雁還在哭着,老清的眼睛模糊了。
他感到痛苦,也感到甜蜜,他感到難受,也感到溫暖。
這是他多少天所期待的眼淚。
也是他害怕見到的眼淚。
爸爸的淚管和女兒的淚管是相通的,爸爸的眼睛裡隻要起一片潮,女兒的眼睛裡就要下一場雨。
海老清雖然脾氣耿直倔強,對待兩個女兒愛得卻像掌上明珠。
每年在老家趕廟會時候,他總是要背一個,扯一個,領她們去趕會。
到了會上哪怕自己少買一斤煙葉,也要給兩個女兒買點吃食。
碰到賣胡辣湯或羊雜碎時,他總是隻買兩碗給愛愛和雁雁吃,自己從口袋裡拿出冷窩窩頭,蹲在一旁啃着。
…… 雁雁八年那年,天冷得早,過了“小雪”,樹上的葉子都落淨了,她還沒有件棉襖穿。
那年老清嬸有病,沒顧得上給她做,家裡也沒有棉花,隻給愛愛作了件棉襖。
雁雁看自己沒有棉襖,羊也不放了,坐在家裡怄氣。
老清從地裡回來,看她在抹眼淚,就問: “雁雁,你哭啥哩?” 雁雁擦着淚說:“俺姐有棉襖,我沒有棉襖!” 老清聽了一聲沒吭,到地裡背回幾捆棉柴,一棵一棵地揀着,把上邊沒有開開的小僵辦棉桃摘下來,又連夜剝了剝,彈了彈,親自和愛愛給雁雁套了個棉襖。
…
世事變了,現在不論“下九流”不“下九流”了。
想到這裡,他就連夜磨了一百多斤好白面,又摘了兩個大南瓜,用個小驢馱着去了洛陽。
到了北關燒窯溝,老清找着了老清嬸住的窯洞。
這個窯洞已經安了一扇新門,老清怕走錯了家,就在門外喊着: “雁雁!雁雁!這是雁雁家嗎?” 門開了。
老清嬸走出來,一看見老清就叫着:“哎喲!你怎麼摸回來了?你怎麼想起來回來了?你還知道你有個家!連封信也不打。
愛愛打問了多少人,就是問不到你的蹤影。
趕快到屋裡。
哎喲!這死老頭子還算有個三回九轉,也不知道怎麼開了竅了,還想起來我們娘兒們。
……” 老清嬸一口氣地說着。
老清任她指天劃地數落着,自己卻激動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他眼中含着淚,笑着把驢子拴在小樹上,把兩袋面粉往窯洞裡提着,最後又把兩個大南瓜搬進來放在屋子正中間。
海老清在窯洞裡坐定,擡起頭來看了看,這個破窯洞大變樣了。
屋子裡放着一張舊八仙桌子,還擺了兩把羅圈椅子。
桌子上放了個茶盤,茶盤裡放着一把畫着“福祿壽”圖案的白細瓷茶壺和四個茶盅。
窯洞牆壁的下半截已經用紙裱糊了。
這些紙是公文紙,上邊全都印着“第六十四軍洛陽留守處”字樣。
老清嬸的打扮也變了,她穿了件魯山綢褂子,黑絲布褲子,耳朵上還戴了一副閃閃發光的豆芽式耳環,看去好像是金子。
老清嬸來拿過一把布摔撣說:“把你腳上的灰撣撣!”老清接過摔撣沒有敢向自己的腳上撣,因為摔撣的布太白了,自己腳上的那雙“踢死牛”被灰塵蓋滿了。
他走到窯洞外使勁跺了跺。
就在這一刹那間,他感覺到自己放在地上的兩個南瓜,和這個“家庭”不怎麼協調了。
海老清先問起了小女兒雁雁。
老清嬸告訴他,雁雁在被服廠給人家鎖扣眼,是關處長給她找的事兒。
關處長這個人可好了!海老清第一次聽到關處長這個名字,他不知道是什麼人,他也沒有敢多問。
“這一年多,你們日子還能過去吧?”海老清看着床上放的兩條印花被子問。
“還不是全憑愛愛。
”老清嬸說着誇起閨女來,“孩子一天趕兩場,有時趕三場。
嗓子都唱啞了!不管怎樣,總算熬出來了。
班子裡現在給她吃一分五厘賬,還管一頓夜飯。
他們現在離不開愛愛了。
愛愛如今不光說段子,也會兩本‘大書’了。
過罷年,光《五女興唐傳》就說了一個月,接着說了《雷公子投親》,場場客滿,一場說下來就是好幾十塊錢哪。
唉!就是錢都叫徐老闆分跑了。
有啥辦法哩,場面、院了都是人家的。
愛愛是棵‘搖錢樹’,可就是栽在人家家裡了!” 海老清聽老伴興奮地說着,自己有些茫然。
什麼“大書”“小書”?什麼叫“段子”、“折子”?他不懂這些行話。
他隻懂得“棗芽發、種棉花”,“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
他奇怪平常燒火燎竈的老清嬸,居然能說出這一大串他聽不懂的話來。
怪不得她腳上穿着一雙雪白的洋襪子。
天快黑時候,雁雁從被服廠下班回來了。
她一進門就看到了老清,先驚喜地叫着: “哎呀,爹!……” 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雁雁就跑過去把頭拱在老清的懷裡,嗚嗚咽咽地哭起來。
眼淚在雁雁的臉上流着,卻向海老清心上滴着。
他撫摸着小女兒的頭發說: “雁雁!爹不是回來了嗎?” 可是雁雁還在哭着,老清的眼睛模糊了。
他感到痛苦,也感到甜蜜,他感到難受,也感到溫暖。
這是他多少天所期待的眼淚。
也是他害怕見到的眼淚。
爸爸的淚管和女兒的淚管是相通的,爸爸的眼睛裡隻要起一片潮,女兒的眼睛裡就要下一場雨。
海老清雖然脾氣耿直倔強,對待兩個女兒愛得卻像掌上明珠。
每年在老家趕廟會時候,他總是要背一個,扯一個,領她們去趕會。
到了會上哪怕自己少買一斤煙葉,也要給兩個女兒買點吃食。
碰到賣胡辣湯或羊雜碎時,他總是隻買兩碗給愛愛和雁雁吃,自己從口袋裡拿出冷窩窩頭,蹲在一旁啃着。
…… 雁雁八年那年,天冷得早,過了“小雪”,樹上的葉子都落淨了,她還沒有件棉襖穿。
那年老清嬸有病,沒顧得上給她做,家裡也沒有棉花,隻給愛愛作了件棉襖。
雁雁看自己沒有棉襖,羊也不放了,坐在家裡怄氣。
老清從地裡回來,看她在抹眼淚,就問: “雁雁,你哭啥哩?” 雁雁擦着淚說:“俺姐有棉襖,我沒有棉襖!” 老清聽了一聲沒吭,到地裡背回幾捆棉柴,一棵一棵地揀着,把上邊沒有開開的小僵辦棉桃摘下來,又連夜剝了剝,彈了彈,親自和愛愛給雁雁套了個棉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