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九 章 牛 鈴
關燈
小
中
大
人,沒有回答。
那個女人用手指着他說:“我就問你!” 老清忙說:“我,逃荒的。
在這兒蹲一會兒,避避風。
”那個女人打了個呵欠說:“那你給兩毛錢吧!” “給兩角錢?”老清有點奇怪。
那個女人說:“我們這個席棚不能白蹲啊,再說,你也蹲了這半天了。
” 老清說:“啊,這蹲一會兒也要錢?”那個女人說:“這有什麼稀罕,你站一會兒也得給錢,搭個席棚是容易哩,還得買席買竹竿。
” 老清聽她這麼說,幾乎惡心得想吐出來,他掏出來兩毛錢遞給那個女人,頭也不回地站起來走了。
他想着這城市地方真是不能住。
要是在農村遇到過路投宿的,總要給人家領到個草屋住住,第二天早上不說管飯,也要送盆洗臉水。
誰也不會向人家要錢!可是在城裡,在誰家門口蹲一會兒就要錢。
也能張開口,也能伸出手!真是錢比爹娘還要親。
老清一路想着,一路在街上轉遊着,他索性什麼地方也不睡了,就在街上轉到天明算了。
剛轉到一個街口,被大街上一個警察叫住了。
老清隻得走到那個警察跟前,警察問着:“你是幹什麼?”老清說着:“逃荒的,找家裡人的,俺一家失散了。
”警察說: “十二點淨街,你不知道?!”老清說:“我不知道淨街。
”警察說: “你不知道!先蹲到這裡!”警察指了指一家商店門口。
就在這時候,前邊一條街口忽然有一輛黃包車一閃,拐到巷子裡邊了。
這個警察馬上喊着:“站住!”接着撂開兩條腿就趕起來,那輛黃包車在前邊跑着,警察在後邊追着,追了沒多遠追上了,警察把黃包車上的墊子掂起來就走。
那個拉車的跟着警察乞求着說:“老總,墊子還給我吧!我家裡小孩多,夜裡出來想多拉一宗生意。
” 警察說:“墊子給你!到警察局去給你!你跑什麼!要不是我跑得快你早蹦了。
一雙新鞋都給我跑爛了。
” 拉車的說:“老總,我以後決不再犯。
”警察說:“說得好聽,拿了違章罰款再說。
”他又指着那家商店門口:“車子放下,也蹲到那兒去。
” 老清在牆根前蹲着.聽着這個拉車人的聲音,酷似他村裡的長松!可是他再也沒想到在這裡會碰見長松。
長松快走到他跟前時,他猛地站起來抓住長松的手說: “你是長松不是?” “你是誰?”長松吓了一跳。
“我是你老清叔!” “老清叔!哎呀,你怎麼在這兒?” 老清激動地說:“我就是來找你們的。
我找了兩天了。
”兩個人見面,又是掉眼淚又是高興。
那個警察過來說:“嘿,你們倆在這兒倒是搭上親戚啦!”長松忙從腰裡掏出五毛錢說:“老總.這點小意思你收下,吃飯不飽。
吃酒不醉,就買盒煙吧。
”警察把五毛錢接住了,他又對老清說:“還有你哩!”長松說:“這就是我們兩個人的意思。
”警察說:“你拉過車沒有?”長松因為急着要領老清回家,就又給他掏了五毛錢,這個警察馬上笑容滿面地說: “你們走吧.你們從這小巷子出去,順着城牆走。
那裡沒崗。
” 進了小巷子,老清說:“這城裡人怎麼都是這樣?穿戴的郎帽金圈,五毛錢都打發住了。
”長松說:“警察都是這樣。
‘黃狗變黑狗,沒錢查戶口。
’他們就是憑淨街查戶口弄幾個錢。
” 到了順城馬路上,長松把車放下說:“叔,你坐上,離家還遠着哩。
”老清像蠍子蜇了他一下似地說:“我不坐。
”長松說:“你坐上吧,坐上我反而跑得快。
”老清說:“我不坐!這不是咱們莊稼人坐的車。
” 到了燒窯溝,天已經大亮了。
這天正是正月十五。
路上趕集的人,扯群大流,附近街上,有往“百子橋”上上供的,有在廣場上打秋千的。
賣琉璃喇叭的背着大竹簍子,嘴裡吹着琉璃喇叭,後邊跟着一群小孩.賣糖葫蘆的挎着籃子,沿街叫賣。
老清顧不得看街上的景緻,隻是一路小跑跟着長松走着,到了窯門口,長松說:“俺嬸就在這孔窯裡住,我在北邊那孔窯裡住。
”他說罷喊着:“嬸子,嬸子,俺叔回來了!” 秫稭門開開了,先跑出來的是雁雁,她大聲喊着:“爹! ……”又向窯裡喊着:“俺爹!俺爹……”老清嬸喊着:“哎呀!老天爺呀,你可是真靈驗啊!我昨天夜裡才許下個豬頭。
” 老清老漢站在破窯洞口,他呆住了。
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前這個窯洞就是他的家,他對這個“家”是多麼陌生啊!他看了看雁雁,幾乎把她當成愛愛,雁雁又長高了半頭。
他看了看老清嬸,老清嬸的頭發已經花白了,他感到這一年多,人都老得多了。
長松坐了一會走了。
老清嬸急切地問着: “你是從哪裡回來的,把人心快操碎了。
” 老清說:“從伊川縣,我在那裡給人家打長工。
” “咱的牛哩?” “早死了。
” “車哩?” “車賣了。
” “隻要人平安!東西都是人置的。
”老清嬸勸着老清,自己卻忍不住擦起眼淚來。
老清看着窯洞裡放的鍋碗、風箱、幾條被子,還有老家的那個箱子,就問:“你們怎麼把這些東西弄出來的?”老清嬸說:“還不是兩個閨女挑出來的,兩個丫頭都學會挑擔子了。
”接着她把如何從村裡逃荒出來以後又到尋母口的情形說了一遍,老清問: “愛愛哩?” 老清嬸打了個頓兒說:“人家在城裡給她找了個事,明天就回來了。
” “找了個什麼事?”老清又問。
老清嬸說:“還不是顧個嘴.給人家縫縫補補。
” 中午,老清嬸還到街上買了半斤肉,給老頭做了一頓面條吃了吃,楊杏又送來了兩個玉米面棗
那個女人用手指着他說:“我就問你!” 老清忙說:“我,逃荒的。
在這兒蹲一會兒,避避風。
”那個女人打了個呵欠說:“那你給兩毛錢吧!” “給兩角錢?”老清有點奇怪。
那個女人說:“我們這個席棚不能白蹲啊,再說,你也蹲了這半天了。
” 老清說:“啊,這蹲一會兒也要錢?”那個女人說:“這有什麼稀罕,你站一會兒也得給錢,搭個席棚是容易哩,還得買席買竹竿。
” 老清聽她這麼說,幾乎惡心得想吐出來,他掏出來兩毛錢遞給那個女人,頭也不回地站起來走了。
他想着這城市地方真是不能住。
要是在農村遇到過路投宿的,總要給人家領到個草屋住住,第二天早上不說管飯,也要送盆洗臉水。
誰也不會向人家要錢!可是在城裡,在誰家門口蹲一會兒就要錢。
也能張開口,也能伸出手!真是錢比爹娘還要親。
老清一路想着,一路在街上轉遊着,他索性什麼地方也不睡了,就在街上轉到天明算了。
剛轉到一個街口,被大街上一個警察叫住了。
老清隻得走到那個警察跟前,警察問着:“你是幹什麼?”老清說着:“逃荒的,找家裡人的,俺一家失散了。
”警察說: “十二點淨街,你不知道?!”老清說:“我不知道淨街。
”警察說: “你不知道!先蹲到這裡!”警察指了指一家商店門口。
就在這時候,前邊一條街口忽然有一輛黃包車一閃,拐到巷子裡邊了。
這個警察馬上喊着:“站住!”接着撂開兩條腿就趕起來,那輛黃包車在前邊跑着,警察在後邊追着,追了沒多遠追上了,警察把黃包車上的墊子掂起來就走。
那個拉車的跟着警察乞求着說:“老總,墊子還給我吧!我家裡小孩多,夜裡出來想多拉一宗生意。
” 警察說:“墊子給你!到警察局去給你!你跑什麼!要不是我跑得快你早蹦了。
一雙新鞋都給我跑爛了。
” 拉車的說:“老總,我以後決不再犯。
”警察說:“說得好聽,拿了違章罰款再說。
”他又指着那家商店門口:“車子放下,也蹲到那兒去。
” 老清在牆根前蹲着.聽着這個拉車人的聲音,酷似他村裡的長松!可是他再也沒想到在這裡會碰見長松。
長松快走到他跟前時,他猛地站起來抓住長松的手說: “你是長松不是?” “你是誰?”長松吓了一跳。
“我是你老清叔!” “老清叔!哎呀,你怎麼在這兒?” 老清激動地說:“我就是來找你們的。
我找了兩天了。
”兩個人見面,又是掉眼淚又是高興。
那個警察過來說:“嘿,你們倆在這兒倒是搭上親戚啦!”長松忙從腰裡掏出五毛錢說:“老總.這點小意思你收下,吃飯不飽。
吃酒不醉,就買盒煙吧。
”警察把五毛錢接住了,他又對老清說:“還有你哩!”長松說:“這就是我們兩個人的意思。
”警察說:“你拉過車沒有?”長松因為急着要領老清回家,就又給他掏了五毛錢,這個警察馬上笑容滿面地說: “你們走吧.你們從這小巷子出去,順着城牆走。
那裡沒崗。
” 進了小巷子,老清說:“這城裡人怎麼都是這樣?穿戴的郎帽金圈,五毛錢都打發住了。
”長松說:“警察都是這樣。
‘黃狗變黑狗,沒錢查戶口。
’他們就是憑淨街查戶口弄幾個錢。
” 到了順城馬路上,長松把車放下說:“叔,你坐上,離家還遠着哩。
”老清像蠍子蜇了他一下似地說:“我不坐。
”長松說:“你坐上吧,坐上我反而跑得快。
”老清說:“我不坐!這不是咱們莊稼人坐的車。
” 到了燒窯溝,天已經大亮了。
這天正是正月十五。
路上趕集的人,扯群大流,附近街上,有往“百子橋”上上供的,有在廣場上打秋千的。
賣琉璃喇叭的背着大竹簍子,嘴裡吹着琉璃喇叭,後邊跟着一群小孩.賣糖葫蘆的挎着籃子,沿街叫賣。
老清顧不得看街上的景緻,隻是一路小跑跟着長松走着,到了窯門口,長松說:“俺嬸就在這孔窯裡住,我在北邊那孔窯裡住。
”他說罷喊着:“嬸子,嬸子,俺叔回來了!” 秫稭門開開了,先跑出來的是雁雁,她大聲喊着:“爹! ……”又向窯裡喊着:“俺爹!俺爹……”老清嬸喊着:“哎呀!老天爺呀,你可是真靈驗啊!我昨天夜裡才許下個豬頭。
” 老清老漢站在破窯洞口,他呆住了。
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前這個窯洞就是他的家,他對這個“家”是多麼陌生啊!他看了看雁雁,幾乎把她當成愛愛,雁雁又長高了半頭。
他看了看老清嬸,老清嬸的頭發已經花白了,他感到這一年多,人都老得多了。
長松坐了一會走了。
老清嬸急切地問着: “你是從哪裡回來的,把人心快操碎了。
” 老清說:“從伊川縣,我在那裡給人家打長工。
” “咱的牛哩?” “早死了。
” “車哩?” “車賣了。
” “隻要人平安!東西都是人置的。
”老清嬸勸着老清,自己卻忍不住擦起眼淚來。
老清看着窯洞裡放的鍋碗、風箱、幾條被子,還有老家的那個箱子,就問:“你們怎麼把這些東西弄出來的?”老清嬸說:“還不是兩個閨女挑出來的,兩個丫頭都學會挑擔子了。
”接着她把如何從村裡逃荒出來以後又到尋母口的情形說了一遍,老清問: “愛愛哩?” 老清嬸打了個頓兒說:“人家在城裡給她找了個事,明天就回來了。
” “找了個什麼事?”老清又問。
老清嬸說:“還不是顧個嘴.給人家縫縫補補。
” 中午,老清嬸還到街上買了半斤肉,給老頭做了一頓面條吃了吃,楊杏又送來了兩個玉米面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