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七 章 洛陽城裡

關燈
不當和尚不曉得頭冷,不逃荒不知道出門難。

     一一民諺 一 海長松、春義和王跑幾家難民,自從離開尋母口後,一路上風塵仆仆,曉行夜宿,逢廟住廟,逢庵住庵。

    路過小禹州,又拾了一季秋莊稼。

    到了深秋時候,才來到古都洛陽。

     這洛陽舊稱“九朝都會”。

    周、漢、魏、晉都曾建過都城,是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唐宋時期,仍然是居住着幾十萬人口的大都市。

    隻是到了元明以後,連遭兵燹,才逐漸衰落下來。

    洛陽城坐落在一個盆地裡,北邊北邙山靠着黃河,東邊有虎牢關、黑石關等險要關隘,西邊有崤山作屏障,南邊是個天然門戶一一龍門。

    在過去兵器不發達的時代,因為它環山抱水,四周有險可據,常常是 “兵家必争之地”。

    淞滬事變時,國民黨為了逃避日本,曾一度将他的“國民政府”遷來過幾天,把洛陽定名為“行都”。

    這個破爛不堪的城市。

    一時華蓋雲集,車水馬龍.可是那些國民黨大員來到洛陽後,一看無雨三尺塵土,有雨一街泥濘,吃飯沒有個像樣的飯店,住旅館沒有個抽水馬桶,并不像他們在書本上讀的“洛陽無限紅樓女”、“春風錦燦洛陽街”那麼美妙,因此就大罵“遷都洛陽”是上了當。

    過了沒多天,他們又跑回南京、上海享受“抽水馬桶”了。

    這個“昙花一現”的“行都”,連同揚州遷來的幾家妓女館,一同又遷走了。

    在洛陽市内有些街巷裡,有幾家門上還貼着“考試院”、“監察院”、“财政部”等舊紙條,這大概是這個“行都”留下來的唯一陣迹了。

    用農民的話來說:“是發了一陣‘羊痫瘋’!” 抗日戰争爆發後,華北、華東相繼淪陷。

    洛陽這個古城就又成了戰略要地。

    國民黨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放在這裡。

    周圍駐着幾十萬軍隊。

    從平、津、甯、滬流亡過來的大批政客、寓公、商人和知識界人士,也都蜂擁而來,住到這裡。

    随着他們來的是那些為他們服務的各種行業,“老正興”、“新雅酒樓”、“冠生園”等菜館招牌挂起來了,“衛生池”、“大觀園”、“華清池”等澡塘建起來了,甚至于連理發館、美容院、旅館、賭場和臭蟲也都一齊搬到了這個古老的城市。

     洛陽像個鄉村姑娘一樣,一夜之間變成了滿頭珠翠的貴婦人,同時她也變成了一個“魔窟”。

    這個地處抗日前線的城市,變成了走私商品的轉運站,貪污舞弊的交易所。

    同時,它也是黃泛區難民雲集的“饑餓走廊”。

     揭開這個城市的另一角,洛陽車站和附近的幾條街上,成千上萬的難民,露宿在車站站台上和附近幾條街上。

    他們都是從鄢陵、扶溝、中牟、尉氏、太康和西華一帶逃難過來的,準備搭難民車上西安、寶雞和黃龍山一帶。

    可是車少人多,加上陝州到阌底鎮一段火車路,因為日本在黃河北岸打炮,白天不能通行,洛陽的難民聚集的就更多起來。

    當時洛陽也不過二十來萬人口,聚集在這裡的難民卻有五六萬人。

    到處都擺的是小車、扁擔、風箱和鐵鍋,到處都是端着碗要飯的人群。

     二 長松等一行過了龍門,又過了洛河大橋,傍晚時分,來到了洛陽南關。

    他們幾個人都沒有來過城市。

    楊杏、鳳英和小孩子們更是連電燈也沒有見過。

    他們望着城裡的大街上,人們像趕會一樣在路兩旁擠着走着,帶着紅綠顔色的霓虹燈忽明忽亮,他們也不知道是啥東西。

    街上的自行車、黃包車像流水一樣跑着,捺着喇叭和鈴铛,幾部黑顔色的小汽車,嘟嘟地叫着,屁股上冒着煙,從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沖過去。

     長松看着這個繁華社會,又看自己身上的塵土和孩子們身上穿的破爛衣服,他有點猶豫,他不敢走進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孩子們看得眼花缭亂,大瞪着眼睛看着他們沒有見過的東西。

    小響指着電燈問楊杏:“他這個燈怎麼點着的?”楊杏說:“捺着的。

    ”小響又指着小汽車間:“他那個車怎麼自己會跑?”楊杏說:“裡邊有機關。

    ”接着她又說:“媽也不知道,你别問。

    ” 王跑家的小兒子黑旦,在街上看到一段扔着的甘蔗頭,他問王跑:“爹,這叫咱拾不叫?”王跑在他頭上拍了一巴掌說:“學主貴點!” 他們剛走進南門,忽然閃過來兩個穿黑衣的警察。

    警察問: “你們是幹什麼的?”長松忙回答:“我們是黃泛區的難民。

    ”王跑忙補着說:“老總,我們是到火車站去。

    ”警察向東邊一條馬路一指說:“繞東關。

    難民不準進城。

    ”長松說:“我們不知道怎麼走啊!”警察卻走開不理他們了。

    王跑說:“咱隻管往裡走。

    大街不是叫人走的?走路總不能要稅。

    ”楊杏說:“算了吧,那麼多汽車,萬一輾住咱怎麼辦?咱就繞城外走吧,是路通北京,鼻子下邊就是路,咱長的有嘴不會問!” 他們一路走着問着,繞到東關,又過了一道大石橋,等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