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赤楊崗

關燈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抗日歌曲 在黃河南岸豫東大平原上,有一個人口稠密的大村子名叫赤楊崗。

    這赤楊崗的村東頭有兩棵大楊樹,論年代,恐怕至少有二百多年了。

    據老年人說:清朝道光年問,黃河發了大水,赤楊崗也被水漫了。

    當時人煙少,全村十來戶人家。

    在發水那一天,就爬在這兩裸大楊樹上,算是得了救。

    水過以後,村單人就不忍心伐掉它,一直長到現在。

    天長日久,根深葉茂,樹身長到七八丈高,十裡地以外都可以看到。

    夜裡看去,很像兩個披甲戴盔的武士,矗立在原野上。

     這村子裡有家地主叫海南亭,他讨厭這兩棵大楊樹。

    因為過去有個舊說法:“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門前不栽’鬼拍手’。

    ”“鬼拍手”就指的是楊樹。

    這兩棵大楊樹并長在海家祠堂前。

    從海南亭他爹那一輩起,就吵着說:這兩棵楊樹壓了他家的運氣。

    有錢人家忌諱多,壘個雞窩也得看曆書。

    前年海南亭家因為傳染病死了一槽牲口,海南亭就犯了心病,認為是楊樹杈壓了他的運氣,也正巧他死牲口的那幾天,連着刮小西北風,那兩棵大楊樹整天嘩嘩地響着,像是拍手,像是歡笑。

    海南亭越聽越不足味兒,就決心要砍掉這兩棵樹。

     以前為砍樹,他家曾經和村裡人們鬧過糾紛。

    這次他想了個圈套。

    他放出話說:祠堂的三問卷棚該翻瓦了,把這兩棵楊樹賣給開封火柴公司,能賣二廳塊錢。

    拿樹錢翻修祠堂足“官土打官牆”,省得大家攤錢。

    村裡姓海的幾十家貧苦農戶,誰還稀罕去修那破祠堂,明明知道他是要伐倒楊樹除心病,可也無法反對。

    ,又怕真的叫攤錢。

     頭一天,海南亭拿着把斧子在楊樹上砍了一下說:“那就這樣定了,明天叫木匠來砍!”可是到了第二滅早上,怪事出來丁,大楊樹爺于砍的痕上,流了一攤血。

    這一下子群衆咋呼起來了,說大楊樹上有神,海南亭本來就迷信,這一來把他吓壞丁。

    村裡有個學算卦的老頭叫徐袱齋的對他說:“南亭,這鬼神之事,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你剛死了一槽牲口,不要輕舉妄動。

    再說你這小名也犯着忌諱。

    ” 原來海南亭小名叫“螺子”。

    聽徐秋齋這麼一說,更加害怕。

    怕死了一槽牲口,再死他這頭“騾子”。

    特别是他的老婆,又是到大楊樹下燒香,又是到馬王廟裡許願。

    海南亭裝聾賣啞,由她去鬧騰。

     兩棵楊樹保住了,人們心裡暗暗高興,但是誰也不知道郝一灘血到底是怎麼回事?隻聞到徐秋齋家裡有炖雞子的香味。

    …… 23 二 往年,每逢農曆“小滿”這一天,大楊樹下總要有個“小滿會”:,因為是在麥子快熟的時候,“小滿會”便成了農具交易會。

    街上擺滿桑權、掃帚、繩索、鐮刀。

    有些賣顔色的,賣布匹雜貨的也來趕會。

    熟食攤子搭着白布棚,敲着鍋吆喝着,招徕趕會的人。

     今年因為抗日戰事吃緊,害怕日本鬼子飛機丢炸彈。

    縣政府通知:各村的廟會、春會、農具會一律取消。

    特别是不準搭白布棚c所以,赤楊崗的“小滿會”這一天,人少多了。

    熟食攤子一個也沒有丁,京貨雜貨棚子也沒有。

    街上隻有嵩縣山裡賣掃帚的,許昌賣煙葉的,魯山縣賣石磨、石槽的,因為是外縣路遠。

    貨又運來了,隻好擺開。

     這天人來得并不少。

    一方而是想來看看“小滿會”到底能起來不能,另一方面是聽說會上來了抗日宣傳隊。

     赤楊崗這一帶經常唱大戲。

    什麼梆子、曲子、越調、二夾弦大家都看過。

    就是沒有看過宣傳隊的戲。

    他們帶的樂器,不光有鑼鼓铙錢、弦子檀闆,還有像個小箱子似的手風琴,長脖子的小提琴,那時候鄉下還沒見過這些東西,惹得一大群孩子跟着他們亂跑。

    他們用小手摸着手風琴喊着:“會響!會響!”大人們卻不去注意這些,他們着見宣傳隊排着隊唱着歌來到會上,不禁稀罕地說:“喲!這戴眼鏡的還不步哩!” 約莫有吃頓飯的工夫,宣傳隊已經在會上展開活動了。

     24 他們分了好幾攤子,每一攤子都圍着一群觀衆。

    大楊樹下的土台子上演的是話劇,這裡的老百姓還沒有看過話劇,都感到很新鮮,特别是那出話劇裡出來了兩個日本兵,大家投有見過日本鬼子是啥模樣,嘩地一下,圍觀的人還真不少。

    小學校門口是教唱歌的,最受小孩子歡迎。

    那個教唱歌的姑娘兩手比劃着打着拍子唱着:“槍口對外,齊步向前進,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弦子們學得快,一會兒就學會了。

    站在麥場石磙上講演的那個人是個東三省人,他在講着他的家怎麼被日本鬼子占領的情形,激昂慷慨,到末了他舉起胳膊喊口号。

    農民們卻不習慣舉胳膊跟着喊。

    有的覺得怪不好意思,就悄悄溜走看别的去了。

     在赤楊崗的南街口,人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隻見人圈子中一個老漢提了面小鑼上場。

    他念着:“小小銅鑼轉悠悠,黃河南北度春秋。

    南裡收來南裡轉,北裡收來北裡留。

    河南河北都不收,掂起小鑼下鄭州!”接着他向大家拱拱手說:“無君子不養藝人,今天我們帶來幾支曲給大家唱一唱。

    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

    我說夥計們,弦子拉起來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