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張光年
關燈
小
中
大
《黃河東流去》是新時期我國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獲之一,是李擎同志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寶貴貢獻。
對于李凖同志藝術上的新成就,他的這部作品新近榮獲茅盾文學獎,文學界同志們都很高興。
我謹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
《黃河東流去》寫的是一九三八年(将近半個世紀以前)蔣介石炸開花園口、造成黃泛區人民十年浩劫的悲慘遭遇;寫的是河南災民扶老攜幼,倉皇西逃,在饑餓線上、死亡線上奮力掙紮的血淚史。
多少幅慘不忍睹的流民圖,組成了這部難民小說。
你以為它是苦澀澀,破爛爛,慘兮兮,引不起美的欣賞的樂趣吧?你猜錯了。
它是一部好看的書,引人人勝的書,寫得漂亮的書。
迄今重讀時候,随手翻到其中某一部分,還是很感興趣,吸引人再看下去。
而且不少地方,仍有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力量。
李凖的文筆是樸素的,渾厚的,雖也有幾副筆墨交替使用,卻看不出賣弄玄虛之處。
他的這部五十多萬宇的長篇,也不是沒有敗筆,沒有結構上的可議之處。
那麼,它那吸引人、感動人的藝術魅力何在呢? 這是語言藝術的魅力,用精心挑選的話生生的人民語言描畫人物的功力。
從這本書裡,随處可以讀到一些多姿多彩、富于表現力的散文。
作家以雄渾的筆力,寫黃河景色的變化多端,令人神往;寫三門峽行船之險惡,寫濁浪排空吞沒赤楊崗之猛烈,吓人聽聞;寫成群結隊的流民大遷徙,寫洛陽郊區、西安城下難民營的紛亂場面,都使人觸目驚心。
更重要的是,作家隻要精選若幹句最富于個性色彩的對話,通過兩三個富于動作性和獨特性的細節,就能夠把一個個(全書可舉出二十幾個)獨特的人物形神兼備地躍然于紙上。
這是真功夫。
不是對人民生活、人民語言十分熟悉,不是對文學語言認真鑽研過的,無法收到這樣良好的效果。
李凖的文學語言的吸引力,同他筆下的幽默感是分不開的。
他的幽默感,一向表現于對待生活的開朗的、機智的、樂觀的态度,包括樂觀的自嘲成分。
這種語言的幽默感,帶有河南農村的鄉土氣息,而淘洗了那些過于生僻粗野的東西。
可是在《黃河東流去》一書裡,他的機智的幽默的笑聲,卻帶有沉郁的、悲忿的音調。
有如他在本書第四十五章描寫李麥的歌聲:“她唱歌的聲音是憂郁的,但臉上的表情卻是快樂的。
她的歌子總帶點解嘲的味道。
”我們從長松買地、王跑趕驢這些十分精彩的章節中,不是随赴可以聽到這種苦笑的歌聲嗎?這是帶淚的筆,是深刻的幽默。
也從文學語言的角度,顯示出作家認識力和表觋力的深化。
經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這十年浩劫的磨練,每一個中國作家思想上都體會到一種頓悟的境界。
頓悟的内容和程度不盡相同,随後的趨向也不盡相同。
有的人“頓悟’’之後,離開了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确方向,同生活的趨向、時代的趨向越走越遠,這是令人遺憾的。
而李凖同志同我國大多數作家們一起,經過痛苦的思索,越發堅持了社會主義文學的方向,發揚了為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在當前生動括潑的一場真與非真、美與非美、高與非高、新與非新的藝術上的自由競賽中,經受住了生活實踐的檢驗。
作為一個對新文學有深厚感情的人,每讀到這樣的作品,我總是懷着贊佩的、感激的心情。
經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這十年浩劫的磨練及随後的頓悟,淋浴者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光輝,再來處理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八年黃泛區十年浩劫這一不堪回首的繁重題材,作家的立意就不同凡響了。
李凖同志在本書卷首寫道:《黃河東流去》“不是為逝去的歲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時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們這個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生命力量。
”果然,李凖筆下寫到的李麥、海長松、徐秋齋、藍五、王跑、老清、春義這七個農戶、二十幾個男女老少受難者,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部血淚史,但是他們(她們)按照生活邏輯、性格邏輯的發展曆程,表現出各自的堅強生命力和互助互愛的優良品質。
就像書中女強者李麥所說:“關天關地一個人來到世上,就得剛強地活下去!”正是這種經得住九蒸九曬的中國人民的剛強性格,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十年浩劫,終于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路線領導下,一次又一次地撥雲霧而見青天! 《黃河東流去》寫出了我國農民像黃河那樣奔騰不息的生命力,也寫出了像黃河泥沙那樣來源悠久
對于李凖同志藝術上的新成就,他的這部作品新近榮獲茅盾文學獎,文學界同志們都很高興。
我謹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
《黃河東流去》寫的是一九三八年(将近半個世紀以前)蔣介石炸開花園口、造成黃泛區人民十年浩劫的悲慘遭遇;寫的是河南災民扶老攜幼,倉皇西逃,在饑餓線上、死亡線上奮力掙紮的血淚史。
多少幅慘不忍睹的流民圖,組成了這部難民小說。
你以為它是苦澀澀,破爛爛,慘兮兮,引不起美的欣賞的樂趣吧?你猜錯了。
它是一部好看的書,引人人勝的書,寫得漂亮的書。
迄今重讀時候,随手翻到其中某一部分,還是很感興趣,吸引人再看下去。
而且不少地方,仍有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力量。
李凖的文筆是樸素的,渾厚的,雖也有幾副筆墨交替使用,卻看不出賣弄玄虛之處。
他的這部五十多萬宇的長篇,也不是沒有敗筆,沒有結構上的可議之處。
那麼,它那吸引人、感動人的藝術魅力何在呢? 這是語言藝術的魅力,用精心挑選的話生生的人民語言描畫人物的功力。
從這本書裡,随處可以讀到一些多姿多彩、富于表現力的散文。
作家以雄渾的筆力,寫黃河景色的變化多端,令人神往;寫三門峽行船之險惡,寫濁浪排空吞沒赤楊崗之猛烈,吓人聽聞;寫成群結隊的流民大遷徙,寫洛陽郊區、西安城下難民營的紛亂場面,都使人觸目驚心。
更重要的是,作家隻要精選若幹句最富于個性色彩的對話,通過兩三個富于動作性和獨特性的細節,就能夠把一個個(全書可舉出二十幾個)獨特的人物形神兼備地躍然于紙上。
這是真功夫。
不是對人民生活、人民語言十分熟悉,不是對文學語言認真鑽研過的,無法收到這樣良好的效果。
李凖的文學語言的吸引力,同他筆下的幽默感是分不開的。
他的幽默感,一向表現于對待生活的開朗的、機智的、樂觀的态度,包括樂觀的自嘲成分。
這種語言的幽默感,帶有河南農村的鄉土氣息,而淘洗了那些過于生僻粗野的東西。
可是在《黃河東流去》一書裡,他的機智的幽默的笑聲,卻帶有沉郁的、悲忿的音調。
有如他在本書第四十五章描寫李麥的歌聲:“她唱歌的聲音是憂郁的,但臉上的表情卻是快樂的。
她的歌子總帶點解嘲的味道。
”我們從長松買地、王跑趕驢這些十分精彩的章節中,不是随赴可以聽到這種苦笑的歌聲嗎?這是帶淚的筆,是深刻的幽默。
也從文學語言的角度,顯示出作家認識力和表觋力的深化。
經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這十年浩劫的磨練,每一個中國作家思想上都體會到一種頓悟的境界。
頓悟的内容和程度不盡相同,随後的趨向也不盡相同。
有的人“頓悟’’之後,離開了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确方向,同生活的趨向、時代的趨向越走越遠,這是令人遺憾的。
而李凖同志同我國大多數作家們一起,經過痛苦的思索,越發堅持了社會主義文學的方向,發揚了為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在當前生動括潑的一場真與非真、美與非美、高與非高、新與非新的藝術上的自由競賽中,經受住了生活實踐的檢驗。
作為一個對新文學有深厚感情的人,每讀到這樣的作品,我總是懷着贊佩的、感激的心情。
經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這十年浩劫的磨練及随後的頓悟,淋浴者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光輝,再來處理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八年黃泛區十年浩劫這一不堪回首的繁重題材,作家的立意就不同凡響了。
李凖同志在本書卷首寫道:《黃河東流去》“不是為逝去的歲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時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們這個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生命力量。
”果然,李凖筆下寫到的李麥、海長松、徐秋齋、藍五、王跑、老清、春義這七個農戶、二十幾個男女老少受難者,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部血淚史,但是他們(她們)按照生活邏輯、性格邏輯的發展曆程,表現出各自的堅強生命力和互助互愛的優良品質。
就像書中女強者李麥所說:“關天關地一個人來到世上,就得剛強地活下去!”正是這種經得住九蒸九曬的中國人民的剛強性格,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十年浩劫,終于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路線領導下,一次又一次地撥雲霧而見青天! 《黃河東流去》寫出了我國農民像黃河那樣奔騰不息的生命力,也寫出了像黃河泥沙那樣來源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