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

關燈
複旦大學的本科生有這樣一個社團,名為國學社,而且曆史已經蠻長,是1991年起始,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國學社的存在,其意義不僅限于少數幾位同學對中國古典學問有研究的興趣。

    這種興趣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意義,也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個方面。

    在今天的中國,國學社的活動越來越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它關系到我們這個民族在當下如何選擇未來。

     我們借鑒、改進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我們也引進了誕生于西方的經濟制度,也就是現代生産關系的體系。

    在一百多年來中國近代史上,這是兩件大事情。

     當然,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向西方學習其思想和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向西方學習的文化運動。

    從西方找來老師,不僅是德先生和賽先生,清末開始還引進了西方的哲學,例如康德、黑格爾的哲學進入了中國。

    也就是說,在思想文化的領域裡邊,我們向西方也學習了一百多年了。

    這一百多年來向西方學習,對中國的進步有很大的意義。

     這個進步,它的标準是西方設定的,因為我們是被迫進入現代化的國家。

    現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工業化;工業化的前提,就是必須引入市場原則,引入資本的邏輯。

     我們有過一段不短的時期,就是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但是這個時期仍然屬于資本的時代,是一個沒有資本家的資本社會。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在計劃經濟時代搞的是商品經濟,即不是産品交換,是商品交換。

    不同的生産部類之間的交換是要通過價值,亦即商品價值的交換來實現的,所以價值規律一定起作用。

    價值規律一旦起作用,剩餘價值規律也就發揮作用。

     後來改革開放起步,我們全面接受了市場的原則,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引發了整個中國社會的巨大的轉型。

    四十多年來,我們中國人努力地學習資本的邏輯,我們以為,通過進一步地讓市場經濟健康、正常和完善,就會帶來中國的進步。

    但是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基本的問題。

     這個基本問題就是,今天的中國社會,并沒有由于資本邏輯的引進而形成了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獨立的個人,彼此之間按照以理性做基礎的契約原則打交道。

    這一點,直到今天沒做成。

    将來會不會成? 以前中國人有句話:“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這就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人。

    但是這個“門”是家門,它還是家。

    家在内部有它的倫理法則,有它的道德價值。

     今天這個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的“沙”也已經分解了。

    今天的沙粒,是利己主義的個人。

    于是,信任危機發生了,導緻不良社會現象層出不窮。

     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我們看到了國學社的活動,以及社會上許多階層對國學的再度關注和國學複蘇這樣的現象。

    這現象有深刻的原因,也有重大的意義。

    所以今天我帶來這樣一個話題: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在語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今天這個資本全球化的時代,會不會被抹去呢?在西方誕生的資本,造成了真正的世界史,它結束了各個民族孤立發展的曆史。

    世界通史是資本帶來的。

    資本誕生于歐洲,但它一定要突破歐洲的疆界來征服世界,因為資本是這樣生存的:資本的生存就是資本本身的增殖,資本一旦停止增殖,它作為資本就死掉了,它變成了消費基金。

    以資本為主導、以資本邏輯為原則的現代人類的經濟生活,不可以停止資本的增殖。

     既然資本的生存方式就是它的增殖,這就意味着它必須把全世界的人的消費需要看成是它的市場,把整個地球的自然資源看成是它增殖的材料,于是,它一定突破歐洲的疆界,去征服非歐洲民族,從而帶來了世界史。

     由資本的邏輯所要求的社會關系的主導原則是什麼呢?是在獨立的個人之間建立以理性為基礎的契約。

    于是,人權的原則和人道主義的原則被廣泛地接受。

    在中國文化中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似乎隻存留在我們中國人的記憶之中了。

     事情真的會如此演變下去,直到有一天,中國文化以及從中國文化精神中所形成的社會原則隻成為曆史的回憶?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國學社的同學,進入中國古典學問的研究之中,就是為了探讨當下之中國重建精神家園的思想資源究竟在哪裡?以及,以儒家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精神的現代化,是否可能?再以及,與此相關聯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否可能?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離不開中國思想做基礎。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中國文化精神傳統與馬克思學說的關系問題。

     因此,我們今天讨論的問題,其實是全民所關心的基本問題。

     我相信,資本的全球化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

    假如夷平的話,全世界的人類隻有一種文化精神,隻有一種思想,隻有一種智慧,而這絕不是我們可以期待的美好的遠景。

    假如全體人類隻有一種思想,隻有一種智慧,那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結束。

     我們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這一點恐怕是不用懷疑的事情。

     80後90後,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度認為他們是世界公民,“中國人”隻是一個種族的概念。

    我兒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會這樣想,因為他讀書的過程,進入小學、初中、高中,課程體系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的,隻有少數課程科目,比如說曆史課裡邊有一點中國曆史,語文課裡邊有一點古典詩詞,這算中國文化的,至于數、理、化、外語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學問,再到大學的學問體系,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國學隻有很小一塊,是吧? 但是,我們無論是怎樣在西方的知識體系和學問體系當中成長,我們的業餘生活無論是怎樣地欣賞好萊塢大片,讀西方的書,吃麥當勞、肯德基,西服革履,我們變成了西方人沒有?我們還是中國人。

     80後現在逐漸認識到這一點,越是到海外去留學的80後,越是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他們在西方國家生活,在短短的三個月裡,一定會遇到culturalshock(文化震蕩),他們終于意識到自己還是中國人。

     我們現在要問,為什麼向西方學習了一百多年的這個民族,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曾經崇拜西方、向往西方,我們卻始終學不成西方人?其根源在漢語。

     我們如何理解語言?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語言,就會認為語言屬于人這種高級的動物,人比其他動物更聰明,發明出一套符号工具系統,用一個個詞語做符号,給外部事物貼上一個個标簽,再把這些符号組織在一個句子裡邊,用一個個句子來保存和傳達信息和知識。

    這樣來理解人類的語言,就是關于語言的科學觀點。

     這種科學觀點隻是把人類的語言當成符号工具,但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

     “人以語言之家為家”,這是海德格爾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

     動物沒有語言,除非你在比喻的意義上說。

    動物沒有語言,所以動物沒有“世界”,隻有“環境”。

    人有語言,于是人有一個“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呈現出來;萬事萬物,整個宇宙,向人呈現了,因為人在語言中。

     人類對世界的基本經驗,是在語言中的經驗;人對世界的基本理解,是在語言中的理解;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所形成起來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語言中形成起來的。

    人的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在他所在其中的母語給他的。

    所以,隻要漢語存在一天,我們就仍然在中國思想中,我們因此仍然是中國人。

    這是一個基本判斷。

     除非有一天,漢語消失了,我們才不在漢語所積澱和保存的中國思想和智慧裡了,也不在漢語所凝聚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

    一種語言的消失,是對世界的一種理解框架的消失。

    所以,我們不管怎樣向西方學,我們仍然是中國人,根源就在漢語。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