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的旅途
關燈
小
中
大
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我一路小跑,抵達漁人碼頭時,差點踢翻街頭歌手盛放錢币的黑禮帽。
大巴車司機見我抱着旅行包在路邊跳腳,不情願地打開車門,肥大的肚子抵住方向盤。
他費力地歪過脖子,用港式英語告訴我,還有半小時才能上車,然後冷漠地關上門。
從我所在的大學到這裡費了不少工夫。
原本從帕羅奧圖乘加州火車到舊金山隻要四十分鐘,還有靠窗的座位看風景,一幢幢低層的小洋房像攤煎餅一樣緊貼在草叢裡,附近街區的黑人小孩在破敗的磚橋底下塗鴉,見火車經過就豎起中指。
偏偏趕上周日,火車少了幾個班次,早早出門,在車站的烈日底下傻坐了一小時才發覺,隻能狠心叫一輛出租車,車費貴得吓人。
一切迹象表明,這一趟本不該來。
碼頭一如既往地熱鬧,空氣裡有海草和咖啡混合的氣味。
渡輪經過時留下長長的鳴笛,和遠處海豹的嚎叫聲融為一體。
海鷗縮起脖子立在橋頭,偶爾啄一啄遊人留下的三明治殘渣,然後伸長翅膀飄到路燈的燈柱頂上。
一個手臂粗壯的男人渾身塗滿青銅色,站成一座雕塑。
被黑色面具遮住半張臉的女人,一隻鉚釘靴踏在白油漆桶邊上,邊彈吉他邊唱席琳·迪翁的歌。
整條手臂紋有青色花紋的人在親吻一個學生模樣的男孩,男孩的牛仔褲腰卡在臀部,露出網格狀的深藍色内褲。
卡丁車隊從上個街口開過來,車手們個個都戴着不合尺寸的巨大頭盔,頭盔上印有炫目的彩虹旗。
這裡的每個人都是自在的,連橫卧在海邊木闆上的海豹都是。
經過碼頭邊的一家手工冰激淩店,陽光射進玻璃窗,映出一個背着碩大旅行包、神色疲憊的中年女人,畫着不合時宜的紅嘴唇,因為缺乏睡眠眼袋發青。
一個金色頭發的女孩在窗邊坐下,朝我露出禮節性的微笑,我迅速逃離。
本不該來。
要不是從國内一同搭乘飛機過來的馮姐張羅,我也不會報這麼個旅行團。
“反正要回國了,趁最後這十天,好好玩玩,不白來。
”見我沒反應,她扯着我的衣服央求,“就算是陪你馮姐,好不好?”臨行前兩天,我接起馮姐的電話,她帶着哭腔對我說,丈夫打越洋電話和她大吵一架,說她明明訪學結束了,還不肯回家。
“他吼我,說孩子放暑假了,我媽不肯帶,他還要去上班,說我和我媽一樣,隻顧自己,心裡沒這個家……”電話裡,馮姐顫抖的聲音像一架壞掉的手風琴,我不由得從臉上挪開聒噪的手機。
芝麻大的事,說着說着就嚴重了,嚴重到活不下去,嚴重到必須即刻妥協,無疑是變老的征兆。
馮姐長我七歲,每天往臉上塗抹十幾種護膚品,面膜、美容儀、面部刮痧、補水器一件不落。
人哪,越是費盡心思抵抗衰老,就越是偷偷往那裡去,這一點我倆都心照不宣。
我放下電話,又打電話給旅行社。
女孩輕聲說一口中式英語:尊敬的貴賓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
聽說要退團,她改用中文,四川口音的音調忽地擡高到半山腰:開團前三天不能退費!想好再退撒! 大巴車車門前陸續聚集起人群,多半是弓背貓腰,雙手插兜,一個貼緊另一個,生怕後來的插進來。
我上車走到最後一排,選了靠窗的位子,把旅行包舉到頭頂的行李架,坐下。
前排的年輕情侶眉飛色舞地交談着,右側是一對沉默的白發老夫妻,前面有個小猴一樣蔫瘦的小男孩在大叫,媽媽捂住他的嘴。
我盡量将臉貼向車窗,掩蓋自己形單影隻的事實。
“把頭靠在我肩膀上。
”前排的男孩對女孩說,女孩照做了。
新婚那兩年,我和曉東就是這麼照顧彼此的。
一起旅行,拍好看的照片,煞有介事地挂在牆上;一起做環遊世界的夢,走路時冷不丁對着煙花大喊;一起起早去公園跑步;領養一條被遺棄的狗;夜裡走上很遠的路找一家通宵營業的燒烤店;過生日時為對方插蠟燭,笑着看對方許願。
人人都說我們幸福,說着說着好像就成了真。
男孩在偷偷地嗅女孩的頭頂,眼角透出喜悅。
座位差不多坐滿了,隻有我身邊的座位還空着。
我摘下眼鏡,揉了揉鼻梁,頭靠在窗邊,閉上眼睛。
婚後的第四年還是第五年,我們好像突然領會了什麼,不再那麼熱鬧了,或許是年齡到了,或許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本就容易乏味。
雖然還和從前一樣,上班前擁抱,睡前親吻彼此說晚安,周末手挽手逛商場,翻菜單挑愛吃的外賣,為對方點亮生日蠟燭。
但在對方閉上眼許願時,卻不再微笑着注視,而是迫切地等着結束。
我們不再打理照片牆,不再去小孩子到處瘋跑的公園,不再漫無目的地做夢。
第五個結婚紀念日,我倆笑眯眯地坐在事先預訂的西餐廳,預訂的位置,例行公事地等着上菜。
“我問你,你覺不覺得‘婚姻’這個詞的發音有點……”他吞吞吐吐地問。
“嗯?發音怎麼了?”我在拍桌上的玫瑰花和燭光,很适合發到朋友圈。
“Hēwēn——婚——姻——”尾音拖得老長,他看上去神色嚴肅,“好像什麼東西被困住了,粘牢了,對,就像小時候搗過的蜘蛛網,上面的飛蟲在蹬腿。
”他眼睛放光,可能是找到了恰當的比喻。
“‘婚——姻’讀起來還不如‘死——亡’爽快。
” 手機停在半空。
那頓飯吃得索然無味。
來S校做訪問學者,根本動機就源于那頓飯。
飯後,婆婆打來電話,寒暄幾句後問起了孩子。
是,不小了。
嗯,五年了。
時間過得真快。
記住了,葉酸和維生素B,最好是B族。
鍛煉身體,少吃外賣,知道了。
工作不累。
好,放心,媽。
當學校網站首頁貼出訪問學者的申請表時,我眼睛都沒眨一下就填好提交。
回家象征性地征詢意見時,訪學細則的郵件已經躺在了郵箱裡。
我對他們說,隻要有這一年的經曆就能評上副教授,接下來就是優青和教授,前途大好。
見他們不為所動,互使眼色,我補了句:回來就生孩子,三十五歲之前。
訪學和副教授的位置無關,無非隻是一種逃避的手段。
避開那張蜘蛛網,不想做一隻蹬腿的飛蟲,還有逃避生育的“任務”,逃避被一樁樁瑣事纏身、不得不負重前行的命運。
曉東或許是對的,婚姻就是如此漫長而遲滞。
親媽也催。
“可是,媽,我還有很多事沒來得及做。
”我告訴她,我要為一個國際藝術展做顧問和翻譯,要完成一篇關于現代藝術的會議論文,然後去紐約大學做論文報告,還要學日語,年底和一位大師級的日本藝術家在深圳合作辦展。
“乖,這些事做是做不完的。
”她并不感覺興奮,反而重重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神黯淡。
“你畢竟是個女孩子。
”她說。
我想起讀書時,她對我要求嚴格,每道題、每張考卷、每份作業、每次考試,她都叫我不要輕易放過。
她教會我勇往直前,别迷信平庸的魔咒,把我拉到鏡子前告訴我:容貌是給人看的,學識和修養屬于自己。
她不止一次
——穆旦 我一路小跑,抵達漁人碼頭時,差點踢翻街頭歌手盛放錢币的黑禮帽。
大巴車司機見我抱着旅行包在路邊跳腳,不情願地打開車門,肥大的肚子抵住方向盤。
他費力地歪過脖子,用港式英語告訴我,還有半小時才能上車,然後冷漠地關上門。
從我所在的大學到這裡費了不少工夫。
原本從帕羅奧圖乘加州火車到舊金山隻要四十分鐘,還有靠窗的座位看風景,一幢幢低層的小洋房像攤煎餅一樣緊貼在草叢裡,附近街區的黑人小孩在破敗的磚橋底下塗鴉,見火車經過就豎起中指。
偏偏趕上周日,火車少了幾個班次,早早出門,在車站的烈日底下傻坐了一小時才發覺,隻能狠心叫一輛出租車,車費貴得吓人。
一切迹象表明,這一趟本不該來。
碼頭一如既往地熱鬧,空氣裡有海草和咖啡混合的氣味。
渡輪經過時留下長長的鳴笛,和遠處海豹的嚎叫聲融為一體。
海鷗縮起脖子立在橋頭,偶爾啄一啄遊人留下的三明治殘渣,然後伸長翅膀飄到路燈的燈柱頂上。
一個手臂粗壯的男人渾身塗滿青銅色,站成一座雕塑。
被黑色面具遮住半張臉的女人,一隻鉚釘靴踏在白油漆桶邊上,邊彈吉他邊唱席琳·迪翁的歌。
整條手臂紋有青色花紋的人在親吻一個學生模樣的男孩,男孩的牛仔褲腰卡在臀部,露出網格狀的深藍色内褲。
卡丁車隊從上個街口開過來,車手們個個都戴着不合尺寸的巨大頭盔,頭盔上印有炫目的彩虹旗。
這裡的每個人都是自在的,連橫卧在海邊木闆上的海豹都是。
經過碼頭邊的一家手工冰激淩店,陽光射進玻璃窗,映出一個背着碩大旅行包、神色疲憊的中年女人,畫着不合時宜的紅嘴唇,因為缺乏睡眠眼袋發青。
一個金色頭發的女孩在窗邊坐下,朝我露出禮節性的微笑,我迅速逃離。
本不該來。
要不是從國内一同搭乘飛機過來的馮姐張羅,我也不會報這麼個旅行團。
“反正要回國了,趁最後這十天,好好玩玩,不白來。
”見我沒反應,她扯着我的衣服央求,“就算是陪你馮姐,好不好?”臨行前兩天,我接起馮姐的電話,她帶着哭腔對我說,丈夫打越洋電話和她大吵一架,說她明明訪學結束了,還不肯回家。
“他吼我,說孩子放暑假了,我媽不肯帶,他還要去上班,說我和我媽一樣,隻顧自己,心裡沒這個家……”電話裡,馮姐顫抖的聲音像一架壞掉的手風琴,我不由得從臉上挪開聒噪的手機。
芝麻大的事,說着說着就嚴重了,嚴重到活不下去,嚴重到必須即刻妥協,無疑是變老的征兆。
馮姐長我七歲,每天往臉上塗抹十幾種護膚品,面膜、美容儀、面部刮痧、補水器一件不落。
人哪,越是費盡心思抵抗衰老,就越是偷偷往那裡去,這一點我倆都心照不宣。
我放下電話,又打電話給旅行社。
女孩輕聲說一口中式英語:尊敬的貴賓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
聽說要退團,她改用中文,四川口音的音調忽地擡高到半山腰:開團前三天不能退費!想好再退撒! 大巴車車門前陸續聚集起人群,多半是弓背貓腰,雙手插兜,一個貼緊另一個,生怕後來的插進來。
我上車走到最後一排,選了靠窗的位子,把旅行包舉到頭頂的行李架,坐下。
前排的年輕情侶眉飛色舞地交談着,右側是一對沉默的白發老夫妻,前面有個小猴一樣蔫瘦的小男孩在大叫,媽媽捂住他的嘴。
我盡量将臉貼向車窗,掩蓋自己形單影隻的事實。
“把頭靠在我肩膀上。
”前排的男孩對女孩說,女孩照做了。
新婚那兩年,我和曉東就是這麼照顧彼此的。
一起旅行,拍好看的照片,煞有介事地挂在牆上;一起做環遊世界的夢,走路時冷不丁對着煙花大喊;一起起早去公園跑步;領養一條被遺棄的狗;夜裡走上很遠的路找一家通宵營業的燒烤店;過生日時為對方插蠟燭,笑着看對方許願。
人人都說我們幸福,說着說着好像就成了真。
男孩在偷偷地嗅女孩的頭頂,眼角透出喜悅。
座位差不多坐滿了,隻有我身邊的座位還空着。
我摘下眼鏡,揉了揉鼻梁,頭靠在窗邊,閉上眼睛。
婚後的第四年還是第五年,我們好像突然領會了什麼,不再那麼熱鬧了,或許是年齡到了,或許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本就容易乏味。
雖然還和從前一樣,上班前擁抱,睡前親吻彼此說晚安,周末手挽手逛商場,翻菜單挑愛吃的外賣,為對方點亮生日蠟燭。
但在對方閉上眼許願時,卻不再微笑着注視,而是迫切地等着結束。
我們不再打理照片牆,不再去小孩子到處瘋跑的公園,不再漫無目的地做夢。
第五個結婚紀念日,我倆笑眯眯地坐在事先預訂的西餐廳,預訂的位置,例行公事地等着上菜。
“我問你,你覺不覺得‘婚姻’這個詞的發音有點……”他吞吞吐吐地問。
“嗯?發音怎麼了?”我在拍桌上的玫瑰花和燭光,很适合發到朋友圈。
“Hēwēn——婚——姻——”尾音拖得老長,他看上去神色嚴肅,“好像什麼東西被困住了,粘牢了,對,就像小時候搗過的蜘蛛網,上面的飛蟲在蹬腿。
”他眼睛放光,可能是找到了恰當的比喻。
“‘婚——姻’讀起來還不如‘死——亡’爽快。
” 手機停在半空。
那頓飯吃得索然無味。
來S校做訪問學者,根本動機就源于那頓飯。
飯後,婆婆打來電話,寒暄幾句後問起了孩子。
是,不小了。
嗯,五年了。
時間過得真快。
記住了,葉酸和維生素B,最好是B族。
鍛煉身體,少吃外賣,知道了。
工作不累。
好,放心,媽。
當學校網站首頁貼出訪問學者的申請表時,我眼睛都沒眨一下就填好提交。
回家象征性地征詢意見時,訪學細則的郵件已經躺在了郵箱裡。
我對他們說,隻要有這一年的經曆就能評上副教授,接下來就是優青和教授,前途大好。
見他們不為所動,互使眼色,我補了句:回來就生孩子,三十五歲之前。
訪學和副教授的位置無關,無非隻是一種逃避的手段。
避開那張蜘蛛網,不想做一隻蹬腿的飛蟲,還有逃避生育的“任務”,逃避被一樁樁瑣事纏身、不得不負重前行的命運。
曉東或許是對的,婚姻就是如此漫長而遲滞。
親媽也催。
“可是,媽,我還有很多事沒來得及做。
”我告訴她,我要為一個國際藝術展做顧問和翻譯,要完成一篇關于現代藝術的會議論文,然後去紐約大學做論文報告,還要學日語,年底和一位大師級的日本藝術家在深圳合作辦展。
“乖,這些事做是做不完的。
”她并不感覺興奮,反而重重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神黯淡。
“你畢竟是個女孩子。
”她說。
我想起讀書時,她對我要求嚴格,每道題、每張考卷、每份作業、每次考試,她都叫我不要輕易放過。
她教會我勇往直前,别迷信平庸的魔咒,把我拉到鏡子前告訴我:容貌是給人看的,學識和修養屬于自己。
她不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