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精神控制

關燈
,或許連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内心深處,這個想法竟讓我感到一絲愉悅。

    畢竟,父親不就是要保護女兒嗎?這意味着我對他來說還是重要的……但為什麼他要用匿名信這種迂回的方式,而不是自己去一趟未成年人偵訊所呢?荒唐。

    不,這不是他的作風。

    算了,誰知道呢,他總是如此令人捉摸不透…… 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把所有認識的人都猜了個遍,連最不可能的情況都想到了。

    在這首屆備戰會議接近尾聲時,我周圍親近的人都變得可疑了起來。

    而與G不合的人裡卻沒有一個被懷疑是這封匿名信的作者。

    裡面有太多關于我的細節了。

    “隻可能是熟悉你們的人。

    ”G一邊下結論,一邊用冷冷的目光盯着母親。

     G後來還被未成年人偵訊所傳喚了四次。

    因為警察們後來又收到一連串類似的舉報信。

    這些信件愈發陰險,愈發侵擾,且一連持續好幾個月。

    G也讀到了其中的絕大部分。

     對于我母親的朋友們來說,我和G的關系是人盡皆知的秘密,但在這個小圈子之外,我們還是需要非常小心謹慎。

    出門要盡量不引人注目。

    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頭被圍捕的野獸。

    始終被監視着的感覺讓我産生了某種偏執,與此同時還有持續不斷的負罪感。

    在街上,我緊緊地貼着牆走,去G家繞的路也越來越複雜。

    我們再也不同時到達,他先到,我則等半個小時再去。

    我們再也不牽手走路。

    我們再也不一起在盧森堡公園裡散步。

     第三次被傳喚到熱斯夫雷堤岸後,當然,用警察的話來說,一直都是走個過場,G終于開始感到不安了。

     某天,在他家床上待了一個下午後,我們匆忙地往樓下走,我走得急,差點撞上一對正在上樓的年輕男女。

    我一邊向他們禮貌地問好,一邊繼續下樓。

    當他們碰到G的時候,我聽見他們對他說:“M先生嗎?我們是未成年人偵訊所的。

    ”想必,就連警察也會收看電視上的文學節目,因為這兩個人盡管從未與G謀面,也立即認出了他。

    “是我,”他用一種溫柔和放松的聲音回答道,“你們找我有什麼事情嗎?”他的鎮靜讓我吃了一驚,因為此時的我正像一片風中的葉子那樣瑟瑟發抖。

    我是應該拔腿就跑,還是藏在樓梯的某個角落,或者大叫着替他辯護并大聲宣稱我愛他,以此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逃跑?我很快意識到這些都沒有必要。

    對話進行得很愉快。

    “我們想和您談談,M先生。

    ”“沒問題,隻是我現在要去一家書店參加簽售會,你們能不能換個時間再來呢?”“當然可以,M先生。

    ” G看向我,繼續說道:“請允許我先和這位來向我請教功課的年輕女同學告别。

    ”然後他握了下我的手,慢慢地對我眨了眨眼。

    “隻是例行公事地拜訪您一下。

    ”那位女士說道。

    “啊,你們不是來逮捕我的,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話(笑)。

    ”“當然不是,M先生。

    如果您方便的話,我們可以明天再來。

    ” G毫不擔心自己會被拘捕。

    他的公寓裡已經沒有任何我存在過的痕迹了。

    但是,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我們差點就被抓了個現行。

     為什麼兩位警官都沒有注意到我這個小女孩呢?舉報信中提到的是一位“十三歲的小女孩V”。

    沒錯,我已經十四歲了,甚至看上去可能更年長一些。

     不過,他們對我的懷疑居然如此之少,還是讓人難以置信。

     G在旅館裡年租了一間房來躲避未成年人偵訊所的審查(他稱之為“迫害”)。

    他之所以會選擇這家不起眼的旅館,是因為它的位置很理想。

    旅館就在我學校正對面的街上,同時背靠一家G常去的餐廳。

    某位無條件地支持他工作的慷慨的資助者,贊助了這筆價值不菲的投資。

    如果不這樣做,警察一直追着不放的話,G還怎麼寫作呢?藝術才是最重要的! 和他距離盧森堡公園不遠的小公寓一樣,這裡一進門也是一張床,很大,占據了房間的中心。

    比起坐着或站着,G更多時候是躺着,他的生活以及我的生活,都将和這張床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我愈加頻繁地在這間房裡過夜,不再回家,除非母親強制。

     有一天,G得知他的眼睛受到了嚴重的真菌感染。

    艾滋病毒是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

    漫長的一周裡,我們都焦急地等待着化驗結果。

    我并不害怕,内心已視自己為悲劇中的女主角,為愛而死,何等殊榮!我溫柔地抱着G,輕聲地對他這麼說。

    不過,他看上去遠沒有那麼鎮定。

    他的一位朋友得了這種病,已病入膏肓,疾病讓他的皮膚上布滿了深色的斑痕。

    因此G知道這種病毒的厲害,先是身體的衰弱,然後是不可避免的死亡。

    沒有什麼比肉體的衰敗更讓他害怕的了,他的一舉一動中都充滿了恐慌。

     G住進了醫院,等待進行所有必要的檢查,并随之接受了相應的治療。

    關于艾滋病的可能被排除了。

    某一天,電話鈴響了,我正好在他病房裡,坐在他床邊,便接起了電話。

    一位聽上去很尊貴的女士想要和G說話。

    我問她是誰,她用鄭重的語氣回答道:共和國總統在等着聽電話。

     我後來才知道,G一直在他的錢包裡放着一封總統給他的信,信中對他的文筆和廣博學識贊不絕口。

     這封信對G來說就是一個護身符。

    萬一被捕,他覺得這封信可以救他。

     最終G并沒有在醫院待多久。

    他先是散出消息說自己得了艾滋病(一旦确信自己沒得這病,做起來就簡單多了),然後戴上了新墨鏡,将臉遮住更多,一直戴着,并拄上了一根手杖。

    我開始有點明白他的把戲了。

    他喜歡把自己的處境戲劇化,以博取同情。

    他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可以成為他的談資。

     随着新書的出版,G受邀參加知名度最高的一檔文學節目,它可以稱得上是作家心中的麥加。

    他讓我和他一起去。

     坐在載我們去電視台錄影棚的出租車裡,我将鼻子緊緊地貼在車窗上,心不在焉地看着窗外的景色,昏暗的街燈下,擁有百年曆史的房子飛快掠過,建築,樹木,行人,情侶。

    夜幕降臨。

    G還是戴着他始終不變的黑色墨鏡。

    但透過塑料墨鏡片,我能感覺到他對我不滿的目光。

     “誰讓你化妝的?”他終于沒忍住。

     “我……我不知道,今晚,是個特别的場合,我想要漂漂亮亮的,為了你,為了讓你高興……” “你又為什麼會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