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
關燈
小
中
大
都被删除,可見這時我們的“上峰”正在主張求神拜佛。
現仍補足,并用黑點為記,聊以存一時之風尚耳。
《臉譜臆測》是寫給《生生月刊》〔7〕的,奉官谕:不準發表。
我當初很覺得奇怪,待到領回原稿,看見用紅鉛筆打着杠子的處所,才明白原來是因為得罪了“第三種人”老爺們了。
現仍加上黑杠子,以代紅杠子,且以警戒新作家。
《答〈戲〉周刊編者信》的末尾,是對于紹伯先生那篇《調和》的答複。
聽說當時我們有一位姓沈的“戰友”〔8〕看了就呵呵大笑道:“這老頭子又發牢騷了!”“頭子”而“老”,“牢騷”而“又”,恐怕真也滑稽得很。
然而我自己,是認真的。
不過向《戲》周刊編者去“發牢騷”,别人也許會覺得奇怪。
然而并不,因為編者之一是田漢〔9〕同志,而田漢同志也就是紹伯先生。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是寫給《現代中國》(Chinaoday)的,不知由何人所譯,登在第一卷第五期,後來又由英文轉譯,載在德文和法文的《國際文學》上。
《病後雜談》是向《文學》〔10〕的投稿,共五段;待到四卷二号上登了出來時,隻剩下第一段了。
後有一位作家,根據了這一段評論我道:魯迅是贊成生病的。
他竟毫不想到檢查官的删削。
可見文藝上的暗殺政策,有時也還有一些效力的。
《病後雜談之餘》也是向《文學》的投稿,但不知道為什麼,檢查官這回卻古裡古怪了,不說不準登,也不說可登,也不動貴手删削,就是一個支支吾吾。
發行人沒有法,來找我自己删改了一些,然而聽說還是不行,終于由發行人執筆,檢查官動口,再删一通,這才能在四卷三号上登出。
題目必須改為《病後餘談》,小注“關于舒憤懑”這一句也不準有;改動的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删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讀者試一想這些諱忌,是會覺得很有趣的。
隻有不準說“言行一緻”雲雲,也許莫明其妙,現在我應該指明,這是因為又觸犯了“第三種人”了。
《阿金》是寫給《漫畫生活》〔11〕的;然而不但不準登載,聽說還送到南京中央宣傳會裡去了。
這真是不過一篇漫談,毫無深意,怎麼會惹出這樣大問題來的呢,自己總是參不透。
後來索回原稿,先看見第一頁上有兩顆紫色印,一大一小,文曰“抽去”,大約小的是上海印,大的是首都印,然則必須“抽去”,已無疑義了。
再看下去,就又發見了許多紅杠子,現在改為黑杠,仍留在本文的旁邊。
看了杠子,有幾處是可以悟出道理來的。
例如“主子是外國人”,“炸彈”,“巷戰”之類,自然也以不提為是。
但是我總不懂為什麼不能說我死了“未必能夠弄到開起同鄉會”的緣由,莫非官意是以為我死了會開同鄉會的麼? 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編訖記。
CC 〔1〕《改造》日本的一種綜合性月刊,一九一九年創刊,一九五五年出至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停刊。
日本東京改造出版社印行。
〔2〕伊羅生美國人,曾任上海出版的中英文合印的刊物《中國論壇》(每月發行一期或兩期)的編輯。
〔3〕《社會月報》綜合性期刊,陳靈犀主編,一九三四年六月創刊,一九三五年九月停刊,上海社會出版社發行。
〔4〕《大晚報》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創刊,創辦人張竹平。
起初接受政學系的津貼,一九三五年為國民黨财閥孔祥熙收買,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停刊。
副刊《火炬》由國民黨複興社特務崔萬秋編輯。
〔5〕《自由談》上海《申報》副刊之一,一九一一年八月創刊。
原以刊載鴛鴦蝴蝶派作品為主,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革新後,先後由黎烈文、張梓生主編。
從一九三三年一月起,魯迅常在該刊發表文章。
〔6〕《太白》小品文半月刊,陳望道主編,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創刊,次年九月五日出至第二卷第十二期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
〔7〕《生生月刊》文藝雜志,李輝英、朱荢園編輯,一九三五年二月創刊,隻出一期,上海圖畫書局發行。
〔8〕姓沈的“戰友”指沈端先,即夏衍,浙江杭州人,文學家、戲劇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
〔9〕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戲劇家,曾創辦話劇團體南國社,後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領導人之一。
〔10〕《文學》月刊,先後由鄭振铎、傅東華、王統照編輯,一九三三年七月創刊,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
〔11〕《漫畫生活》刊載漫畫和雜文的月刊,吳朗西、黃士英等編輯,一九三四年九月創刊,上海美術生活雜志社發行。
現仍補足,并用黑點為記,聊以存一時之風尚耳。
《臉譜臆測》是寫給《生生月刊》〔7〕的,奉官谕:不準發表。
我當初很覺得奇怪,待到領回原稿,看見用紅鉛筆打着杠子的處所,才明白原來是因為得罪了“第三種人”老爺們了。
現仍加上黑杠子,以代紅杠子,且以警戒新作家。
《答〈戲〉周刊編者信》的末尾,是對于紹伯先生那篇《調和》的答複。
聽說當時我們有一位姓沈的“戰友”〔8〕看了就呵呵大笑道:“這老頭子又發牢騷了!”“頭子”而“老”,“牢騷”而“又”,恐怕真也滑稽得很。
然而我自己,是認真的。
不過向《戲》周刊編者去“發牢騷”,别人也許會覺得奇怪。
然而并不,因為編者之一是田漢〔9〕同志,而田漢同志也就是紹伯先生。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是寫給《現代中國》(Chinaoday)的,不知由何人所譯,登在第一卷第五期,後來又由英文轉譯,載在德文和法文的《國際文學》上。
《病後雜談》是向《文學》〔10〕的投稿,共五段;待到四卷二号上登了出來時,隻剩下第一段了。
後有一位作家,根據了這一段評論我道:魯迅是贊成生病的。
他竟毫不想到檢查官的删削。
可見文藝上的暗殺政策,有時也還有一些效力的。
《病後雜談之餘》也是向《文學》的投稿,但不知道為什麼,檢查官這回卻古裡古怪了,不說不準登,也不說可登,也不動貴手删削,就是一個支支吾吾。
發行人沒有法,來找我自己删改了一些,然而聽說還是不行,終于由發行人執筆,檢查官動口,再删一通,這才能在四卷三号上登出。
題目必須改為《病後餘談》,小注“關于舒憤懑”這一句也不準有;改動的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删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讀者試一想這些諱忌,是會覺得很有趣的。
隻有不準說“言行一緻”雲雲,也許莫明其妙,現在我應該指明,這是因為又觸犯了“第三種人”了。
《阿金》是寫給《漫畫生活》〔11〕的;然而不但不準登載,聽說還送到南京中央宣傳會裡去了。
這真是不過一篇漫談,毫無深意,怎麼會惹出這樣大問題來的呢,自己總是參不透。
後來索回原稿,先看見第一頁上有兩顆紫色印,一大一小,文曰“抽去”,大約小的是上海印,大的是首都印,然則必須“抽去”,已無疑義了。
再看下去,就又發見了許多紅杠子,現在改為黑杠,仍留在本文的旁邊。
看了杠子,有幾處是可以悟出道理來的。
例如“主子是外國人”,“炸彈”,“巷戰”之類,自然也以不提為是。
但是我總不懂為什麼不能說我死了“未必能夠弄到開起同鄉會”的緣由,莫非官意是以為我死了會開同鄉會的麼? 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編訖記。
CC 〔1〕《改造》日本的一種綜合性月刊,一九一九年創刊,一九五五年出至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停刊。
日本東京改造出版社印行。
〔2〕伊羅生美國人,曾任上海出版的中英文合印的刊物《中國論壇》(每月發行一期或兩期)的編輯。
〔3〕《社會月報》綜合性期刊,陳靈犀主編,一九三四年六月創刊,一九三五年九月停刊,上海社會出版社發行。
〔4〕《大晚報》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創刊,創辦人張竹平。
起初接受政學系的津貼,一九三五年為國民黨财閥孔祥熙收買,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停刊。
副刊《火炬》由國民黨複興社特務崔萬秋編輯。
〔5〕《自由談》上海《申報》副刊之一,一九一一年八月創刊。
原以刊載鴛鴦蝴蝶派作品為主,一九三二年十二月革新後,先後由黎烈文、張梓生主編。
從一九三三年一月起,魯迅常在該刊發表文章。
〔6〕《太白》小品文半月刊,陳望道主編,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創刊,次年九月五日出至第二卷第十二期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
〔7〕《生生月刊》文藝雜志,李輝英、朱荢園編輯,一九三五年二月創刊,隻出一期,上海圖畫書局發行。
〔8〕姓沈的“戰友”指沈端先,即夏衍,浙江杭州人,文學家、戲劇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領導人之一。
〔9〕田漢(1898—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戲劇家,曾創辦話劇團體南國社,後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領導人之一。
〔10〕《文學》月刊,先後由鄭振铎、傅東華、王統照編輯,一九三三年七月創刊,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
〔11〕《漫畫生活》刊載漫畫和雜文的月刊,吳朗西、黃士英等編輯,一九三四年九月創刊,上海美術生活雜志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