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

關燈
悅而誠服也。

    ”又《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18〕漢高祖即劉邦(前247—前195),沛(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漢朝的建立者。

    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媪,其先劉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交龍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産高祖。

    ”又說他“不事家人生産作業……好酒及色。

    常從王媪、武負贳酒”。

    〔19〕周武王姓姬名發,殷末周族領袖。

    公元前十一世紀,他聯合西北和西南各族起兵進入中原,滅殷後建立周王朝。

    〔2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他繼承并發揮了儒家學說,成為孔丘以後的又一儒家代表人物。

     〔21〕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谏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号為文王,東伐纣。

    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 〔22〕血流漂杵據《尚書·武成》載:“甲子昧爽,受(纣)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

    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 〔23〕“頑民”據《史記·殷本紀》載:“周武王崩,武庚(商纣之子)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

    ”又《尚書·多士》載:“成周(今洛陽)既成,遷殷頑民。

    ”據唐代孔穎達疏:“頑民,謂殷之大夫、士從武庚叛者;以其無知,謂之頑民。

    ” 〔24〕以談霸道為羞據《孟子·梁惠王》載:“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據宋代朱熹《集注》:“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25〕“制藝”也稱制義。

    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文體。

    在明清兩代指摘取“四書”、“五經”中文句命題、立論的八股文。

    〔26〕指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争。

    戰争的結果是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約》。

     〔27〕指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争(即甲午戰争)。

    清政府在戰敗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28〕惡黨這裡是反語,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曾用“匪黨”等字眼誣稱中國共産黨。

     〔29〕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報》“南京專電”稱:“司法界某要人談……壯年犯之性欲問題,依照理論,人民犯罪,失去自由,而性欲不在剝奪之列,歐美文明國家,定有犯人假期……每年得請假返家五天或七天,解決其性欲。

    ” 〔30〕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出版的《十日談》第二期載有郭明的《自由監獄》一文,其中說:“最近司法當局複有關于囚犯性欲問題之讨論……本來,囚禁制度……是國家給予犯罪者一個自省而改過的機會……監獄痛苦盡人皆知,不法犯罪,乃自讨苦吃,百姓既有戒心,或者可以不敢犯法;對付小人,此亦天機一條也。

    ”〔31〕福建獨立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在福建發生的政變。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在上海抗擊進犯日軍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往福建進行反共内戰。

    該軍廣大官兵在中國共産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反對蔣介石投降日本的政策,不願和紅軍作戰。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将領聯合國民黨内一部分勢力,在福建省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并與紅軍成立抗日反蔣協定,但不久即在蔣介石的兵力壓迫下失敗。

     〔32〕牛蘭(Naulen)即保羅·魯埃格(PaulRuegg),原籍波蘭,“泛太平洋産業同盟”上海辦事處秘書,共産國際派駐中國的工作人員。

    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七日牛蘭夫婦同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拘捕,送往南京監禁,次年七月一日以“危害民國”罪受審。

    牛蘭不服,于七月二日起進行絕食鬥争。

    宋慶齡、蔡元培等曾組織“牛蘭夫婦營救委員會”營救。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占南京前夕出獄。

    〔33〕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

    他主張“非暴力抵抗”,倡導對英國殖民政府“不合作運動”,曾屢遭監禁,在獄中多次以絕食表示反抗。

     〔34〕興行場日語,戲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