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

關燈
有的〔13〕。

    六月十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七月五日上海《新語林》半月刊第一期,署名杜德機。

     〔2〕“南社”文學團體,一九○九年由柳亞子等人發起成立于蘇州。

    該社以詩文鼓吹反清革命,辛亥革命後社員發生分化,一九二三年無形解體。

    由南社社員輯印的清代文字獄中被害者的遺集,如吳炎的《吳赤溟集》,戴名世的《戴褐夫集》和《孑遺錄》,呂留良的《呂晚村手寫家訓》等,後來大都收入鄧實、黃節主編的《國粹叢書》。

    〔3〕清末有些留日學生從日本的圖書館中搜集明末遺民的著作,如《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朱舜水集》、《張蒼水集》等。

    印出後輸入國内,以鼓吹反清革命。

     〔4〕孟森(1868—1937)字莼荪,号心史,江蘇武進人,曆史學家。

    曾留學日本,後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

    《心史叢刊》,共三集,出版于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内容都是有關考證的劄記文字;其中關于清代文字獄的記載,有朱光旦案、科場案三(河南、山東、山西闱)附記之“查嗣庭典試江西命題有意諷刺”案、《字貫》案、《閑閑錄》案。

    他在論述王錫侯因著《字貫》被殺一案時說:“錫侯之為人,蓋亦一頭巾氣極重之腐儒,與戴名世略同,斷非有菲薄清廷之意。

    戴則以古文自命,王則以理學自矜,俱好弄筆。

    弄筆既久,處處有學問面目。

    故于明季事而津津欲網羅其遺聞,此戴之所以殺身也。

    于字書而置《康熙字典》為一家言,與諸家均在平阝少馬之列,此王之所以罹辟也。

    ” 〔5〕指故宮博物院文物被盜賣事。

    故宮博物院是管理清朝故宮及其所屬各處的建築物和古物、圖書的機構。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間易培基任院長時,該院古物被盜賣者甚多,易培基曾因此被控告。

    〔6〕《清代文字獄檔》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國立北平研究院出版,其中資料都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軍機處檔、宮中所存繳回朱批奏折、實錄三種清代文書輯錄。

    第一輯出版于一九三一年五月。

    馮起炎一案見《清代文字獄檔》第八輯(一九三三年七月出版)。

    〔7〕秦陵清朝雍正皇帝(胤祯)的陵墓,在河北易縣。

    〔8〕“斬監候”清朝法制:将被判死刑不立時處決的犯人暫行監禁,候秋審(每年八月中由刑部會同各官詳議各省審冊,請旨裁奪)再予決定,叫做“監候”,有“斬監候”與“絞監候”之别。

    〔9〕“炎黃之胄”指漢族。

    炎黃,傳說中的我國古代帝王炎帝和黃帝。

     〔10〕“思不出其位”語見《易經·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11〕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号長素,廣東南海人,清末維新運動領袖。

    甲午戰争失敗後,清政府于一八九五年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與當時同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多人,聯名向光緒皇帝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成為後來戊戌變法運動的前奏。

     〔12〕施蟄存在《文藝風景》創刊号(一九三四年六月)《書籍禁止與思想左傾》一文中說:“前一些時候,政府曾經根據于剿除共産主義文化這政策而突然禁止了一百餘種文藝書籍的發行。

    ……沈從文先生曾經在天津《國聞周報》第十一卷第九期上發表了一篇讨論這禁書問題的文字。

    ……但是在上海的《社會新聞》第六卷第二十七八期上卻連續刊載了一篇對于沈從文先生那篇文章的反駁。

    ……沈從文先生正如我一樣地引焚書坑儒為喻,原意也不過希望政府方面要以史實為殷鑒,出之審慎……他并非不了解政府的禁止左傾書籍之不得已,然而他還希望政府能有比這更妥當,更有效果的辦法;……然而,在《社會新聞》的那位作者的筆下,卻寫下了這樣的裁決:‘我們從沈從文的……口吻中,早知道沈從文的立場究竟是什麼立場了,沈從文既是站在反革命的立場,那沈從文的主張,究竟是什麼主張,又何待我們來下斷語呢?’” 〔13〕《莊子》戰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集。

    《文選》,即《昭明文選》,共三十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自秦漢至齊梁的詩文總集。

    一九三三年九月《大晚報》征求所謂“推薦書目”時,施蟄存曾提倡青年讀這些書。

    作者在《準風月談·重三感舊》等文中曾予批評,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