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劉半農君
關燈
小
中
大
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農劉半農(1891—1934),名複,江蘇江陰人。
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
他曾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學運動初期重要作家之一。
後留學法國,研究語音學。
著有《半農雜文》、詩集《揚鞭集》以及《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
〔3〕《新青年》綜合性月刊,“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刊物。
一九一五年九月創刊于上海,由陳獨秀主編。
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一九一六年底遷至北京。
從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參加編輯工作。
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教育家。
反清革命組織光複會的創始人之一,後又參加同盟會,民國成立後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五四”時期贊成和支持新文化運動。
〔5〕陳獨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懷甯人。
原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雜志的創辦人,“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任黨的總書記。
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後期,推行右傾投降主義路線,使革命遭到失敗。
之後,他成了取消主義者,又和托洛茨基分子相勾結,成立反黨小組織,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被開除出黨。
〔6〕答王敬軒的雙鐄信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為了推動文學革命運動,開展對複古派的鬥争,曾由編者之一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把當時社會上反對新文化運動的論調集中起來,摹仿封建複古派口吻寫信給《新青年》編輯部,又由劉半農寫回信痛加批駁。
兩信同時發表在當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7〕“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劉半農在一九二○年六月六日所作《她字問題》一文中主張創造“她”、“牠”二字,他說:“一,中國文字中,要不要有一個第三位陰性代詞?二,如其要的,我們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現在還覺得第三位代詞,除‘她’字外,應當再取一個‘牠’字,以代無生物。
”(見《半農雜文》)〔8〕《何典》清代張南莊(署名“過路人”)編著,是運用俗諺寫成、帶有諷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體小說,共十回,清光緒四年(1878)上海申報館出版。
一九二六年六月,劉半農将此書标點重印,魯迅曾為它作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9〕“驷不及舌”語出《論語·顔淵》,據朱熹《集注》:“言出于舌,驷馬不能追之。
” 〔10〕《語絲》第四卷第九期(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曾發表劉半農的《林則徐照會英吉利國王公文》,其中說林則徐被英人俘虜,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屍遊街”。
不久有讀者洛卿來信指出這是史實性的錯誤,《語絲》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四月二日)發表了這封信,從此劉半農就不再給《語絲》寫稿。
〔11〕禁稱“蜜斯”見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北平《世界日報》所載劉半農答記者的談話。
其中說他不贊成學生間以密斯互稱,在一九三○年他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時即曾加以禁止;他主張廢棄“帶有奴性的”密斯稱呼,而代以國語中原有的姑娘、小姐、女士等。
密斯,英語Miss的音譯,小姐的意思。
〔12〕指劉半農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間發表于《論語》、《人間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
參看《準風月談·“感舊”以後(下)》。
八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農劉半農(1891—1934),名複,江蘇江陰人。
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
他曾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學運動初期重要作家之一。
後留學法國,研究語音學。
著有《半農雜文》、詩集《揚鞭集》以及《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
〔3〕《新青年》綜合性月刊,“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刊物。
一九一五年九月創刊于上海,由陳獨秀主編。
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一九一六年底遷至北京。
從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參加編輯工作。
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教育家。
反清革命組織光複會的創始人之一,後又參加同盟會,民國成立後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五四”時期贊成和支持新文化運動。
〔5〕陳獨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懷甯人。
原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雜志的創辦人,“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任黨的總書記。
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後期,推行右傾投降主義路線,使革命遭到失敗。
之後,他成了取消主義者,又和托洛茨基分子相勾結,成立反黨小組織,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被開除出黨。
〔6〕答王敬軒的雙鐄信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為了推動文學革命運動,開展對複古派的鬥争,曾由編者之一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把當時社會上反對新文化運動的論調集中起來,摹仿封建複古派口吻寫信給《新青年》編輯部,又由劉半農寫回信痛加批駁。
兩信同時發表在當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7〕“她”字和“牠”字的創造劉半農在一九二○年六月六日所作《她字問題》一文中主張創造“她”、“牠”二字,他說:“一,中國文字中,要不要有一個第三位陰性代詞?二,如其要的,我們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現在還覺得第三位代詞,除‘她’字外,應當再取一個‘牠’字,以代無生物。
”(見《半農雜文》)〔8〕《何典》清代張南莊(署名“過路人”)編著,是運用俗諺寫成、帶有諷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體小說,共十回,清光緒四年(1878)上海申報館出版。
一九二六年六月,劉半農将此書标點重印,魯迅曾為它作題記,現收入《集外集拾遺》。
〔9〕“驷不及舌”語出《
” 〔10〕《語絲》第四卷第九期(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曾發表劉半農的《林則徐照會英吉利國王公文》,其中說林則徐被英人俘虜,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屍遊街”。
不久有讀者洛卿來信指出這是史實性的錯誤,《語絲》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四月二日)發表了這封信,從此劉半農就不再給《語絲》寫稿。
〔11〕禁稱“蜜斯”見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北平《世界日報》所載劉半農答記者的談話。
其中說他不贊成學生間以密斯互稱,在一九三○年他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時即曾加以禁止;他主張廢棄“帶有奴性的”密斯稱呼,而代以國語中原有的姑娘、小姐、女士等。
密斯,英語Miss的音譯,小姐的意思。
〔12〕指劉半農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間發表于《論語》、《人間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詩集》和《雙鳳凰磚齋小品文》等。
參看《準風月談·“感舊”以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