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戲》周刊編者信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實是不可能的,要這樣編,結果就是編不成。
所以我以為現在的辦法,隻好編一種對話都是比較的容易了解的劇本,倘在學校之類這些地方扮演,可以無須改動,如果到某一省縣,某一鄉村裡面去,那麼,這本子就算是一個底本,将其中的說白都改為當地的土話,不但語言,就是背景,人名,也都可變換,使看察覺得更加切實。
譬如罷,如果這演劇之處并非水村,那麼,航船可以化為大車,七斤〔7〕也可以叫作“小辮兒”的。
我的意見說完了,總括一句,不過是說,這劇本最好是不要專化,卻使大家可以活用。
臨末還有一點尾巴,當然決沒有叭兒君的尾巴的有趣。
這是我十分抱歉的,不過還是非說不可。
記得幾個月之前,曾經回答過一個朋友的關于大衆語的質問,這信後來被發表在《社會月報》上了〔8〕,末了是楊邨人先生的一篇文章〔9〕。
一位紹伯先生就在《火炬》上說我已經和楊邨人先生調和,并且深深的感慨了一番中國人之富于調和性〔10〕。
這一回,我的這一封信,大約也要發表的罷,但我記得《戲》周刊上已曾發表過曾今可葉靈鳳〔11〕兩位先生的文章;葉先生還畫了一幅阿Q像,好像我那一本《呐喊》還沒有在上茅廁時候用盡,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買了一本新的了。
如果我被紹伯先生的判決所震懾,這回是應該不敢再寫什麼的,但我想,也不必如此。
隻是在這裡要順便聲明:我并無此種權力,可以禁止别人将我的信件在刊物上發表,而且另外還有誰的文章,更無從豫先知道,所以對于同一刊物上的任何作者,都沒有表示調和與否的意思;但倘有同一營壘中人,化了裝從背後給我一刀,則我的對于他的憎惡和鄙視,是在明顯的敵人之上的。
這倒并非個人的事情,因為現在又到了紹伯先生可以施展老手段的時候,我若不聲明,則我所說過的各節,縱非買辦意識〔12〕,也是調和論了,還有什麼意思呢?專此布複,即請 文安。
魯迅。
十一月十四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中華日報》副刊《戲》周刊第十五期。
〔2〕《戲》周刊《中華日報》副刊之一,袁牧之主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創刊。
袁梅(袁牧之)所作《阿Q正傳》劇本,于該刊創刊号起開始連載。
〔3〕《閑話揚州》易君左著,一九三四年三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是一本關于揚州的雜記。
書中對當地習俗和生活狀況的描述,引起一些揚州人的不滿,他們以诽謗罪控告作者,要求将他撤職查辦(當時作者任江蘇省教育廳編審科主任),因此不久該書即被毀版停售。
〔4〕《百家姓》以前學塾所用的識字課本之一,宋初人編纂。
為便于誦讀,将姓氏連綴為四言韻語。
“趙錢孫李”是書中的首句。
〔5〕果戈理(ab]GRGQc,1809—1852)俄國作家。
《巡按使》,通譯《欽差大臣》,諷刺喜劇。
“你們笑自己”這句話是該劇第五幕第八場中市長發覺自己被騙,面對哄笑着的觀衆說的。
一九二一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賀啟明譯的《巡按》中,這句話譯為:“這都是笑的甚麼?不是笑的你嗎?” 〔6〕指劉大傑标點的《袁中郎全集》中的斷句錯誤。
參看《花邊文學·罵殺與捧殺》。
〔7〕七斤魯迅小說《風波》中的人物。
袁牧之改編的《阿Q正傳》劇本裡也有這樣一個人物,叫做“航船七斤”。
〔8〕即本書的《答曹聚仁先生信》。
〔9〕楊邨人(1901—1955)廣東潮安人。
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一九二八年參加太陽社,一九三二年叛變革命。
“一篇文章”,指《赤區歸來記(續)》,參看本書《附記》。
〔10〕紹伯的文章題為《調和》,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大晚報·火炬》。
參看本書《附記》。
〔11〕曾今可(1901—1971)江西泰和人。
他曾提倡所謂“解放詞”,内容大多庸俗無聊;并與張資平同辦《文藝座談》,攻擊左翼文藝。
參看《僞自由書·後記》。
葉靈鳳(1904—1975),江蘇南京人。
他曾在《現代小說》第三卷第二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發表小說《窮愁的自傳》,其中人物魏日青說:“照着老例,起身後我便将十二枚銅元從舊貨攤上買來的一冊《呐喊》撕下三頁到露台上去大便。
”〔12〕買辦意識林默(廖沫沙)在一九三四年七月三日《大晚報·火炬》上發表《論“花邊文學”》一文,錯誤地認為魯迅的雜文《倒提》有買辦意識。
參看《花邊文學·倒提》及其附錄。
所以我以為現在的辦法,隻好編一種對話都是比較的容易了解的劇本,倘在學校之類這些地方扮演,可以無須改動,如果到某一省縣,某一鄉村裡面去,那麼,這本子就算是一個底本,将其中的說白都改為當地的土話,不但語言,就是背景,人名,也都可變換,使看察覺得更加切實。
譬如罷,如果這演劇之處并非水村,那麼,航船可以化為大車,七斤〔7〕也可以叫作“小辮兒”的。
我的意見說完了,總括一句,不過是說,這劇本最好是不要專化,卻使大家可以活用。
臨末還有一點尾巴,當然決沒有叭兒君的尾巴的有趣。
這是我十分抱歉的,不過還是非說不可。
記得幾個月之前,曾經回答過一個朋友的關于大衆語的質問,這信後來被發表在《社會月報》上了〔8〕,末了是楊邨人先生的一篇文章〔9〕。
一位紹伯先生就在《火炬》上說我已經和楊邨人先生調和,并且深深的感慨了一番中國人之富于調和性〔10〕。
這一回,我的這一封信,大約也要發表的罷,但我記得《戲》周刊上已曾發表過曾今可葉靈鳳〔11〕兩位先生的文章;葉先生還畫了一幅阿Q像,好像我那一本《呐喊》還沒有在上茅廁時候用盡,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買了一本新的了。
如果我被紹伯先生的判決所震懾,這回是應該不敢再寫什麼的,但我想,也不必如此。
隻是在這裡要順便聲明:我并無此種權力,可以禁止别人将我的信件在刊物上發表,而且另外還有誰的文章,更無從豫先知道,所以對于同一刊物上的任何作者,都沒有表示調和與否的意思;但倘有同一營壘中人,化了裝從背後給我一刀,則我的對于他的憎惡和鄙視,是在明顯的敵人之上的。
這倒并非個人的事情,因為現在又到了紹伯先生可以施展老手段的時候,我若不聲明,則我所說過的各節,縱非買辦意識〔12〕,也是調和論了,還有什麼意思呢?專此布複,即請 文安。
魯迅。
十一月十四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中華日報》副刊《戲》周刊第十五期。
〔2〕《戲》周刊《中華日報》副刊之一,袁牧之主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創刊。
袁梅(袁牧之)所作《阿Q正傳》劇本,于該刊創刊号起開始連載。
〔3〕《閑話揚州》易君左著,一九三四年三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是一本關于揚州的雜記。
書中對當地習俗和生活狀況的描述,引起一些揚州人的不滿,他們以诽謗罪控告作者,要求将他撤職查辦(當時作者任江蘇省教育廳編審科主任),因此不久該書即被毀版停售。
〔4〕《百家姓》以前學塾所用的識字課本之一,宋初人編纂。
為便于誦讀,将姓氏連綴為四言韻語。
“趙錢孫李”是書中的首句。
〔5〕果戈理(ab]GRGQc,1809—1852)俄國作家。
《巡按使》,通譯《欽差大臣》,諷刺喜劇。
“你們笑自己”這句話是該劇第五幕第八場中市長發覺自己被騙,面對哄笑着的觀衆說的。
一九二一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賀啟明譯的《巡按》中,這句話譯為:“這都是笑的甚麼?不是笑的你嗎?” 〔6〕指劉大傑标點的《袁中郎全集》中的斷句錯誤。
參看《花邊文學·罵殺與捧殺》。
〔7〕七斤魯迅小說《風波》中的人物。
袁牧之改編的《阿Q正傳》劇本裡也有這樣一個人物,叫做“航船七斤”。
〔8〕即本書的《答曹聚仁先生信》。
〔9〕楊邨人(1901—1955)廣東潮安人。
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一九二八年參加太陽社,一九三二年叛變革命。
“一篇文章”,指《赤區歸來記(續)》,參看本書《附記》。
〔10〕紹伯的文章題為《調和》,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大晚報·火炬》。
參看本書《附記》。
〔11〕曾今可(1901—1971)江西泰和人。
他曾提倡所謂“解放詞”,内容大多庸俗無聊;并與張資平同辦《文藝座談》,攻擊左翼文藝。
參看《僞自由書·後記》。
葉靈鳳(1904—1975),江蘇南京人。
他曾在《現代小說》第三卷第二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發表小說《窮愁的自傳》,其中人物魏日青說:“照着老例,起身後我便将十二枚銅元從舊貨攤上買來的一冊《呐喊》撕下三頁到露台上去大便。
”〔12〕買辦意識林默(廖沫沙)在一九三四年七月三日《大晚報·火炬》上發表《論“花邊文學”》一文,錯誤地認為魯迅的雜文《倒提》有買辦意識。
參看《花邊文學·倒提》及其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