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雜談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生一點病,的确也是一種福氣。
不過這裡有兩個必要條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麼霍亂吐瀉,黑死病,或腦膜炎之類;二要至少手頭有一點現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餓一天。
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與言生病之雅趣的。
我曾經愛管閑事,知道過許多人,這些人物,都懷着一個大願。
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不過有些人卻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說不出。
他們中最特别的有兩位: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隻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着,恹恹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
這種志向,一看好像離奇,其實卻照顧得很周到。
第一位姑且不談他罷,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
才子本來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幾升,一個人的血,能有幾回好吐呢?過不幾天,就雅不下去了。
我一向很少生病,上月卻生了一點點。
開初是每晚發熱,沒有力,不想吃東西,一禮拜不肯好,隻得看醫生。
醫生說是流行性感冒。
好罷,就是流行性感冒。
但過了流行性感冒一定退熱的時期,我的熱卻還不退。
醫生從他那大皮包裡取出玻璃管來,要取我的血液,我知道他在疑心我生傷寒病了,自己也有些發愁。
然而他第二天對我說,血裡沒有一粒傷寒菌;于是注意的聽肺,平常;聽心,上等。
這似乎很使他為難。
我說,也許是疲勞罷;他也不甚反對,隻是沉吟着說,但是疲勞的發熱,還應該低一點。
……好幾回檢查了全體,沒有死症,不至于嗚呼哀哉是明明白白的,不過是每晚發熱,沒有力,不想吃東西而已,這真無異于“吐半口血”,大可享生病之福了。
因為既不必寫遺囑,又沒有大痛苦,然而可以不看正經書,不管柴米賬,玩他幾天,名稱又好聽,叫作“養病”。
從這一天起,我就自己覺得好像有點兒“雅”了;那一位願吐半口血的才子,也就是那時躺着無事,忽然記了起來的。
光是胡思亂想也不是事,不如看點不勞精神的書,要不然,也不成其為“養病”。
像這樣的時候,我贊成中國紙的線裝書,這也就是有點兒“雅”起來了的證據。
洋裝書便于插架,便于保存,現在不但有洋裝二十五六史,連《四部備要》也硬領而皮靴了,〔2〕——原是不為無見的。
但看洋裝書要年富力強,正襟危坐,有嚴肅的态度。
假使你躺着看,那就好像兩隻手捧着一塊大磚頭,不多工夫,就兩臂酸麻,隻好歎一口氣,将它放下。
所以,我在歎氣之後,就去尋線裝書。
一尋,尋到了久不見面的《世說新語》〔3〕之類一大堆,躺着來看,輕飄飄的毫不費力了,魏晉人的豪放潇灑的風姿,也仿佛在眼前浮動。
由此想到阮嗣宗〔4〕的聽到步兵廚善于釀酒,就求為步兵校尉;陶淵明〔5〕的做了彭澤令,就教官田都種秫,以便做酒,因了太太的抗議,這才種了一點秔。
這真是天趣盎然,決非現在的“站在雲端裡呐喊”〔6〕者們所能望其項背。
但是,“雅”要想到适可而止,再想便不行。
例如阮嗣宗可以求做步兵校尉,陶淵明補了彭澤令,他們的地位,就不是一個平常人,要“雅”,也還是要地位。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淵明的好句,但我們在上海學起來可就難了。
沒有南山,我們還可以改作“悠然見洋房”或“悠然見煙囪”的,然而要租一所院子裡有點竹籬,可以種菊的房子,租錢就每月總得一百兩,水電在外;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十四兩。
單是這兩項,每月就是一百十四兩,每兩作一元四角算,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
近來的文稿又不值錢,每千字最低的隻有四五角,因為是學陶淵明的雅人的稿子,現在算他每千字三大元罷,但标點,洋文,空白除外。
那麼,單單為了采菊,他就得每月譯作淨五萬三千二百字。
吃飯呢?要另外想法子生發,否則,他隻好“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了。
“雅”要地位,也要錢,古今并不兩樣的,但古代的買雅,自然比現在便宜;辦法也并不兩樣,書要擺在書架上,或者抛幾本在地闆上,酒杯要擺在桌子上,但算盤卻要收在抽屜裡,或者最好是在肚子裡。
此之謂“空靈”。
二 為了“雅”,本來不想說這些話的。
後來一想,這于“雅”并無傷,不過是在證明我自己的“俗”。
王夷甫〔7〕口不言錢,還是一個不幹不淨人物,雅人打算盤,當然也無損其為雅人。
不過他應該有時收起算盤,或者最妙是暫時忘卻算盤,那麼,那時的一言一笑,就都是靈機天成的一言一笑,如果念念不忘世間的利害,那可就成為“杭育杭育派”〔8〕了。
這關鍵,隻在一者能夠忽而放開,一者卻是永遠執着,因此也就大有了雅俗和高下之分。
我想,這和時而“敦倫”〔9〕者不失為聖賢,連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要被稱為“登徒子”〔10〕的道理,大概是一樣的。
所以我恐怕隻好自己承認“俗”,因為随手翻了一通《世說新語》,看過“S塾缭廄*池”〔11〕的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竟從“養病”想到“養病費”上去了,于是一骨碌爬起來,寫信讨版稅,催稿費。
寫完之後,覺得和魏晉人有點隔膜,自己想,假使此刻有阮嗣宗或陶淵明在面前出現,我們也一定談不來的。
于是另換了幾本書,大抵是明末清初的野史,時代較近,看起來也許較有趣味。
第一本拿在手裡的是《蜀碧》〔12〕。
這是蜀賓〔13〕從成都帶來送我的,還有一部《蜀龜鑒》〔14〕,都是講張獻忠〔15〕禍蜀的書,其實是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壞,錯字頗不少。
翻了一遍,在卷三裡看見了這樣的一條——“又,剝皮者,從頭至尻,一縷裂之,張于前,如鳥展翅,率逾日始絕。
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
” 也還是為了自己生病的緣故罷,這時就想到了人體解剖。
醫術和虐刑,是都要生理學和解剖學智識的。
中國卻怪得很,固有的醫書上的人身五髒圖,真是草率錯誤到見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則往往好像古人早懂得了現代的科學。
例如罷,誰都知道從周到
不過這裡有兩個必要條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麼霍亂吐瀉,黑死病,或腦膜炎之類;二要至少手頭有一點現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餓一天。
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與言生病之雅趣的。
我曾經愛管閑事,知道過許多人,這些人物,都懷着一個大願。
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不過有些人卻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說不出。
他們中最特别的有兩位: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隻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着,恹恹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
這種志向,一看好像離奇,其實卻照顧得很周到。
第一位姑且不談他罷,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
才子本來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幾升,一個人的血,能有幾回好吐呢?過不幾天,就雅不下去了。
我一向很少生病,上月卻生了一點點。
開初是每晚發熱,沒有力,不想吃東西,一禮拜不肯好,隻得看醫生。
醫生說是流行性感冒。
好罷,就是流行性感冒。
但過了流行性感冒一定退熱的時期,我的熱卻還不退。
醫生從他那大皮包裡取出玻璃管來,要取我的血液,我知道他在疑心我生傷寒病了,自己也有些發愁。
然而他第二天對我說,血裡沒有一粒傷寒菌;于是注意的聽肺,平常;聽心,上等。
這似乎很使他為難。
我說,也許是疲勞罷;他也不甚反對,隻是沉吟着說,但是疲勞的發熱,還應該低一點。
……好幾回檢查了全體,沒有死症,不至于嗚呼哀哉是明明白白的,不過是每晚發熱,沒有力,不想吃東西而已,這真無異于“吐半口血”,大可享生病之福了。
因為既不必寫遺囑,又沒有大痛苦,然而可以不看正經書,不管柴米賬,玩他幾天,名稱又好聽,叫作“養病”。
從這一天起,我就自己覺得好像有點兒“雅”了;那一位願吐半口血的才子,也就是那時躺着無事,忽然記了起來的。
光是胡思亂想也不是事,不如看點不勞精神的書,要不然,也不成其為“養病”。
像這樣的時候,我贊成中國紙的線裝書,這也就是有點兒“雅”起來了的證據。
洋裝書便于插架,便于保存,現在不但有洋裝二十五六史,連《四部備要》也硬領而皮靴了,〔2〕——原是不為無見的。
但看洋裝書要年富力強,正襟危坐,有嚴肅的态度。
假使你躺着看,那就好像兩隻手捧着一塊大磚頭,不多工夫,就兩臂酸麻,隻好歎一口氣,将它放下。
所以,我在歎氣之後,就去尋線裝書。
一尋,尋到了久不見面的《
由此想到阮嗣宗〔4〕的聽到步兵廚善于釀酒,就求為步兵校尉;陶淵明〔5〕的做了彭澤令,就教官田都種秫,以便做酒,因了太太的抗議,這才種了一點秔。
這真是天趣盎然,決非現在的“站在雲端裡呐喊”〔6〕者們所能望其項背。
但是,“雅”要想到适可而止,再想便不行。
例如阮嗣宗可以求做步兵校尉,陶淵明補了彭澤令,他們的地位,就不是一個平常人,要“雅”,也還是要地位。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淵明的好句,但我們在上海學起來可就難了。
沒有南山,我們還可以改作“悠然見洋房”或“悠然見煙囪”的,然而要租一所院子裡有點竹籬,可以種菊的房子,租錢就每月總得一百兩,水電在外;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每月十四兩。
單是這兩項,每月就是一百十四兩,每兩作一元四角算,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
近來的文稿又不值錢,每千字最低的隻有四五角,因為是學陶淵明的雅人的稿子,現在算他每千字三大元罷,但标點,洋文,空白除外。
那麼,單單為了采菊,他就得每月譯作淨五萬三千二百字。
吃飯呢?要另外想法子生發,否則,他隻好“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了。
“雅”要地位,也要錢,古今并不兩樣的,但古代的買雅,自然比現在便宜;辦法也并不兩樣,書要擺在書架上,或者抛幾本在地闆上,酒杯要擺在桌子上,但算盤卻要收在抽屜裡,或者最好是在肚子裡。
此之謂“空靈”。
二 為了“雅”,本來不想說這些話的。
後來一想,這于“雅”并無傷,不過是在證明我自己的“俗”。
王夷甫〔7〕口不言錢,還是一個不幹不淨人物,雅人打算盤,當然也無損其為雅人。
不過他應該有時收起算盤,或者最妙是暫時忘卻算盤,那麼,那時的一言一笑,就都是靈機天成的一言一笑,如果念念不忘世間的利害,那可就成為“杭育杭育派”〔8〕了。
這關鍵,隻在一者能夠忽而放開,一者卻是永遠執着,因此也就大有了雅俗和高下之分。
我想,這和時而“敦倫”〔9〕者不失為聖賢,連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要被稱為“登徒子”〔10〕的道理,大概是一樣的。
所以我恐怕隻好自己承認“俗”,因為随手翻了一通《世說新語》,看過“S塾缭廄*池”〔11〕的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竟從“養病”想到“養病費”上去了,于是一骨碌爬起來,寫信讨版稅,催稿費。
寫完之後,覺得和魏晉人有點隔膜,自己想,假使此刻有阮嗣宗或陶淵明在面前出現,我們也一定談不來的。
于是另換了幾本書,大抵是明末清初的野史,時代較近,看起來也許較有趣味。
第一本拿在手裡的是《蜀碧》〔12〕。
這是蜀賓〔13〕從成都帶來送我的,還有一部《蜀龜鑒》〔14〕,都是講張獻忠〔15〕禍蜀的書,其實是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壞,錯字頗不少。
翻了一遍,在卷三裡看見了這樣的一條——“又,剝皮者,從頭至尻,一縷裂之,張于前,如鳥展翅,率逾日始絕。
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
” 也還是為了自己生病的緣故罷,這時就想到了人體解剖。
醫術和虐刑,是都要
中國卻怪得很,固有的醫書上的人身五髒圖,真是草率錯誤到見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則往往好像古人早懂得了現代的科學。
例如罷,誰都知道從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