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文談

關燈
可以遺,不可以怠。

    即君必欲脅之以威,陵之以武,欲令入之于此;此又未定,未可以見,今君又終之,則缢死以從命也。

    而可,且寬假延期,必不敢有愛。

    ”“跳黃浦”是通行于上海的話,意即自殺。

     〔26〕樊宗師(?—約821)字紹述,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唐代散文家。

    曾任綿州、绛州刺史。

    他的文章艱澀,難以斷句,如《绛守居園池記》的第一句“绛即東雍為守理所”,有人斷為“绛即東雍,為守理所”,也有人斷為“绛,即東雍為守理所”。

    〔27〕李賀(790—816)字長吉,昌谷(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

    他的詩立意新巧,用語奇特,不易理解。

    《新唐書·李賀傳》說他“辭尚奇詭,所得皆驚邁絕去翰墨畦徑,當時無能效者。

    ”〔2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間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旨編纂的大型字典,四十二卷,收四萬十千餘字,康熙五十五年(1716)刊行。

     〔29〕錢坫(1744—1806)字獻之,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清代漢學家。

    善寫小篆。

    劉熙,字成國,漢代北海(今山東濰坊)人,訓诂學家。

    所著《釋名》,八卷,共二十七篇,是一部解釋字義的書。

    〔30〕錢玄同(1887—1939)名夏,字德潛,浙江吳興人,文字音韻學家。

    他曾用《說文解字》中的篆體字樣抄寫章太炎的《小學答問》,由浙江官書局刊刻行世。

    太炎,即章炳麟(1869—1936),浙江餘杭人,清末革命家、學者。

    他所作的《小學答問》是據《說文解字》解釋本字和借字的流變的書。

     〔31〕“千字課”一九二二年陶行知等人創辦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纂《平民千字課本》,作為成年人補習常用漢字的讀本。

    後來一些書店也仿照編印了類似讀本。

    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社會月報》第一卷第三期發表彭子蘊的《大衆語與大衆文化的水準問題》一文,其中說:“現在市場上有一種叫做《平民千字課》的書,是真用來教有所謂大衆的”。

     〔32〕“文學子遊子夏”語見《論語·先進》,據宋代邢癿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也。

    ”子遊、子夏,即孔丘的弟子言偃、蔔商。

     〔33〕“杭育杭育派”意指大衆文學。

    這裡是針對林語堂而發的。

    林語堂在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八、三十日及五月三日《申報·自由談》所載《方巾氣研究》一文中說:“在批評方面,近來新舊衛道派頗一緻,方巾氣越來越重。

    凡非哼哼唧唧文學,或杭育杭育文學,皆在鄙視之列。

    ”又說:“《人間世》出版,動起杭育杭育派的方巾氣,七手八腳,亂吹亂擂,卻絲毫沒有打動了《人間世》。

    ”〔34〕《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五篇,大抵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相傳曾經孔丘删定。

    〔35〕王官王朝的職官,這裡指“采詩之官”。

    《漢書·藝文志》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36〕荷馬的兩大史詩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約産生于公元前九世紀。

    荷馬的生平以至是否确有其人,歐洲的文學史家頗多争論,所以這裡說“姑且當作有這樣一個人”。

     〔37〕《子夜歌》據《晉書·樂志》:“《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聲。

    ”《樂府詩集》列為“吳聲歌曲”,收“晉、宋、齊辭”的《子夜歌》四十二首和《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

    《讀曲歌》,據《宋書·樂志》:“《讀曲哥(歌)》者,民間為彭城王義康所作也。

    ”又《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讀曲歌者,元嘉十七年(440)袁後崩,百官不敢作聲歌;或因酒宴,止竊聲讀曲細吟而已,以此為名。

    ”《樂府詩集》收《讀曲歌》八十九首,也列為“吳聲歌曲”。

    〔38〕《竹枝詞》據《樂府詩集》:“《竹枝》,本出于巴渝。

    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裡中兒歌之,由是盛于貞元、元和之間(785—820)。

    ”《柳枝詞》,即《楊柳枝》,唐代教坊曲名。

    白居易有《楊柳枝詞》八首,其中有“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的句子。

    他又在《楊柳枝二十韻》題下自注:“《楊柳枝》,洛下新聲也。

    ”〔39〕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清政府為了推行所謂“通俗教育”,将一些官方發布的政治時事材料,用白話編成通俗的故事和歌謠進行宣講。

    “太平歌”以“蓮花落”形式編寫,一般都用文中所引的三句開頭,是當時欽頒的通俗歌謠之一。

     〔40〕白話報戊戌變法後,各地報刊風起雲湧,其中以白話寫作的也不少,如杭州的《白話報》(1903)、上海的《中國白話報》(1903)和《揚子江白話報》(1904)等。

    〔41〕勞乃宣(1843—1921)字季瑄,浙江桐鄉人。

    清末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兼署學部副大臣,民國初年主張複辟,後來避居青島。

    他的《簡字全譜》系以王照的《官話字母》為依據,成于一九○七年。

    其他著作有《等韻一得》、《古籌算考釋》等。

    王照(1859—1933),字小航,河北甯河人。

    清末維新運動者,戊戌政變時逃往日本,後又自行投案下獄,不久被釋。

    他的《官話合聲字母》于一九○○年刊行。

    其他著作有《水東集上下編》八種。

     〔42〕吳稚晖(1865—1953)名敬恒,江蘇武進人,國民黨政客。

    一九一三年二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集的讀音統一會正式開會,由他和王照分任正副議長。

    因為濁音字母和入聲存廢問題,南北兩方會員争論了一個多月。

    後來該會除審定六千五百餘字的讀音以外,并正式通過審定字音時所用的“記音字母”,定名為“注音字母”。

    到一九三○年,“注音字母”又改稱“注音符号”。

     〔43〕“假名”日文的字母,因為是從“真名”(即漢字)假借而來的,所以稱為“假名”。

    分片假名(楷體)和平假名(草體)二種。

    〔44〕《每日國際文選》一種“每日提供世界新聞雜志間各種論文之漢譯”的刊物,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創刊,孫師毅、明耀五、包可華編選,上海中外出版公司印行。

    《中國語書法之拉丁化》由焦風(方善境)譯自蘇聯的世界語刊物《新階段》,是《每日國際文選》的第十二号,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出版。

     〔45〕《世界》上海世界語者協會編印的世界語月刊,創刊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

    《言語科學》是《世界》的每月增刊,創刊于一九三三年十月;它的第九、十号合刊(即《世界》一九三四年六、七月号合刊的增刊)上載有應人(霍應人)作的《中國語書法拉丁化方案之介紹》一文。

     〔46〕“大衆的事情,要大衆自己來做!”在當時大衆語文學的論争中,報刊上曾有過不少這類議論,如吳稚晖在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申報·自由談》發表的《大衆語萬歲》一文中說:“讓大衆自己來創造,不要代辦。

    ”章克标在《人言》第二十一期(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中說:“大衆語文學是要由大衆自己創造出來的,才算是真正的大衆語文學。

    ” 〔47〕“文藝的政治宣傳員如宋陽之流”這是反動刊物《新壘》主編李焰生在《社會月報》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發表的《由大衆語文文學到國民語文文學》一文中的話:“所謂大衆語文,意義是模糊的,提倡不是始自現在,那些文藝的政治宣傳員如宋陽之流,數年前已經很熱鬧的讨論過”。

    宋陽,即瞿秋白。

    他曾在《文學月報》第一卷第一号、第三号(一九三二年六月、十月)先後發表《大衆文藝的問題》和《再論大衆文藝答止敬》兩文。

    〔48〕大家都變成文學家了這是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二日《申報·電影專刊》署名米同的《“大衆語”根本上的錯誤》一文中的話:“要是照他們所說,用‘大衆語’來寫作一切文藝作品的話,到了那個時限,一切的人都可以說出就是文章,記下來就是作品,那時不是文學毀滅的時候,就是大家都成了文學家了。

    ”〔49〕《目連救母》《盂蘭盆經》中的佛教故事,說佛的大弟子目連有大神通,嘗入地獄救母。

    唐代已有《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以後曾被編成多種戲曲,這裡是指紹興戲。

    無常鬼,即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參看《朝花夕拾·無常》。

     〔50〕《目連救母記》明代新安鄭之珍作。

    刻本卷首有“主江南試者馮”寫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的序言,其中說:“此書出自安徽,或雲系瞽者所作,餘亦未敢必也。

    ”序言中也說到“小尼姑下山”:“惟《下山》一折,較為憾事;不知清磬場中,雜此妙舞,更覺可觀,大有畫家絢染之法焉,餘不為之咎。

    ” 〔51〕伊索(Aesop,約前六世紀)相傳是古希臘寓言作家,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共有三百餘篇,系後人編集。

    〔52〕梭羅古勃(PGQGRST,1863—1*梗玻罰《砉撕托∷導遙有長篇小說《老屋》、《小鬼》等。

    《域外小說集》(一九二一年上海群益書社版)中曾譯載他的寓言十篇。

     〔53〕《馬氏文通》清代馬建忠著,共十卷,一八九八年出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有系統的研究漢語語法的專著。

    《辭源》,陸爾奎等編輯,一九一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一九三一年增出“續編”,是一部說明漢語詞義及其淵源、演變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