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關燈
小
中
大
格的”,原文是defekt,是“不完全”,“有缺點”的意思。
日譯本将它略去了。
現在倘若譯作“不良”,語氣未免太重,所以隻得這麼的充一下,然而仍然覺得欠切帖。
又這裡譯作“堂表兄弟”的是Olle,譯作“頭兒”的是Gannove,〔14〕查了幾種字典,都找不到這兩個字。
沒法想就隻好頭一個據西班牙語,第二個照日譯本,暫時這麼的敷衍着,深望讀者指教,給我還有改正的大運氣。
插畫二十二小幅,是從德譯本複制下來的。
作者孚克(BrunoFuk)〔15〕,并不是怎樣知名的畫家,但在二三年前,卻常常看見他為新的作品作畫的,大約還是一個青年罷。
魯迅。
※※※ 〔1〕《表》童話,班台萊耶夫作于一九二八年,魯迅譯于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日;同年七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單行本。
班台萊耶夫(C.QNFYIUIIJ),蘇聯兒童文學作家。
原為流浪兒,一九二一年進入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兒學校,一九二五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小說《什基德共和國》(與别雷赫合著)、《表》、《文件》、《我們的瑪莎》,以及高爾基、馬爾夏克等的回憶錄。
〔2〕本篇連同《表》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譯文》月刊第二卷第一期。
〔3〕“Schkid”什基德(I]Pp),俄語“I]TUNc]TUNTX^YTIJX]TbTUBWH pFTJTXHPY ImRn”的簡稱,意思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兒學校”。
〔4〕畢理克(M.c.KIURn,1907—1929)通譯别雷赫,蘇聯電影導演及作家。
他與班台萊耶夫合著的中篇小說《什基德共和國》(即《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兒學校》),描寫流浪兒在蘇維埃政權下成長的故事。
〔5〕槙本楠郎(1898—1956)本名楠男,日本兒童文學作家。
曆任日本童話作家協會常任理事,著有《新兒童文學理論》、童謠集《赤旗》、童話《小貓的裁判》等。
〔6〕藤森成吉(1892—1978)日本作家。
東京大學德文系畢業,著有小說《青年時的煩惱》、《在研究室》、《悲哀的愛情》等。
〔7〕《文學評論》日本文藝雜志,月刊,一九三四年三月創刊,一九三六年八月停刊,共出三十期。
〔8〕葉紹鈞字聖陶,江蘇吳縣人,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
著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稻草人》,童話集,作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間,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9〕司馬溫公敲水缸司馬溫公,即北宋司馬光(1019—1086),宋代大臣、史學家,死後追封溫國公。
敲水缸事載《宋史·司馬光列傳》:“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 〔10〕嶽武穆王脊梁上刺字嶽武穆王,即嶽飛(1103—1142),南宋抗金大将,死後谥武穆。
《宋史·嶽飛列傳》載:“(秦)桧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按指‘誣告張憲謀還飛兵’),使者至,飛笑曰: ‘皇天後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民間盛傳的“嶽母刺字”故事,見于《說嶽全傳》第二十二回。
〔11〕“仙人下棋”見《述異記》(相傳為南朝梁任昉著)上卷:“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
質含之,不覺饑。
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
既歸,無複時人。
” 〔12〕“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語見明初葉盛《水東日記》卷十:“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 〔13〕《龍文鞭影》舊時的兒童讀物,明代蕭良友編著,原題《蒙養故事》,後經楊臣诤增訂,改題今名。
全書用四言韻語寫成,每句一故事,兩句自成一聯,按通行的詩韻次序排列。
〔14〕據作者一九三五年九月八日寫的《給〈譯文〉編者訂正的信》(現編入《集外集拾遺補編》),這個被譯為“頭兒”的字,源出猶太語,應譯為“偷兒”或“賊骨頭”。
〔15〕孚克即勃魯諾·孚克,德國插畫家。
日譯本将它略去了。
現在倘若譯作“不良”,語氣未免太重,所以隻得這麼的充一下,然而仍然覺得欠切帖。
又這裡譯作“堂表兄弟”的是Olle,譯作“頭兒”的是Gannove,〔14〕查了幾種字典,都找不到這兩個字。
沒法想就隻好頭一個據西班牙語,第二個照日譯本,暫時這麼的敷衍着,深望讀者指教,給我還有改正的大運氣。
插畫二十二小幅,是從德譯本複制下來的。
作者孚克(BrunoFuk)〔15〕,并不是怎樣知名的畫家,但在二三年前,卻常常看見他為新的作品作畫的,大約還是一個青年罷。
魯迅。
※※※ 〔1〕《表》童話,班台萊耶夫作于一九二八年,魯迅譯于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日;同年七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單行本。
班台萊耶夫(C.QNFYIUIIJ),蘇聯兒童文學作家。
原為流浪兒,一九二一年進入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兒學校,一九二五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小說《什基德共和國》(與别雷赫合著)、《表》、《文件》、《我們的瑪莎》,以及高爾基、馬爾夏克等的回憶錄。
〔2〕本篇連同《表》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譯文》月刊第二卷第一期。
〔3〕“Schkid”什基德(I]Pp),俄語“I]TUNc]TUNTX^YTIJX]TbTUBWH pFTJTXHPY ImRn”的簡稱,意思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兒學校”。
〔4〕畢理克(M.c.KIURn,1907—1929)通譯别雷赫,蘇聯電影導演及作家。
他與班台萊耶夫合著的中篇小說《什基德共和國》(即《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兒學校》),描寫流浪兒在蘇維埃政權下成長的故事。
〔5〕槙本楠郎(1898—1956)本名楠男,日本兒童文學作家。
曆任日本童話作家協會常任理事,著有《新兒童文學理論》、童謠集《赤旗》、童話《小貓的裁判》等。
〔6〕藤森成吉(1892—1978)日本作家。
東京大學德文系畢業,著有小說《青年時的煩惱》、《在研究室》、《悲哀的愛情》等。
〔7〕《文學評論》日本文藝雜志,月刊,一九三四年三月創刊,一九三六年八月停刊,共出三十期。
〔8〕葉紹鈞字聖陶,江蘇吳縣人,作家,文學研究會成員。
著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稻草人》,童話集,作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間,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9〕司馬溫公敲水缸司馬溫公,即北宋司馬光(1019—1086),宋代大臣、史學家,死後追封溫國公。
敲水缸事載《宋史·司馬光列傳》:“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 〔10〕嶽武穆王脊梁上刺字嶽武穆王,即嶽飛(1103—1142),南宋抗金大将,死後谥武穆。
《宋史·嶽飛列傳》載:“(秦)桧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按指‘誣告張憲謀還飛兵’),使者至,飛笑曰: ‘皇天後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民間盛傳的“嶽母刺字”故事,見于《說嶽全傳》第二十二回。
〔11〕“仙人下棋”見《述異記》(相傳為南朝梁任昉著)上卷:“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
質含之,不覺饑。
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
既歸,無複時人。
” 〔12〕“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語見明初葉盛《水東日記》卷十:“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 〔13〕《龍文鞭影》舊時的兒童讀物,明代蕭良友編著,原題《蒙養故事》,後經楊臣诤增訂,改題今名。
全書用四言韻語寫成,每句一故事,兩句自成一聯,按通行的詩韻次序排列。
〔14〕據作者一九三五年九月八日寫的《給〈譯文〉編者訂正的信》(現編入《集外集拾遺補編》),這個被譯為“頭兒”的字,源出猶太語,應譯為“偷兒”或“賊骨頭”。
〔15〕孚克即勃魯諾·孚克,德國插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