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1〕
關燈
小
中
大
己幻想的!
……”(同上)
這兩人一相比較,便覺得美谛克還有純厚的地方。
弗理契〔4〕《代序》中謂作者連寫美谛克,也令人感到有些愛護之處者,大約就為此。
萊奮生對于美谛克一流人物的感想,是這樣的—— “隻在我們這裡,在我們的地面上,幾萬萬人從太古以來,活在寬緩的怠惰的太陽下,住在污穢和窮困中,用着洪水以前的木犁耕田,信着惡意而昏愚的上帝,隻在這樣的地面上,這窮愚的部分中,才也能生長這種懶惰的,沒志氣的人物,這不結子的空花……”(二之五) 但萊奮生本人,也正是一個知識分子——襲擊隊中的最有教養的人。
本書裡面隻說起他先前是一個瘦弱的猶太小孩,曾經幫了他那終生夢想發财的父親賣舊貨,幼年時候,因為照相,要他凝視照相鏡,人們曾诓騙他說将有小鳥從中飛出,然而終于沒有,使他感到很大的失望的悲哀。
就是到省悟了這一類的欺人之談,也支付了許多經驗的代價。
但大抵已經不能回憶,因為個人的私事,已為被稱為“先驅者萊奮生的萊奮生”的曆年積下的層累所掩蔽,不很分明了。
隻有他之所以成為“先驅者”的由來,卻可以确切地指出—— “在克服這些一切的缺陷的困窮中,就有着他自己的生活的根本底意義,倘若他那裡沒有強大的,别的什麼希望也不能比拟的,那對于新的,美的,強的,善的人類的渴望,萊奮生便是一個别的人了。
但當幾萬萬人被逼得隻好過着這樣原始的,可憐的,無意義地窮困的生活之間,又怎能談得到新的,美的人類呢?”(同上) 這就使萊奮生必然底地和窮困的大衆聯結,而成為他們的先驅。
人們也以為他除了來做隊長之外,更無适宜的位置了。
但萊奮生深信着—— “驅使着這些人們者,決非單是自己保存的感情,乃是另外的,不下于此的重要的本能,借了這個,他們才将所忍耐着的一切,連死,都售給最後的目的……然而這本能之生活于人們中,是藏在他們的細小,平常的要求和顧慮下面的,這因為各人是要吃,要睡,而各人是孱弱的緣故。
看起來,這些人們就好像擔任些平常的,細小的雜務,感覺自己的弱小,而将自己的最大的顧慮,則委之較強的人們似的。
”(二之三) 萊奮生以“較強”者和這些大衆前行,他就于審慎周詳之外,還必須自專謀畫,藏匿感情,獲得信仰,甚至于當危急之際,還要施行權力了。
為什麼呢,因為其時是—— “大家都在懷着尊敬和恐怖對他看,——卻沒有同情。
在這瞬間,他覺得自己是居部隊之上的敵對底的力,但他已經覺悟,竟要向那邊去,——他确信他的力是正當的。
”(同上) 然而萊奮生不但有時動搖,有時失措,部隊也終于受日本軍和科爾卻克軍的圍擊,一百五十人隻剩了十九人,可以說,是全部毀滅了。
突圍之際,他還是因為受了巴克拉諾夫的暗示。
這和現在世間通行的主角無不超絕,事業無不圓滿的小說一比較,實在是一部令人掃興的書。
平和的改革家之在靜待神人一般的先驅,君子一般的大衆者,其實就為了懲于世間有這樣的事實。
美谛克初到農民隊的夏勒圖巴部下去的時候,也曾感到這一種幻滅的—— “周圍的人們,和從他奔放的想像所造成的,是全不相同的人物……”(一之二) 但作者即刻給以說明道—— “因此他們就并非書本上的人物,卻是真的活的人。
” (同上) 然而雖然同是人們,同無神力,卻又非美谛克之所謂“都一樣”的。
例如美谛克,也常有希望,常想振作,而息息轉變,忽而非常雄大,忽而非常頹唐,終至于無可奈何,隻好躺在草地上看林中的暗夜,去賞鑒自己的孤獨了。
萊奮生卻不這樣,他恐怕偶然也有這樣的心情,但立刻又加以克服,作者于萊奮生自己和美谛克相比較之際,曾漏出他極有意義的消息來—— “但是,我有時也曾是這樣,或者相像麼? “不,我是一個堅實的青年,比他堅實得多。
我不但希望了許多事,也做到了許多事——這是全部的不同。
”(二之五) 以上是譯完複看之後,留存下來的印象。
遺漏的可說之點,自然還很不少的。
因為文藝上和實踐上的寶玉,其中随在皆是,不但泰茄的景色,夜襲的情形,非身曆者不能描寫,即開槍和調馬之術,書中但以烘托美谛克的受窘者,也都是得于實際的經驗,決非幻想的文人所能著筆的。
更舉其較大者,則有以寥寥數語,評論日本軍的戰術雲—— “他們從這田莊進向那田莊,一步一步都安排穩妥,側面布置着綿密的警備,伴着長久
弗理契〔4〕《代序》中謂作者連寫美谛克,也令人感到有些愛護之處者,大約就為此。
萊奮生對于美谛克一流人物的感想,是這樣的—— “隻在我們這裡,在我們的地面上,幾萬萬人從太古以來,活在寬緩的怠惰的太陽下,住在污穢和窮困中,用着洪水以前的木犁耕田,信着惡意而昏愚的上帝,隻在這樣的地面上,這窮愚的部分中,才也能生長這種懶惰的,沒志氣的人物,這不結子的空花……”(二之五) 但萊奮生本人,也正是一個知識分子——襲擊隊中的最有教養的人。
本書裡面隻說起他先前是一個瘦弱的猶太小孩,曾經幫了他那終生夢想發财的父親賣舊貨,幼年時候,因為照相,要他凝視照相鏡,人們曾诓騙他說将有小鳥從中飛出,然而終于沒有,使他感到很大的失望的悲哀。
就是到省悟了這一類的欺人之談,也支付了許多經驗的代價。
但大抵已經不能回憶,因為個人的私事,已為被稱為“先驅者萊奮生的萊奮生”的曆年積下的層累所掩蔽,不很分明了。
隻有他之所以成為“先驅者”的由來,卻可以确切地指出—— “在克服這些一切的缺陷的困窮中,就有着他自己的生活的根本底意義,倘若他那裡沒有強大的,别的什麼希望也不能比拟的,那對于新的,美的,強的,善的人類的渴望,萊奮生便是一個别的人了。
但當幾萬萬人被逼得隻好過着這樣原始的,可憐的,無意義地窮困的生活之間,又怎能談得到新的,美的人類呢?”(同上) 這就使萊奮生必然底地和窮困的大衆聯結,而成為他們的先驅。
人們也以為他除了來做隊長之外,更無适宜的位置了。
但萊奮生深信着—— “驅使着這些人們者,決非單是自己保存的感情,乃是另外的,不下于此的重要的本能,借了這個,他們才将所忍耐着的一切,連死,都售給最後的目的……然而這本能之生活于人們中,是藏在他們的細小,平常的要求和顧慮下面的,這因為各人是要吃,要睡,而各人是孱弱的緣故。
看起來,這些人們就好像擔任些平常的,細小的雜務,感覺自己的弱小,而将自己的最大的顧慮,則委之較強的人們似的。
”(二之三) 萊奮生以“較強”者和這些大衆前行,他就于審慎周詳之外,還必須自專謀畫,藏匿感情,獲得信仰,甚至于當危急之際,還要施行權力了。
為什麼呢,因為其時是—— “大家都在懷着尊敬和恐怖對他看,——卻沒有同情。
在這瞬間,他覺得自己是居部隊之上的敵對底的力,但他已經覺悟,竟要向那邊去,——他确信他的力是正當的。
”(同上) 然而萊奮生不但有時動搖,有時失措,部隊也終于受日本軍和科爾卻克軍的圍擊,一百五十人隻剩了十九人,可以說,是全部毀滅了。
突圍之際,他還是因為受了巴克拉諾夫的暗示。
這和現在世間通行的主角無不超絕,事業無不圓滿的小說一比較,實在是一部令人掃興的書。
平和的改革家之在靜待神人一般的先驅,君子一般的大衆者,其實就為了懲于世間有這樣的事實。
美谛克初到農民隊的夏勒圖巴部下去的時候,也曾感到這一種幻滅的—— “周圍的人們,和從他奔放的想像所造成的,是全不相同的人物……”(一之二) 但作者即刻給以說明道—— “因此他們就并非書本上的人物,卻是真的活的人。
” (同上) 然而雖然同是人們,同無神力,卻又非美谛克之所謂“都一樣”的。
例如美谛克,也常有希望,常想振作,而息息轉變,忽而非常雄大,忽而非常頹唐,終至于無可奈何,隻好躺在草地上看林中的暗夜,去賞鑒自己的孤獨了。
萊奮生卻不這樣,他恐怕偶然也有這樣的心情,但立刻又加以克服,作者于萊奮生自己和美谛克相比較之際,曾漏出他極有意義的消息來—— “但是,我有時也曾是這樣,或者相像麼? “不,我是一個堅實的青年,比他堅實得多。
我不但希望了許多事,也做到了許多事——這是全部的不同。
”(二之五) 以上是譯完複看之後,留存下來的印象。
遺漏的可說之點,自然還很不少的。
因為文藝上和實踐上的寶玉,其中随在皆是,不但泰茄的景色,夜襲的情形,非身曆者不能描寫,即開槍和調馬之術,書中但以烘托美谛克的受窘者,也都是得于實際的經驗,決非幻想的文人所能著筆的。
更舉其較大者,則有以寥寥數語,評論日本軍的戰術雲—— “他們從這田莊進向那田莊,一步一步都安排穩妥,側面布置着綿密的警備,伴着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