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的夢》〔1〕
關燈
小
中
大
意志一半強,不知國民性是怎麼一種顔色。
現在是世界上出名的弱國,南北卻還沒有議和,〔3〕打仗比歐戰更長久。
現在還沒有多人大叫,半夜裡上了高樓撞一通警鐘。
日本卻早有人叫了。
他們總之幸福。
但中國也仿佛很有許多人覺悟了。
我卻依然恐怖,生怕是舊式的覺悟,将來仍然免不了落後。
昨天下午,孫伏園〔4〕對我說,“可以做點東西。
”我說,“文章是做不出了。
《一個青年的夢》卻很可以翻譯。
但當這時候,不很相宜,兩面正在交惡〔5〕,怕未必有人高興看。
”晚上點了燈,看見書脊上的金字,想起日間的話,忽然對于自己的根性有點懷疑,覺得恐怖,覺得羞恥。
人不該這樣做,——我便動手翻譯了。
武者小路氏《新村雜感》〔6〕說,“家裡有火的人呵,不要将火在隐僻處擱着,放在我們能見的地方,并且通知說,這裡也有你們的兄弟。
”他們在大風雨中,擎出了火把,我卻想用黑幔去遮蓋他,在睡着的人的面前讨好麼? 但書裡的話,我自然也有意見不同的地方,現在都不細說了,讓各人各用自己的意思去想罷。
一九一九年八月二日,魯迅。
※※※ 〔1〕本篇及下篇《譯者序二》連同劇本第一幕的譯文,最初同時發表于一九二○年一月《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二号,未收入單行本。
〔2〕周起明即周作人(1885—1967),又作啟明、起孟,魯迅的二弟。
抗日戰争時期堕落為漢奸。
他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曾發表《讀武者小路君作〈一個青年的夢〉》一文,下面的“人人都是人類的相待,不是國家的相待……”幾句,即引自該文。
〔3〕南北卻還沒有議和南北,指南方軍政府與北洋政府。
一九一七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解散國會,驅走總統黎元洪。
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軍政府,由此出現南北兩個對立的政權。
一九一九年一月雙方各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因段祺瑞的阻撓,和談破裂。
〔4〕孫伏園(1894—1966)原名福源,浙江紹興人,魯迅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時的學生。
後在北京大學畢業,曾參加新潮社和語絲社,先後任《晨報副刊》和《京報副刊》編輯。
著有《伏園遊記》、《魯迅先生二三事》等。
〔5〕兩面正在交惡兩面,指中日雙方。
一九一九年一月在巴黎和會上,中國要求取消日本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及各種特權,遭到否決,緻引起中國人民的憤怒。
〔6〕《新村雜感》一九一八年冬,武者小路實笃在日本宮崎縣日向地區創建新村,實行“耕讀主義”時所寫的文章。
譯者序二 我譯這劇本,從八月初開手,逐日的登在《國民公報》上面;到十月念五日,《國民公報》忽然被禁止出版了,這劇本正當第三幕第二場兩個軍使談話的中途。
現在因為《新青年》記者的希望,再将譯本校正一遍,載在這雜志上。
全本共有四幕,第三幕又分三場,全用一個青年作為線索。
但四幕之内,無論那一幕那一場又各各自有首尾,能獨立了也成一個完全的作品:所以分看合看,都無所不可的。
全劇的宗旨,自序已經表明,是在反對戰争,不必譯者再說了。
但我慮到幾位讀者,或以為日本是好戰的國度,那國民才該熟讀這書,中國又何須有此呢?我的私見,卻很不然: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于戰争,卻并沒有詛咒戰争;自己誠然不願出戰,卻并未同情于不願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并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
譬如現在論及日本并吞朝鮮的事〔1〕,每每有“朝鮮本我藩屬”這一類話,隻要聽這口氣,也足夠教人害怕了。
所以我以為這劇本也很可以醫許多中國舊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義。
十一月二十四日 迅。
※※※ 〔1〕日本并吞朝鮮的事指一九一○年八月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日韓合并條約》,使朝鮮淪為它的殖民地。
現在是世界上出名的弱國,南北卻還沒有議和,〔3〕打仗比歐戰更長久。
現在還沒有多人大叫,半夜裡上了高樓撞一通警鐘。
日本卻早有人叫了。
他們總之幸福。
但中國也仿佛很有許多人覺悟了。
我卻依然恐怖,生怕是舊式的覺悟,将來仍然免不了落後。
昨天下午,孫伏園〔4〕對我說,“可以做點東西。
”我說,“文章是做不出了。
《一個青年的夢》卻很可以翻譯。
但當這時候,不很相宜,兩面正在交惡〔5〕,怕未必有人高興看。
”晚上點了燈,看見書脊上的金字,想起日間的話,忽然對于自己的根性有點懷疑,覺得恐怖,覺得羞恥。
人不該這樣做,——我便動手翻譯了。
武者小路氏《新村雜感》〔6〕說,“家裡有火的人呵,不要将火在隐僻處擱着,放在我們能見的地方,并且通知說,這裡也有你們的兄弟。
”他們在大風雨中,擎出了火把,我卻想用黑幔去遮蓋他,在睡着的人的面前讨好麼? 但書裡的話,我自然也有意見不同的地方,現在都不細說了,讓各人各用自己的意思去想罷。
一九一九年八月二日,魯迅。
※※※ 〔1〕本篇及下篇《譯者序二》連同劇本第一幕的譯文,最初同時發表于一九二○年一月《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二号,未收入單行本。
〔2〕周起明即周作人(1885—1967),又作啟明、起孟,魯迅的二弟。
抗日戰争時期堕落為漢奸。
他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曾發表《讀武者小路君作〈一個青年的夢〉》一文,下面的“人人都是人類的相待,不是國家的相待……”幾句,即引自該文。
〔3〕南北卻還沒有議和南北,指南方軍政府與北洋政府。
一九一七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解散國會,驅走總統黎元洪。
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軍政府,由此出現南北兩個對立的政權。
一九一九年一月雙方各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因段祺瑞的阻撓,和談破裂。
〔4〕孫伏園(1894—1966)原名福源,浙江紹興人,魯迅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時的學生。
後在北京大學畢業,曾參加新潮社和語絲社,先後任《晨報副刊》和《京報副刊》編輯。
著有《伏園遊記》、《魯迅先生二三事》等。
〔5〕兩面正在交惡兩面,指中日雙方。
一九一九年一月在巴黎和會上,中國要求取消日本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及各種特權,遭到否決,緻引起中國人民的憤怒。
〔6〕《新村雜感》一九一八年冬,武者小路實笃在日本宮崎縣日向地區創建新村,實行“耕讀主義”時所寫的文章。
譯者序二 我譯這劇本,從八月初開手,逐日的登在《國民公報》上面;到十月念五日,《國民公報》忽然被禁止出版了,這劇本正當第三幕第二場兩個軍使談話的中途。
現在因為《新青年》記者的希望,再将譯本校正一遍,載在這雜志上。
全本共有四幕,第三幕又分三場,全用一個青年作為線索。
但四幕之内,無論那一幕那一場又各各自有首尾,能獨立了也成一個完全的作品:所以分看合看,都無所不可的。
全劇的宗旨,自序已經表明,是在反對戰争,不必譯者再說了。
但我慮到幾位讀者,或以為日本是好戰的國度,那國民才該熟讀這書,中國又何須有此呢?我的私見,卻很不然: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于戰争,卻并沒有詛咒戰争;自己誠然不願出戰,卻并未同情于不願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并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
譬如現在論及日本并吞朝鮮的事〔1〕,每每有“朝鮮本我藩屬”這一類話,隻要聽這口氣,也足夠教人害怕了。
所以我以為這劇本也很可以醫許多中國舊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義。
十一月二十四日 迅。
※※※ 〔1〕日本并吞朝鮮的事指一九一○年八月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日韓合并條約》,使朝鮮淪為它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