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4

關燈
幼童被害案呢?” “那起案件,現在還沒有顯示出與另三起事件的明顯關聯性。

    搜查本部更趨向于将這起案件區别對待。

    所以三月十六日的事件,我還沒有問過惟道。

    ” “這樣啊……” “所以,現在惟道所提出的不在場證明,隻有清蓮學園女生連續被害案有關的。

    另外,他的不在場證明,也有些奇怪。

    ” “奇怪?是怎樣的呢?” “先是二月十八日,鞆呂木惠被殺案。

    惟道說,他在放學後,先去吃飯,又去打柏青哥[一種賭博遊戲,國内又稱為爬金庫,發源自歐洲的撞球機。

    ],沒有一個可以完全确定的地方。

    不過他在十一點十分時回到了公寓——他是這樣主張的。

    不用說,十一點十分,就是鞆呂木惠被害的時間。

    ” “我聽說,從惟道的公寓到女生宿舍,開車要二三十分鐘吧。

    ” “差不多是這樣。

    如果不堵車就是二十到三十分鐘,堵車則要更久。

    ” “這麼說,如果他十一點十分真的在公寓,不在場證明就成立了。

    ” “他本人是如此主張的。

    他說他在上樓梯時看了手表,的确是十一點十分。

    ” “可是他要怎麼證明呢?難道有人當時和他在一起?” “不,他是一個人。

    不過他說,他和某個人擦肩而過。

    ” “某個人?” “他說他上樓的時候,那個人正在下樓。

    ” “是男的?還是女的?” “看不出來。

    對方帶着寬大的帽子,穿着寬大的外套。

    ” “可是,這不是根本判斷不出來是誰嗎?” “沒錯。

    不過此人,有一項決定性的特征。

    ” “決定性的特征?” “此人提着一個紙袋,裡面裝着像是威士忌酒瓶一樣的東西。

    ” “可是紙袋是包起來的,他怎麼知道,裡面的是威士忌酒瓶呢?” “其中的一個理由是對形狀的判斷,同時,他和此人擦肩而過時,聞到此人身上有強烈的酒氣。

    ” “酒氣?” “像是威士忌酒。

    那個味道已經強烈到讓他禁不住扭開頭的程度了。

    一眼看過去,感覺此人是直接對瓶嘴兒喝了酒,然後在馬路上晃蕩的人。

    ” “不但不知道是誰,而且還是個酒鬼。

    這上哪裡去找呢?” “惟道說,雖然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總覺得有些在意此人,所以跟蹤了對方。

    ” “跟蹤,那麼這個人去了哪裡?” “此人來到了附近的河邊——”菓攤開雙臂說道,言下之意,即這就是我帶你來這裡的原因,“對方似乎打算在這裡坐着喝酒,看到這裡,惟道就停止了尾随,回到了公寓。

    接下來——” “接下來?” “這個人突然做出了奇妙的舉動。

    ” “奇妙的舉動?” “對方取出紙袋中的東西。

    惟道看到,那就是和他預想的一樣的,看似威士忌酒瓶的東西,因為太黑了,所以他看不太清楚。

    不過總之,這個謎一般的人物,将酒瓶的蓋子打開,将瓶子倒過來,将瓶裡的東西倒進了河裡。

    ” “威士忌酒瓶裡的東西……” “沒錯。

    惟道吃了一驚。

    他本打算回去,卻留步繼續觀察起來。

    此人将酒瓶放在河裡,用河水清洗了起來。

    之後,又把瓶子放在河邊,離開了——這就是惟道目擊到的情景。

    ” “之後呢,惟道又做了什麼?”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惟道等此人離開後,走到對方當時所在的地方,看了看被留下的瓶子。

    他用打火機照明,确認那是蘇格蘭威士忌的酒瓶。

    因為惟道自己也喜歡喝酒,所以他也總買這種酒。

    ” “他喜歡的類型?” “沒錯,這也有點奇怪。

    此人身上都是酒氣,應該是個愛酒之人。

    那又為什麼要把高級的威士忌倒掉呢?如果說,裡面裝的并不是真正的威士忌,可此人身上的酒味,又确實沒錯。

    ” “酒味?如果此人真的将瓶中的東西倒入河裡,又将瓶子清洗幹淨,那身上又為何會有酒味呢?” “威士忌的味道是相當強烈的。

    哪怕把它倒掉,之後可能也會散發出一些氣息,地上也會留有這樣的味道。

    ” “所以說,瓶子裡裝的,仍然是真正的威士忌吧。

    ” “惟道最後得出結論,認為此人是喝醉了,才做出這樣的舉動。

    ” “這就是他的不在場證明嗎?” “沒錯,所以他讓我們去找這個謎一樣的人物。

    如果能确認,這個人确實如同他看見的這樣行動了,那麼他的不在場證明就成立了。

    順帶一提,此人和惟道一樣,在樓梯上和惟道擦肩而過時,也看了一下手表。

    所以,此人應該也記得時間——” “菓先生。

    ” “怎麼了?” “請問……為什麼要告訴我這些?” “哎呀。

    你不是想要知道事件的詳細情況嗎?你大概是想調查清楚,以慰鞆呂木惠的在天之靈吧?” “沒錯。

    可是這一次,我沒有拜托過你,你卻特地來我家告訴我這些事——” “我已經說過了。

    你馬上就要去外地上大學了吧。

    所以我想,在那之前把這些說清楚。

    ” “可是為什麼呢?這明明是調查機密吧。

    ” “你覺得是為什麼呢?” 菓眯起讓人有些眩暈的眼睛,注視着千帆。

    他的花白頭發随風飄動,看起來,像是又老了幾歲。

    而之前看起來黃濁的眼底,現在也感覺像是春天的河水之色。

     “……我不知道。

    ” 這是千帆自從碰到菓以來,第一次,自己先移開眼神。

     “說出這種話,可不大像你啊。

    ” “可是——剛才不是說,那個謎一般的人,已經喝得爛醉了嗎?所以,哪怕你們找到了這個人,對方可能也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事了。

    ” “也有這種可能性。

    不過不管怎麼說,現在還沒有找到這個人。

    ” “那麼,惟道的不在場證明,還是不成立——” “這倒不是。

    ” “咦?” “一方面,在惟道所說的地方,我們确實發現了空的威士忌酒瓶。

    不過不管是誰,都有可能在這裡丢個酒瓶,所以也說明不了什麼。

    ” 也就是說,也有可能,是惟道本人特意放置的—— “實際上,除了惟道以外,還有其他人,也看到了此人。

    ” “是在二月十八日嗎?” “不、不是這樣。

    ” “不是?” “關于二月十八日的事,現在隻有惟道一個人,說是目擊到了這個神秘人物。

    ” “二月十八日……這麼說……” “不過在二月二十日,也就是能馬小百合被殺的晚上十點半。

    和之前一樣,惟道又在公寓的樓梯上,與此人擦肩而過。

    ” “……什麼?” “此人的服裝,拿的紙袋,和十八日幾乎完全一樣。

    惟道抑制不住好奇心,再次跟在了這個人的後面。

    而後,就像我剛才說明的,此人又重複了和之前一樣的行動——就是這麼回事。

    ” “二月十八日之後……二十日又發生了同樣的事?” “二十日這一次,除了惟道以外,還有别的目擊者,就是住在附近的主婦們。

    此人戴着寬大的帽子,穿着寬松的外套,拿着紙袋。

    主婦們注意到了此人,不過沒有像惟道那樣跟蹤就是了。

    後來,河邊也發現了兩個空酒瓶。

    ” “難道說……惟道關于第三起事件的不在場證明,也是這樣的?” “不,關于三月十八日的事件,他提出了别的不在場證明。

    十八日,你也知道是清蓮學園的結業式。

    從下午三點到五點,市内的酒店宴會場,教職員工和一些家長開了聯歡會。

    當時惟道出席了這個活動,有很多人都看到了他。

    不過因為那場活動是站立式聚會,所以他有可能在宴會途中偷溜出去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