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關燈
小
中
大
自從那個叫坂井友理的女人出現後,研人一直生活在緊張與不安之中。
每當需要使用手機和電子郵件時,他都懷疑有人監視;每次走夜路,他都覺得背後有人尾随。
這個周末的晚上,研人故意推遲了實驗進度,調整了回家時間。
如果跟指導自己的西岡學長一起離開實驗室,到出租屋的那段路上,就可以兩人同行。
“古賀。
”同年級的女生招呼道。
研人轉過頭:“怎麼了?” “有客人來了。
” “客人?” “嗯,就在門口。
” 平常不會有人到實驗室找他,研人的腦中不禁拉響了警報。
從實驗台前無法看到實驗室的門口。
“是什麼人?” “你自己去看看啊。
” “不會是中年女人吧?” “不是,是男的。
” “男的?”另一種不安湧上心頭。
莫非又有新的威脅?帶上氯仿洗脫液,出現危險就讓對方聞——這個念頭在他腦中一閃而過,但立刻就被打消了。
與懸疑電視劇不同,假如現實中實際采用,有可能會置對方于死地。
研人戰戰兢兢地來到過道,朝門口望去。
在實驗室内靠門很近的地方,站着一個衣着整潔、态度謙遜的男生。
他不胖不瘦,戴着一副小型眼鏡,目光溫和地看着研人。
與預想相反,來者是個治愈系角色。
暫時放下戒備的研人走上前,自我介紹道:“我就是古賀。
” 對方答道:“土井同學介紹我來的。
” “土井?”研人反問後,才想起對方是誰,忍不住開心地叫起來,“啊!你就是制藥物理化學的……” “不錯,我叫李正勳。
” 直到韓國留學生自報姓名,研人才聽出對方有口音。
“我叫古賀研人,幸會。
” 正勳微笑着問:“你現在在忙吧?要不改天再談?” 研人瞟了眼手表,現在是晚上七點半。
不過幸運的是,今天是星期六。
“小李,今晚你有安排嗎?” “沒有。
” “那三十分鐘後碰面如何?” “沒問題。
” 研人想起來,打算給對方看的兩台筆記本電腦還在出租屋。
“不好意思,能不能去我住的地方碰面?從這兒走十分鐘就到了。
” “那裡可以停摩托吧?” “應該沒問題,你等等。
”研人進入會議室,拿起不知是誰留下的記錄用紙,在上面畫了如何去他家的地圖,然後返回說,“這棟公寓樓的204号室,八點見。
” “好的。
” “那等會兒見。
” 同李正勳分手後,研人連忙着手完成工作。
在實驗台上設置好需一晚才能完成的反應後,他就匆匆離開了實驗室。
一想到自己那間狹小的出租屋會迎來外國人,他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考慮到冰箱中已空空如也,研人在小賣店關門前沖進去,買了一堆罐裝果汁和零食。
他本來還想買些啤酒,但客人要騎摩托來,勸人家喝酒好像不合适,于是就作罷了。
研人奔馳在夜路上,思緒飄回了中學時代。
回父親老家時,他曾與祖父和伯父發生口角,原因是他家上一代人非常讨厭中國和朝鮮半島的人。
“那些家夥不值得信任。
中國人和朝鮮人都一樣。
”伯父在酒席上強調。
研人起初非常驚詫。
他沒有想到,甲府竟然居住着這麼多外國人。
“伯父你們跟中國人和韓國人打過交道嗎?”研人問。
伯父翻着白眼說:“沒有。
” 這次輪到研人翻白眼了:“都沒打過交道,為什麼讨厭他們?” 旁邊的祖父黑着臉插話道:“我年輕時在東京,曾跟朝鮮人吵架,結果被他們暴打了一頓。
” 研人問膂力過人的祖父:“你跟日本人吵過架嗎?” “吵過好多次。
” “那你也讨厭日本人?” 祖父張大了嘴:“瞎說什麼!日本人怎麼會讨厭日本人?” “那就怪了,都是吵架,為什麼偏偏讨厭朝鮮半島的人?”研人将祖父所說的“朝鮮人”換成了“朝鮮半島的人”。
盡管“朝鮮人”隻是民族稱謂,但從老人口中說出來,不知為何總帶着輕蔑的感覺。
研人并不想跟着戴上民族歧視的有色眼鏡。
“爺爺和伯父讨厭那些人的理由也太牽強了吧?” “胡說八道!”祖父怒罵道,憋在心底的敵意瞬間爆發了。
“你這個年紀,就愛說這種話。
”伯父也用教訓的口吻說,“跟你父親一樣愛扯歪理。
” 研人未料到,自己竟會因為這件事遭到祖父和伯父的讨厭。
難道骨肉親情還不及對“中國人”和“朝鮮人”的憎恨重要?小城市裡籍籍無名的人,能斷定外國人是劣等民族嗎?不過,他們口中的“中國人”和“朝鮮人”這兩個詞到底指的是什麼?是那些他們從未對話過的人嗎?如果是那樣,他們根本就不了解這兩個詞所指的對象。
身為長者,難道沒發現這是自相矛盾的嗎?還是中學生的研人,對祖父和伯父的愚鈍深感震驚。
此後不久,研人了解到日本人曾發動過大屠殺,便愈發不寒而栗。
關東大地震後,流言四起,說朝鮮人到處放火,向井中投毒。
政府、官員、報社也參與散布此等毫無根據的流言,煽動日本人屠殺了數千朝鮮半島出身的人。
除了用手槍、日本刀和棍棒虐殺外,甚至還殘忍地将受害者仰面綁在地上用卡車碾死。
據說,當時的日本人因為武力吞并朝鮮半島而感到内疚,擔心遭到報複,這種恐懼愈演愈烈,最後轉化為暴行。
不久後,暴行就失去了控制,以至于許多日本人也被當作在日朝鮮人,慘遭殺害。
令研人毛骨悚然的是,實施這些野蠻行為的人,主要是普通市民。
如果種族主義思想濃厚的祖父和伯父當時也在現場,肯定會加入大屠殺的行列。
一般來說,能心平氣和地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的人,會在某種誘因的作用下爆發殘忍的本性,變成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他們究竟被什麼惡魔附身了?遇害者到底遭受了怎樣的恐怖和痛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可怕。
在這恐怖的真相背後,唯有一點讓研人感到慰藉,那就是伯父惡狠狠撂下的話:“你跟你父親一樣。
”在上中學之前,研人一直未覺察到日本社會裡暗藏的種族歧視,這都是拜家庭環境所賜。
父親誠治對海外留學生尤其熱情,經常笑眯眯地說“小劉的論文寫得很棒”,或者“金同學的會議報告十分精彩”。
這個性被獨子研人繼承了下來。
在研人看來,這是自己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唯一值得誇耀的美德。
阪神大地震時,在日的韓國人和朝鮮人同日本人曾互相幫助,研人一邊爬公寓樓的樓梯一邊想。
時代已經變了,他隻能祈禱,這位即将到訪的客人不恨日本人。
對後代來說,愚蠢的先祖是沉重的負擔。
研人進入房間,将扔得到處都是的衣服迅速收起來,确保六疊大小的房間中有可供迎客的空間,然後将放在床下的兩台筆記本電腦放到桌子上。
約定時間剛到,窗外便傳來摩托車的排氣聲。
摩托停在了公寓樓外。
研人來到狹小的陽台上俯視小巷,發現李正勳已從摩托車上下來,正在脫頭盔。
騎大型摩托的研究人員真的是鳳毛麟角。
研人回到玄關,打開門。
正在上樓的正勳擡頭道:“打攪了。
” “請進。
” 正勳脫鞋進屋,笑着掃視了一圈室内。
“勞煩你跑一
每當需要使用手機和電子郵件時,他都懷疑有人監視;每次走夜路,他都覺得背後有人尾随。
這個周末的晚上,研人故意推遲了實驗進度,調整了回家時間。
如果跟指導自己的西岡學長一起離開實驗室,到出租屋的那段路上,就可以兩人同行。
“古賀。
”同年級的女生招呼道。
研人轉過頭:“怎麼了?” “有客人來了。
” “客人?” “嗯,就在門口。
” 平常不會有人到實驗室找他,研人的腦中不禁拉響了警報。
從實驗台前無法看到實驗室的門口。
“是什麼人?” “你自己去看看啊。
” “不會是中年女人吧?” “不是,是男的。
” “男的?”另一種不安湧上心頭。
莫非又有新的威脅?帶上氯仿洗脫液,出現危險就讓對方聞——這個念頭在他腦中一閃而過,但立刻就被打消了。
與懸疑電視劇不同,假如現實中實際采用,有可能會置對方于死地。
研人戰戰兢兢地來到過道,朝門口望去。
在實驗室内靠門很近的地方,站着一個衣着整潔、态度謙遜的男生。
他不胖不瘦,戴着一副小型眼鏡,目光溫和地看着研人。
與預想相反,來者是個治愈系角色。
暫時放下戒備的研人走上前,自我介紹道:“我就是古賀。
” 對方答道:“土井同學介紹我來的。
” “土井?”研人反問後,才想起對方是誰,忍不住開心地叫起來,“啊!你就是制藥物理化學的……” “不錯,我叫李正勳。
” 直到韓國留學生自報姓名,研人才聽出對方有口音。
“我叫古賀研人,幸會。
” 正勳微笑着問:“你現在在忙吧?要不改天再談?” 研人瞟了眼手表,現在是晚上七點半。
不過幸運的是,今天是星期六。
“小李,今晚你有安排嗎?” “沒有。
” “那三十分鐘後碰面如何?” “沒問題。
” 研人想起來,打算給對方看的兩台筆記本電腦還在出租屋。
“不好意思,能不能去我住的地方碰面?從這兒走十分鐘就到了。
” “那裡可以停摩托吧?” “應該沒問題,你等等。
”研人進入會議室,拿起不知是誰留下的記錄用紙,在上面畫了如何去他家的地圖,然後返回說,“這棟公寓樓的204号室,八點見。
” “好的。
” “那等會兒見。
” 同李正勳分手後,研人連忙着手完成工作。
在實驗台上設置好需一晚才能完成的反應後,他就匆匆離開了實驗室。
一想到自己那間狹小的出租屋會迎來外國人,他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考慮到冰箱中已空空如也,研人在小賣店關門前沖進去,買了一堆罐裝果汁和零食。
他本來還想買些啤酒,但客人要騎摩托來,勸人家喝酒好像不合适,于是就作罷了。
研人奔馳在夜路上,思緒飄回了中學時代。
回父親老家時,他曾與祖父和伯父發生口角,原因是他家上一代人非常讨厭中國和朝鮮半島的人。
“那些家夥不值得信任。
中國人和朝鮮人都一樣。
”伯父在酒席上強調。
研人起初非常驚詫。
他沒有想到,甲府竟然居住着這麼多外國人。
“伯父你們跟中國人和韓國人打過交道嗎?”研人問。
伯父翻着白眼說:“沒有。
” 這次輪到研人翻白眼了:“都沒打過交道,為什麼讨厭他們?” 旁邊的祖父黑着臉插話道:“我年輕時在東京,曾跟朝鮮人吵架,結果被他們暴打了一頓。
” 研人問膂力過人的祖父:“你跟日本人吵過架嗎?” “吵過好多次。
” “那你也讨厭日本人?” 祖父張大了嘴:“瞎說什麼!日本人怎麼會讨厭日本人?” “那就怪了,都是吵架,為什麼偏偏讨厭朝鮮半島的人?”研人将祖父所說的“朝鮮人”換成了“朝鮮半島的人”。
盡管“朝鮮人”隻是民族稱謂,但從老人口中說出來,不知為何總帶着輕蔑的感覺。
研人并不想跟着戴上民族歧視的有色眼鏡。
“爺爺和伯父讨厭那些人的理由也太牽強了吧?” “胡說八道!”祖父怒罵道,憋在心底的敵意瞬間爆發了。
“你這個年紀,就愛說這種話。
”伯父也用教訓的口吻說,“跟你父親一樣愛扯歪理。
” 研人未料到,自己竟會因為這件事遭到祖父和伯父的讨厭。
難道骨肉親情還不及對“中國人”和“朝鮮人”的憎恨重要?小城市裡籍籍無名的人,能斷定外國人是劣等民族嗎?不過,他們口中的“中國人”和“朝鮮人”這兩個詞到底指的是什麼?是那些他們從未對話過的人嗎?如果是那樣,他們根本就不了解這兩個詞所指的對象。
身為長者,難道沒發現這是自相矛盾的嗎?還是中學生的研人,對祖父和伯父的愚鈍深感震驚。
此後不久,研人了解到日本人曾發動過大屠殺,便愈發不寒而栗。
關東大地震後,流言四起,說朝鮮人到處放火,向井中投毒。
政府、官員、報社也參與散布此等毫無根據的流言,煽動日本人屠殺了數千朝鮮半島出身的人。
除了用手槍、日本刀和棍棒虐殺外,甚至還殘忍地将受害者仰面綁在地上用卡車碾死。
據說,當時的日本人因為武力吞并朝鮮半島而感到内疚,擔心遭到報複,這種恐懼愈演愈烈,最後轉化為暴行。
不久後,暴行就失去了控制,以至于許多日本人也被當作在日朝鮮人,慘遭殺害。
令研人毛骨悚然的是,實施這些野蠻行為的人,主要是普通市民。
如果種族主義思想濃厚的祖父和伯父當時也在現場,肯定會加入大屠殺的行列。
一般來說,能心平氣和地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的人,會在某種誘因的作用下爆發殘忍的本性,變成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他們究竟被什麼惡魔附身了?遇害者到底遭受了怎樣的恐怖和痛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可怕。
在這恐怖的真相背後,唯有一點讓研人感到慰藉,那就是伯父惡狠狠撂下的話:“你跟你父親一樣。
”在上中學之前,研人一直未覺察到日本社會裡暗藏的種族歧視,這都是拜家庭環境所賜。
父親誠治對海外留學生尤其熱情,經常笑眯眯地說“小劉的論文寫得很棒”,或者“金同學的會議報告十分精彩”。
這個性被獨子研人繼承了下來。
在研人看來,這是自己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唯一值得誇耀的美德。
阪神大地震時,在日的韓國人和朝鮮人同日本人曾互相幫助,研人一邊爬公寓樓的樓梯一邊想。
時代已經變了,他隻能祈禱,這位即将到訪的客人不恨日本人。
對後代來說,愚蠢的先祖是沉重的負擔。
研人進入房間,将扔得到處都是的衣服迅速收起來,确保六疊大小的房間中有可供迎客的空間,然後将放在床下的兩台筆記本電腦放到桌子上。
約定時間剛到,窗外便傳來摩托車的排氣聲。
摩托停在了公寓樓外。
研人來到狹小的陽台上俯視小巷,發現李正勳已從摩托車上下來,正在脫頭盔。
騎大型摩托的研究人員真的是鳳毛麟角。
研人回到玄關,打開門。
正在上樓的正勳擡頭道:“打攪了。
” “請進。
” 正勳脫鞋進屋,笑着掃視了一圈室内。
“勞煩你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