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後記 重返童年</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大約是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從幼兒園放學回家,戴着一頂大草帽走在馬路上。天開始下雨,我因為心情愉悅,仍然哼着歌慢悠悠地散步,雨越下越大,帽檐開始滴下成串的水珠,全身濕透,路人皆躲在屋檐下避雨,我卻傻傻地漫步街頭。這時有兩位路人撐傘與我擦身而過,大概是我的模樣太滑稽,惹得他們指着我讪笑不止。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心中閃過的念頭:“我是上帝派到世間的,這兩位嘲笑我的路人是上帝派來考驗我的,就是為了想看看,碰到這種事我會有什麼反應,會學到什麼。”既然他們假裝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拆穿他們,一面繼續我的雨中漫步,一面暗自得意自己通過了考驗。
這是我記得的幼年時期的少數畫面之一。
當時五歲的我,家裡沒人信教,也不知道上帝是什麼。如今的我猜想,那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态,是生命原本就“見山是山”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中,愉悅不需理由,對生命完全信任,對自己和一切充滿了愛,感謝所有發生的事,以全然的狀态活在當下,并從中經曆人生、增長智慧。
五歲之後,滾入紅塵,見山越來越不是山,經過了半個世紀,才重新踏上“見山是山”的旅程。重新回憶起這段情景,看到真實的自己原來是這樣!這個過程說是“返老還童”也不誇張,我因而明白了老子說“能如嬰兒乎”是什麼意思。
以出生來說,我呱呱落地就是空軍士官的遺腹子,母親才十八歲就成了寡母,無親無故,目不識丁,隻能把我寄養在隔壁老太太家,自己到離家甚遠的紡織廠做女工。像我這樣背景的小孩,有幾人能念大學,能赴美留學,還能創辦一份台灣發行量最大的雜志?這樣的人生,簡直就像中了頭獎。
但我的人生真的是中了頭獎嗎?當然不是。直到中年以後,我經過不斷梳理,回到自己童年,才看到當時年輕守寡的母親,對她自己的人生充滿挫折迷惘,對嗷嗷待哺的兒子的未來充滿擔憂懼怕,冒着失去兒子的愛的風險,用棍棒嚴教我這叛逆不受教的小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怕我的人生變得和她一樣。我也看到了,當年那個懵懂不受教的我,感受不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咬着牙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掙脫桎梏,要活出和母親不一樣的人生,讓她吓一跳。
我還看到自己所有的能耐都來自母親在幼年時期的對待。我說故事(寫文章)的能力,來自無數遍聽她訴說自己苦難的人生;我做事的能力,來自她帶着我做所有的家事,并且一定要做到和她一模一樣;我設身處地了解别人的能力,來自我必須早熟地了解她,才能趨吉避兇走過童年;我獨立承擔自己人生的能力,來自她不斷地“提醒”我人生無可依恃;我面對苦、面對難的能力,來自她從不妥協的要求。我的叛逆,不服權威,我的勤奮向學、追求知識,我的不循軌道又不敢脫軌的習性,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母親。
我過去自以為是孫悟空,敢大鬧天宮,結果卻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原來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母親,才是我此生唯一的大師父。這件事,我居然過了五十幾年才搞明白。
我還看到過去身上的很多習性,是少年時期對母親叛逆所留下的後遺症。正因為我沒接收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導緻我成年後也無法自在接受異性的愛;正因為我少年時期一直想要掙脫母親的管束,導緻我日後成為一個不斷逃家的男人,連自己組成的家也想逃。
簡單說,我的靈魂深處一直回不了家,最後結了三次婚,其源頭就是因為沒有圓滿和母親的關系。
如今的我,通過不斷地修煉,生命産生變化,每過一段時期回頭看到的童年都完全不同。如今我看到的童年已經一切圓滿,完整收到母親的愛,也對母親付出了在她生前我一直未能付出的愛。
我甚至重新記起早被遺忘的一個場景:大約三歲的我,清晨被(寄養家庭的)婆婆叫起,床前站着一位身穿碎花裙的陌生年輕阿姨。婆婆要我叫她媽,我叫不出口,她把我抱起來親,讓我很尴尬,然後她把我背在背上彎着腰刷牙(應該是她從桃園工廠坐了整夜火車到高雄看我的緣故),我雙手攬住她的脖子,臉貼在她背上,聞到陣陣香氣(應該是花露水),心中充滿了愛的感覺,真想永遠這樣下去。
這是被我遺忘多年,終于重新“出土”的對母親最初的記憶。一切都是那樣圓滿,原來如此,始終如此。而自從我通過修煉,轉動心念,重新圓滿了母子關系後,我在情感方面的執着和恐懼也日漸消退。
這樣的體驗,讓我了解到許多經典上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轉,能讓過去的記憶不同,現在的感受不同,未來的命運也不同。你那一念生成什麼樣,你當下的生命就活成什麼樣,你的命運也會呈現什麼樣。個性能化,心念能轉,連過去的遺憾都可再度圓滿,何況未來的命運呢?人生哪有比“學怎麼活”更重要的事?
這是我記得的幼年時期的少數畫面之一。
當時五歲的我,家裡沒人信教,也不知道上帝是什麼。如今的我猜想,那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态,是生命原本就“見山是山”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中,愉悅不需理由,對生命完全信任,對自己和一切充滿了愛,感謝所有發生的事,以全然的狀态活在當下,并從中經曆人生、增長智慧。
五歲之後,滾入紅塵,見山越來越不是山,經過了半個世紀,才重新踏上“見山是山”的旅程。重新回憶起這段情景,看到真實的自己原來是這樣!這個過程說是“返老還童”也不誇張,我因而明白了老子說“能如嬰兒乎”是什麼意思。
以出生來說,我呱呱落地就是空軍士官的遺腹子,母親才十八歲就成了寡母,無親無故,目不識丁,隻能把我寄養在隔壁老太太家,自己到離家甚遠的紡織廠做女工。像我這樣背景的小孩,有幾人能念大學,能赴美留學,還能創辦一份台灣發行量最大的雜志?這樣的人生,簡直就像中了頭獎。
但我的人生真的是中了頭獎嗎?當然不是。直到中年以後,我經過不斷梳理,回到自己童年,才看到當時年輕守寡的母親,對她自己的人生充滿挫折迷惘,對嗷嗷待哺的兒子的未來充滿擔憂懼怕,冒着失去兒子的愛的風險,用棍棒嚴教我這叛逆不受教的小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怕我的人生變得和她一樣。我也看到了,當年那個懵懂不受教的我,感受不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咬着牙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掙脫桎梏,要活出和母親不一樣的人生,讓她吓一跳。
我還看到自己所有的能耐都來自母親在幼年時期的對待。我說故事(寫文章)的能力,來自無數遍聽她訴說自己苦難的人生;我做事的能力,來自她帶着我做所有的家事,并且一定要做到和她一模一樣;我設身處地了解别人的能力,來自我必須早熟地了解她,才能趨吉避兇走過童年;我獨立承擔自己人生的能力,來自她不斷地“提醒”我人生無可依恃;我面對苦、面對難的能力,來自她從不妥協的要求。我的叛逆,不服權威,我的勤奮向學、追求知識,我的不循軌道又不敢脫軌的習性,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母親。
我過去自以為是孫悟空,敢大鬧天宮,結果卻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原來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母親,才是我此生唯一的大師父。這件事,我居然過了五十幾年才搞明白。
我還看到過去身上的很多習性,是少年時期對母親叛逆所留下的後遺症。正因為我沒接收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導緻我成年後也無法自在接受異性的愛;正因為我少年時期一直想要掙脫母親的管束,導緻我日後成為一個不斷逃家的男人,連自己組成的家也想逃。
簡單說,我的靈魂深處一直回不了家,最後結了三次婚,其源頭就是因為沒有圓滿和母親的關系。
如今的我,通過不斷地修煉,生命産生變化,每過一段時期回頭看到的童年都完全不同。如今我看到的童年已經一切圓滿,完整收到母親的愛,也對母親付出了在她生前我一直未能付出的愛。
我甚至重新記起早被遺忘的一個場景:大約三歲的我,清晨被(寄養家庭的)婆婆叫起,床前站着一位身穿碎花裙的陌生年輕阿姨。婆婆要我叫她媽,我叫不出口,她把我抱起來親,讓我很尴尬,然後她把我背在背上彎着腰刷牙(應該是她從桃園工廠坐了整夜火車到高雄看我的緣故),我雙手攬住她的脖子,臉貼在她背上,聞到陣陣香氣(應該是花露水),心中充滿了愛的感覺,真想永遠這樣下去。
這是被我遺忘多年,終于重新“出土”的對母親最初的記憶。一切都是那樣圓滿,原來如此,始終如此。而自從我通過修煉,轉動心念,重新圓滿了母子關系後,我在情感方面的執着和恐懼也日漸消退。
這樣的體驗,讓我了解到許多經典上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轉,能讓過去的記憶不同,現在的感受不同,未來的命運也不同。你那一念生成什麼樣,你當下的生命就活成什麼樣,你的命運也會呈現什麼樣。個性能化,心念能轉,連過去的遺憾都可再度圓滿,何況未來的命運呢?人生哪有比“學怎麼活”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