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庭的修煉
關燈
小
中
大
仕強教授談胡雪岩的影碟,其中有一段話讓我深受啟發。
衆所周知,胡雪岩一生遇貴人無數,是他白手創大業的主因。
曾教授問,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貴人?一般人都會說左宗棠、王有齡。
但曾教授的答案與衆不同,他認為,胡雪岩的母親才是他最大的貴人。
胡雪岩少年喪父,母親不僅含辛茹苦地撫養他,并且以身作則,不時叮咛他做人的道理,讓他終身受用無窮。
譬如,母親教他“不是你的東西,不要拿”,而他正是因為拾金不昧,才有機會從牧童變成了糧行夥計,開啟了他走向“紅頂商人”的第一步。
其後人生曆次轉折,率皆如此,總離不開母親教他的做人道理。
曾教授認為,财富和機會都是雙刃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帶給你這兩樣東西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貴人。
但是做人的道理卻有益無害、用之不竭,能帶來這種寶貝的,才是真貴人。
曾教授的說法,其理至深。
但在真實人生中,這樣的貴人并不常見。
因為講人生道理容易,但要聽得進去難,聽了之後信受奉行更難。
要達到聽而能信、信而能行的效果,這講道理的人,非得是“貴人”不可。
這樣的貴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有無條件的愛;其二,有無限的耐心;其三,能樹立榜樣并能潛移默化。
中國的古訓: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
能在人的一生中最适合養性、養正、養志、養德之時,具備前述三個條件而成為“貴人”者,除了母親還有誰?無怪乎曾仕強教授說,絕大多數人一生的第一個貴人都是母親,可惜許多人忘得一幹二淨。
真正的“祖上積德”,就是有個明理的母親,而且子女懂得領受。
推而廣之,曾教授這“貴人論”,當然也可用在企業領導上(請注意,我沒說管理)。
領導的精髓,就在于要做員工的“貴人”;領導的前提,就是先領導自己;能夠被領導,則等于做了自己的“貴人”。
而一般人,如果“祖上無德”,錯過了母親這個大貴人,日後還想遇到貴人,就得靠機緣。
我認為,機緣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遭逢重大挫折而知悔悟時,其二是立大志向而知不足時。
善于領導者,必定懂得利用機緣,挫折可遇不可求,立志卻能因勢利導。
因此,立大志、知不足,就是做自己的貴人。
能自貴者,人恒貴之,是貴人之大道也。
怎樣教出好孩子 一位白手起家的朋友和我分享他的故事。
他事業有成,生活多彩多姿,太太常教育兒子要以父親為楷模,無奈兒子卻無心問學、無所事事,父子關系猶如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讓他十分懊惱,卻無計可施。
後來他經過一番學習,突然認識到,自己家門口停着價值千萬元的跑車,過着優渥的生活,叫兒子如何生出奮鬥的動力?自己事業如此成功,太太又整天叫兒子學父親,但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兒子究竟有幾分機會追上父親?會不會恰巧是兒子既無需要又沒機會趕上父親,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這位朋友後來決定賣掉跑車,把公司交給别人經營,空出時間投身公益做義工。
如今父子倆變得無話不談,兒子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位朋友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另一位朋友。
他出生在貧瘠的漁村,父母一無所有,含辛茹苦地撫養十個孩子長大。
他自小看到父母的艱難,立志要改善家族窘境,如今成為大家佩服的專業人士。
年前,他父親過世,他帶着兒子辦喪事,告訴兒子:“我這一生最大的驕傲,是能做你爺爺的兒子。
” 這兩位朋友的故事,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
我們的上一代身處如此匮乏的環境,卻能養出遠比他們本身更有成就的子女,并且赢得子女的尊敬;我們這一代人擁有這麼豐厚的資源,卻很難培養出和自己一樣的子女,甚至還得不到子女起碼的敬意。
至少在教育子女這件事上,我們比上一代人差太遠! 為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答案也許出人意料的簡單:我們是看上一代人吃苦長大的,下一代人是看我們享福長大的。
我們這一代人,很容易因成功而自鳴得意,因條件優渥而樹立不好的榜樣,欠缺了上一代人的謙遜和樸實,這就是問題的症結。
教出好子女,不是靠資源和條件,而是靠德行。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我那兩位朋友,一位看到子女的苦是自己造成的,一位看到父母的苦成就了自己,他們都是時代的先覺者,值得大家學習。
事事關心而不擔心 負面消息不斷時,常引起許多人患上“擔心症候群”。
症狀嚴重者,甚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擔心,以緻惶惶不可終日。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擔心是由“關心”引起的,關心而不得其解,乃演變為擔心。
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倒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我個人對“擔心”這件事,算是有些體驗,因為我的母親,基本上可稱為“擔心專業戶”。
從我幼年調皮,她擔心我這輩子都毀了開始,直到晚年她還擔心家裡每個人,終至患癌過世。
我沒有智慧轉化她的擔心,是我最有悖于孝道之處。
至于我自己,當然不可避免地傳承了母親的這一特色。
但我是男子漢,當然不屑為身邊小事擔心,于是順理成章憂國憂民起來。
尤其是身為媒體人,憂國憂民還可以變成專業、赢得認同,更是讓我樂此不疲。
直到近幾年,我才認識到,擔心(或憂心)其實與外在發生的事情無關,隻與内在生命品質有關。
擔心所反映的是人内在的執着和缺乏信任,因而轉化為對自己的擔心,表現為對别人、對社會、對
衆所周知,胡雪岩一生遇貴人無數,是他白手創大業的主因。
曾教授問,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貴人?一般人都會說左宗棠、王有齡。
但曾教授的答案與衆不同,他認為,胡雪岩的母親才是他最大的貴人。
胡雪岩少年喪父,母親不僅含辛茹苦地撫養他,并且以身作則,不時叮咛他做人的道理,讓他終身受用無窮。
譬如,母親教他“不是你的東西,不要拿”,而他正是因為拾金不昧,才有機會從牧童變成了糧行夥計,開啟了他走向“紅頂商人”的第一步。
其後人生曆次轉折,率皆如此,總離不開母親教他的做人道理。
曾教授認為,财富和機會都是雙刃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帶給你這兩樣東西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貴人。
但是做人的道理卻有益無害、用之不竭,能帶來這種寶貝的,才是真貴人。
曾教授的說法,其理至深。
但在真實人生中,這樣的貴人并不常見。
因為講人生道理容易,但要聽得進去難,聽了之後信受奉行更難。
要達到聽而能信、信而能行的效果,這講道理的人,非得是“貴人”不可。
這樣的貴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有無條件的愛;其二,有無限的耐心;其三,能樹立榜樣并能潛移默化。
中國的古訓: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
能在人的一生中最适合養性、養正、養志、養德之時,具備前述三個條件而成為“貴人”者,除了母親還有誰?無怪乎曾仕強教授說,絕大多數人一生的第一個貴人都是母親,可惜許多人忘得一幹二淨。
真正的“祖上積德”,就是有個明理的母親,而且子女懂得領受。
推而廣之,曾教授這“貴人論”,當然也可用在企業領導上(請注意,我沒說管理)。
領導的精髓,就在于要做員工的“貴人”;領導的前提,就是先領導自己;能夠被領導,則等于做了自己的“貴人”。
而一般人,如果“祖上無德”,錯過了母親這個大貴人,日後還想遇到貴人,就得靠機緣。
我認為,機緣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遭逢重大挫折而知悔悟時,其二是立大志向而知不足時。
善于領導者,必定懂得利用機緣,挫折可遇不可求,立志卻能因勢利導。
因此,立大志、知不足,就是做自己的貴人。
能自貴者,人恒貴之,是貴人之大道也。
怎樣教出好孩子 一位白手起家的朋友和我分享他的故事。
他事業有成,生活多彩多姿,太太常教育兒子要以父親為楷模,無奈兒子卻無心問學、無所事事,父子關系猶如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讓他十分懊惱,卻無計可施。
後來他經過一番學習,突然認識到,自己家門口停着價值千萬元的跑車,過着優渥的生活,叫兒子如何生出奮鬥的動力?自己事業如此成功,太太又整天叫兒子學父親,但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兒子究竟有幾分機會追上父親?會不會恰巧是兒子既無需要又沒機會趕上父親,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這位朋友後來決定賣掉跑車,把公司交給别人經營,空出時間投身公益做義工。
如今父子倆變得無話不談,兒子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位朋友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另一位朋友。
他出生在貧瘠的漁村,父母一無所有,含辛茹苦地撫養十個孩子長大。
他自小看到父母的艱難,立志要改善家族窘境,如今成為大家佩服的專業人士。
年前,他父親過世,他帶着兒子辦喪事,告訴兒子:“我這一生最大的驕傲,是能做你爺爺的兒子。
” 這兩位朋友的故事,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
我們的上一代身處如此匮乏的環境,卻能養出遠比他們本身更有成就的子女,并且赢得子女的尊敬;我們這一代人擁有這麼豐厚的資源,卻很難培養出和自己一樣的子女,甚至還得不到子女起碼的敬意。
至少在教育子女這件事上,我們比上一代人差太遠! 為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答案也許出人意料的簡單:我們是看上一代人吃苦長大的,下一代人是看我們享福長大的。
我們這一代人,很容易因成功而自鳴得意,因條件優渥而樹立不好的榜樣,欠缺了上一代人的謙遜和樸實,這就是問題的症結。
教出好子女,不是靠資源和條件,而是靠德行。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我那兩位朋友,一位看到子女的苦是自己造成的,一位看到父母的苦成就了自己,他們都是時代的先覺者,值得大家學習。
事事關心而不擔心 負面消息不斷時,常引起許多人患上“擔心症候群”。
症狀嚴重者,甚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擔心,以緻惶惶不可終日。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擔心是由“關心”引起的,關心而不得其解,乃演變為擔心。
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倒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我個人對“擔心”這件事,算是有些體驗,因為我的母親,基本上可稱為“擔心專業戶”。
從我幼年調皮,她擔心我這輩子都毀了開始,直到晚年她還擔心家裡每個人,終至患癌過世。
我沒有智慧轉化她的擔心,是我最有悖于孝道之處。
至于我自己,當然不可避免地傳承了母親的這一特色。
但我是男子漢,當然不屑為身邊小事擔心,于是順理成章憂國憂民起來。
尤其是身為媒體人,憂國憂民還可以變成專業、赢得認同,更是讓我樂此不疲。
直到近幾年,我才認識到,擔心(或憂心)其實與外在發生的事情無關,隻與内在生命品質有關。
擔心所反映的是人内在的執着和缺乏信任,因而轉化為對自己的擔心,表現為對别人、對社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