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以不一樣

關燈
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擾。

    
“半成品”人生 前幾日去逛書店,看見一本書,名叫《臣服實驗》,二話不說,直接買了。

    因為“臣服”是我近年來一直在做的功課,但功課好像被卡住了,沒有明顯進展。

    得遇知音,自然不想錯過。

     這本書的作者叫邁克爾·A.辛格(MichaelA.Singer),他二十歲出頭時,因為偶然的機緣,開始練習靜坐。

    經曆了内在狂喜的體驗之後,他成為一個“不正常”的人,他放棄了原本人生的所有目标,一心隻想做隐士。

    他不再有任何世俗追求,同時也不會說“不”,想着就這麼過一生。

     最後的結果是,他“随波逐流”地先做了大學講師、修行團體導師,其後成為建築商,最後創辦了市值數十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世界級暢銷書作者。

    而這一切,沒有一件是他設定目标、主動追求的,全部“不請自來”。

    他人生唯一的追求,其實是做一個靜心的隐士,這也是他唯一堅持、不曾放棄過的。

    因此,他定義自己的人生為“臣服實驗”。

    邁克爾·A.辛格如今七十歲出頭,仍然健康快樂地生活着。

     邁克爾“臣服實驗”的起點,是他通過靜心看到自己的念頭,而喋喋不休的自我對話則充斥着未經檢驗的“是非好惡”。

    這些自我對話和它們勾起的情緒,控制了他的生活和生命,于是他開始練習“接受”,放下自我的是非好惡,“讓生命做主”。

    結果“生命”為他帶來如此意外的人生,讓他心滿意足,充滿感激。

     邁克爾比我大五歲,他分享的人生故事,我讀來處處相知相應,像是兄弟對話,卻又慚愧萬分。

    因為他讓“生命”引導他活出“全然”,而我充其量隻算個“半成品”,活出了“半臣服人生”。

    回顧自己的一生,我在求學的道路上,莫名其妙地文、法、商各念了一科,從來沒找過工作(包括創業),卻完全被動地成了記者、作者、創業者和人生講師,迄今仍在“随波逐流”中。

    我人生的重大決定,從來不是經過慎重考慮、嚴謹計劃、認真追求而來的,一直都是“意外的旅程”。

    這些方面算是和邁克爾有些相似。

     但比起邁克爾,我的“成就”卻隻能算個半吊子。

    原因就在于我沒有完全臣服,隻是“半臣服”而已。

    我對生命也有信任,敢于随緣而行;但在“接受”的修煉上,直到五十幾歲時才真正開始,起步太晚。

    我在人生經曆中曾看到讓“生命”做主比“自我”做主結果好太多,卻仍未下決心臣服于生命,為德不卒。

     邁克爾的故事清楚地說明了人生大道的配方:覺知+接受+臣服,三者缺一不可。

    缺了一個,頂多隻能活出“半成品”,不可不慎啊! 人生隻有一件事 人生到了一個階段,開始越來越簡單,也更能體會“大道至簡”的真義。

    簡單到最後,隻剩一件事,就“近乎道”了。

    這件事也隻有兩個字:活好! 既然生而為人,當然沒道理不好好活。

    這件事,人盡皆知。

    但我要說的是:除了“活好”,人生沒别的事。

    這就需要解釋了。

     人生苦樂成敗,大約脫不了“關系”二字。

    在關系中,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其實隻有兩個念頭。

    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樣”。

    如果别人并非“不得不”,而是真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樣,那麼你們彼此的關系應該就“沒别的事”了。

     舉例來說,如果你家的孩子,是發自内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樣”,這樣的孩子,應該是不用教的。

    他每天待在你身邊,看你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就偷偷跟着學。

    他看你往東,他就跟着往東;看你往西,他也跟着往西。

    這樣的孩子,還需要教嗎?反之,如果他不想跟你在一起,更不想和你一樣,你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不想和你一樣嘛!這樣的孩子,是沒法教的。

    難怪德國教育學家福祿培爾說:“教育之道,愛與榜樣,除此無他。

    ” 在工作中亦然。

    如果你的下屬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樣,你就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