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一部分 從“我”開始學</strong>

關燈
程,讓我想起《聖經·馬太福音》裡耶稣的話:“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18∶3)原來,接受自己,是一條覺悟的路。

     接受自己,也是一條在世上返璞歸真的道路。

    這條路的盡頭,站着一個有赤子之心、充滿智慧的人,那就是人“認真”的樣子! 生活需要“空”和“閑” 一位好友在屏東陪她的母親,打電話來調侃我。

    她問: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家裡囤積大量生活用品,是不是很劃算?我這個“生活白癡”當然被問倒了,所以由她這個“經濟白癡”宣布答案:當然劃算。

    然後她告訴我,這個不可思議的答案是《商業周刊》“經濟達人”說的,理由是價格越貴的房子,如果住的人越多,囤的東西越多,“相對價格”就越低。

     這說法挺實惠的,立刻就讓我想起春節該怎麼過的問題。

    春節的“價格”,等于過節人平均日薪乘以假期總天數,當然收入越高者,春節的“價格”越高。

    如果要降低“相對價格”,就應該盡可能多安排些活動,把假期給塞滿了最劃算。

     同樣的推理:付很高的學費送子女進貴族學校,子女的學習時數越多,“相對價格”越低;付了高額保險費,看病或修車越多,相對價格越低…… 事實上,大多數的現代人或多或少、有意無意都難免這麼“算計”過。

    因為活在一個“經濟挂帥”的時代,很容易染上“用大腦計算價格”的慣性。

    這些慣性的背後,都潛藏着一個“因為……所以……然後”的三段論,看起來很理性、很聰明,用起來卻荒誕,把你的人生搞得一團糟。

     而且,這些“三段論”仿佛是有機體,它們會自行生長、繁殖,生出一長串“三段論”複合體,然後進行人際串聯,結合商業目的,衍化為流行趨勢。

    流行不隻是讓人盲目,還會造成壓力,使不順從者成為“異類”。

     我多年前讀過一個小故事,講的就是這件事: 一個美國中産家庭沒錢度假,又怕被人看不起,于是就向所有人宣布他們将前往某地度假,大張旗鼓地出發上路,然後半夜潛回自己家,拉上窗簾,躲在家裡吃了一個星期的罐頭食品…… 這故事夠誇張了吧。

    但在笑之前,你也不妨想想,自己有多少事也是“雖不中,不遠矣”(《禮記·大學》)。

     現代社會之大病,就在于把“生産”和“消費”這些事當作人生頭等大事。

    到最後,大家不但在“生産力”競争上身不由己,甚至連“消費”也身不由己。

    結果大多數人都成了“經濟達人”,越來越找不到“生活達人”和“生命達人”了。

     如果從“生活”和“生命”的角度來看,讓“空間”保持“空”,讓“假期”變成“閑”,也許才是最适宜的。

    而且越“貴”的空間和假期,就越值得這麼做。

     假期時,無論你在家還是出門,讓自己“空”一些、“閑”一些,都絕對劃算。

    如果空閑之餘,悟出了什麼有關生活或生命的道理,那就等于中了大獎。

     君君臣臣,才能幸福 《日本經濟新聞》的一篇報道描述日本年薪千萬(約人民币60萬元)的上班族,日子過得很拮據,對未來也沒安全感。

    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下面這一段: 一位任職于大公司的T先生,某個周日帶女兒們去遊樂場玩,好不容易快要排到熱門遊樂設施時,老闆電話來了,不能不接,等他打完電話卻早已錯過玩的時間,女兒從此不再跟他去遊樂場。

    這位為了千萬年薪日夜辛勤工作的父親,因此感慨:“這樣幸福嗎?” T先生的人生場景,可能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焉。

    既是上班族又為人父母,為了讓家人幸福,戰戰兢兢捧住飯碗,卻因工作忙碌而對家人内疚,利用假日補償缺席的陪伴,結果竟然難以兩全。

    真是無奈!這篇報道的原意,也是想展現中上層的上班族在社會現實和職場結構下的辛苦。

     我卻在這則故事裡看到三個人:其一,那個在周日打電話給下屬的老闆,讓T先生不敢不接電話,不敢長話短說,不敢等女兒玩過了再詳談,他是個什麼樣的老闆?其二,這位T先生,在假日不敢不接電話,不敢對老闆說正在陪女兒玩到關鍵時刻,不敢說“待會兒再回電話”,又沒有能力取得女兒的諒解,他是個什麼樣的員工和父親?其三,T先生的女兒(八歲、十二歲和十四歲)為這件事生爸爸的氣,從此拒絕和他去遊樂場,她們又是些什麼樣的子女? 總之,同樣一則故事,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結構:不再增長的疲軟經濟,就業市場的激烈競争,物價高漲的生活壓力,陷入窘境的中産階層上班族。

    我卻看到了人的生命狀态:君(老闆)不君,臣(專業經理)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這則故事裡,看結構隻能無奈或無解,即便有解,也不操之在我,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夠得到改善;看到人,卻可以一念之間當下圓滿。

    那位老闆可以不在假日給下屬打電話,可以體察到員工正在陪家人而予以尊重,可以讓員工敢說真話,敢表達需求,甚至敢說不。

    T先生可以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因而表現更好且更有自信,不必對老闆卑躬屈膝;他也可以更用心地做好爸爸,不再抱着内疚和讨好的心态陪伴女兒,或者更用心地和女兒溝通甚至道歉,讓“遊樂場事件”成為父女共同成長的教材。

    T先生的女兒,當然也可以體諒父親工作的辛苦,了解父親陪伴的心意,理解父親工作的無奈,做貼心孝順的好女兒。

     故事講完了,下次當你問自己“這樣幸福嗎”的時候,你是向社會要答案還是自己找答案?如果你再多問一句:“這樣别人幸福嗎?”當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