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對付

關燈
見的接納與安慰。

    尼基評論道:“别人不知道我們在争什麼,但她們都想加入,想一起說閑話。

    ”她同班同學馬洛裡說:“這會給你一種歸屬感,被人接受是件大事。

    ”由于發起聯盟的女孩通常比較脆弱,介入并表示支持就是交朋友的好機會,以後等你遇到同樣的事情,别人也會幫忙。

    無須多言,高效的跑腿小兵有機會在社交圈向上爬。

    “如果和她們站在同一邊,”蕾切爾解釋道,“就可以成為她們的朋友,通過這個圈子變成受歡迎的人。

    ” 的确,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倘若一個女孩能讓自己的朋友集體對抗某人,那她一定比較受歡迎。

    如果說女孩會将孤立視為創傷,那麼關系中就存在權力,讓女孩們都站在自己身邊就是在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

    “這讓你會感到自己大受歡迎,好像有了更多的權力。

    你是有理的一方。

    ”瑪麗芒特的勞倫解釋道。

    阿登學校11歲的瑪麗說:“這樣你會有一種安全感。

    你知道大家會站在你那邊,你覺得‘哇,我大權在握,我手裡有權’。

    ” 結盟是同齡人認可的标志,是一種無言的契約,表明一個女孩暫時不會被抛棄。

    如果她能讓每個人都針對目标女孩,那麼大家就不太可能與她本人作對。

    “這是讓人們說你酷、說你強大的辦法。

    ”達娜指出。

     結盟在女孩生活中如此根深蒂固,對許多女孩來說,沒有它的生活簡直難以想象。

    “女孩不一定是刻意那麼做的,”勞倫聳聳肩說道,“這是自然直覺,我會告訴其他人發生了什麼,會試着讓别人覺得我這人不錯。

    ” “如果不能告訴任何人,你就會感到無助,”達娜解釋道,“你不知道誰能幫忙,無助感會越積越深。

    ” 當然,這種活動會帶來令人煩惱的社交和個人代價。

    勞倫描述了當沖突的實質問題弱化時該如何吸引更多支持者:“你得添加新内容,‘哦,看她今天穿成這樣’。

    ”有時則需“誇張一點,不能說出全部真相”。

    她解釋道:“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必勝的壓力就更大。

    ”如此一來,結盟會催生其他另類攻擊行為,包括散布謠言、公開秘密等。

    組建聯盟會讓沖突發生扭曲,比起直接正面解決,它會讓矛盾持續更久。

     孤身一人、被大隊人馬抛棄,會對攻擊目标産生嚴重影響,且這種影響會持續到矛盾結束之後。

    “生活好像一個池塘,”一位七年級學生告訴我,“一個女孩向裡面扔石子,激起的波紋會攪亂整個生活。

    ”如果說争鬥是關系的終極比拼,那麼和聯盟比起來,沖突的事實就無關緊要了。

    因此,女孩常常被迫質疑自己眼中的事實,感到精神狂亂。

    “我和别人鬧矛盾時,她們會颠倒事實,”瑪麗芒特學校的卡裡說道,“她們都會說是我的錯,每個人都說你沒理由生氣,她們讓人感覺其實是你自己瘋了。

    ”她的同班同學考特妮說,把沖突帶給他人評判決定意味着“你永遠赢不了,整個年級都會站隊”。

     倘若不能直面矛盾或直接結束這一切,女孩會發現,也許沉默是金。

    布朗和吉利根采訪的諾拉描述了一段典型的說閑話過程,她解釋道,如果自己和别人有不同感受,“對方就會很生氣……有時我真不知道說什麼好,想說點什麼真難”。

    久而久之,這些女孩的聲音、意見和感受就如同馬戲團撤離小鎮時打烊的燈光一樣,漸漸熄滅。

     最令人驚奇的是,結盟儀式恰恰證實了女孩對攻擊的感受。

    女孩認為面對面、一對一地攻擊另一個女孩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你沒有支持者,那你就是壞人,你就是那個刻薄任性的人。

    ”考特妮說。

    梅甘在對抗梅利莎的運動中失去了同齡人的支持,她總結說“感到自己很蠢,居然在沒有朋友支持的情況下就刻薄對待别人”。

     然而,聚在一起還會産生另一種感覺。

    由于文化不允許女孩展開個體攻擊,加入集體可以為刻薄行事打造安全空間,結盟令同齡人的認可與攻擊罕見地交叉在一起。

    結盟可以打造地下網絡,女孩在其中制定自己的社交規則,共同決定何時該發起進攻。

     一位薩克勒的六年級學生解釋說,結盟可以躲避懲罰。

    “不想被責怪,所以你把責任推給其他人,說‘接棒吧’。

    ”有攻擊性的男生可能也會躲進幫派,逃避懲罰或内疚,然而,男女生攻擊遊戲的規則不同,憤怒的女孩更傾向于尋求同伴,她們也更需要同伴。

    有研究證實,倘若攻擊的責任能由衆人分攤,女孩的内疚感會明顯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