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引言</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8歲那年,一個女孩欺負我。
我對那年的記憶很模糊,時間流逝,我也不願回想,記憶變得支離破碎。
那時我三年級,紮着辮子,說話口齒不清。
在老師們眼中,我是個猛打猛沖的孩子,總是一口氣做完長除法練習和地圖小測驗,然後錯不該錯的題目。
但我就是喜歡第一個寫完。
我的朋友阿比也這樣。
她很受歡迎,我倆算不上特别親密。
我至今仍不明白,她當時為什麼要那樣折磨我。
她先是跟我最好的朋友悄悄議論我,很快就說服了對方抛棄我去跟其他女孩玩耍。
課後,我們一起到社區中心上舞蹈課,阿比拉攏了我的朋友們,勸她們也離我遠遠的。
走進中心劇院,我發狂一般沖向她們,氣喘籲籲,在突如其來的漆黑中睜大雙眼。
在一排排沉默的椅子間,在舞台上,我總是在追逐她們輕快離開的腳步,聽着陣陣笑聲遠去。
日複一日,我站在半明半暗的走廊、樓梯井和停車場中。
我對這些地方的記憶無一例外都是我在那兒孤零零地站着。
晚餐前,媽媽在做飯,我便向她哭訴。
這種苦惱難以排解,當時我覺得,我是唯一經曆過這種痛苦的女孩。
這是我記得最清楚的。
16年後,我去英格蘭讀研。
一個雨天,我騎上自行車去圖書館,想弄清楚阿比為什麼要那樣對我。
很難說清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去那兒的。
對我來說,這段記憶中的某些部分似乎嚴重失衡:一方面,我記不清太多細節;而另一方面,被所有朋友抛棄、在阿比手中失去最好的朋友的痛苦卻真真切切。
這是一件永遠無法和其他童年回憶一同漸漸褪色的事情,我想自己需要填補這份空白。
那天深夜,我在學校和朋友們分享了這段回憶。
随意吃了點夜宵後,我和六名朋友都承認,自己的過去中有一個“阿比”在糾纏不休。
我們居然都經曆過同樣的困境,發現這一點真是叫人激動。
朋友們和我一樣,多年來都以為隻有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曆。
明白了這些後,我小心翼翼地騎上光滑的街道,相信圖書館中一定有解釋女孩霸淩行為及其成因的書籍在等着我。
前幾輪電腦搜索一無所獲,我将其歸咎于自己糟糕的搜索技能,也許我又“猛打猛沖”了。
接着我向圖書館員求助,結果發現不是我的問題。
關于男孩攻擊和霸淩行為的文章比比皆是,讨論女孩霸淩問題的卻屈指可數。
沒有相關研究,沒有家長手冊,沒有為孩子們準備的可愛指南。
我坐下來研讀文章,在大部分研究者稱作霸淩的行為中完全看不到自己或阿比的影子。
我先是驚訝,然後轉為失望。
我給自己認識的人挨個發了郵件,請他們盡可能多地轉發給自己認識的成年女性。
我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你是否曾被另一個女孩折磨或取笑?請說說那是怎樣的感覺。
那段經曆對今天的你有何影響?”24小時之内,我的收件箱就堆滿了來自美國各地的回複。
回信越來越多,女性們在網絡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強烈的情感。
即便隔着電腦屏幕,她們的痛苦也同我自己的一般揮之不去、糾纏不休。
素不相識的女性們告訴我,我是第一個知道這段故事的人。
很久之後我才明白,那是因為我是第一個主動詢問她們的人。
沉默深深地嵌入了女性經驗的結構之中。
直到最近30年,我們才開始訴說女性生活中令人震驚的事實,公開處理強奸、亂倫、家庭暴力和女性健康問題。
盡管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但直到通過喚醒公衆意識、制定政策和增強認知,如今它們才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席之地。
現在該打破另一片沉默了:女孩中存在着一種隐性的攻擊文化,其中盛行着瘟疫般的霸淩行為,獨特且具有毀滅性。
與男孩之間的攻擊行為不同的是,女孩之間的攻擊并不體現在直接的肢體或口頭語言之中。
我們的文化不允許女孩置身于公開沖突之中,她們因此被迫采取非肢體接觸、間接、隐蔽的形式進行攻擊。
女孩通過背後說閑話、排斥、謠言、辱罵以及操控來引發受害者的心理痛苦。
與通常欺負泛泛之交或陌生人的男孩不同,女孩攻擊的對象往往來自親密的朋友圈,這令攻擊行為更難被識别,受害者的痛苦也會随之加劇。
在這一隐性攻擊文化中,女孩用不着拳頭和刀具,而是訴諸肢體語言和關系。
在這個世界中,友誼成了武器,比起沖人大吼一聲,一天不和對方說話更傷人。
沒有哪一種姿勢比朋友轉身離開更令人難過了。
在隐性攻擊文化中,憤怒很少通過言語表達,在校的每一天都可能像是走進了全新的社交地雷陣,排列組合的變換毫無征兆。
沖突期間,女孩會用隻有她們自己才明白的語言和正義觀來攻擊别人。
在女性友誼親密無間的背後,隐藏着一片彌漫着憤怒的秘密土地,而滋養這片土地的,正是沉默。
這就
我對那年的記憶很模糊,時間流逝,我也不願回想,記憶變得支離破碎。
那時我三年級,紮着辮子,說話口齒不清。
在老師們眼中,我是個猛打猛沖的孩子,總是一口氣做完長除法練習和地圖小測驗,然後錯不該錯的題目。
但我就是喜歡第一個寫完。
我的朋友阿比也這樣。
她很受歡迎,我倆算不上特别親密。
我至今仍不明白,她當時為什麼要那樣折磨我。
她先是跟我最好的朋友悄悄議論我,很快就說服了對方抛棄我去跟其他女孩玩耍。
課後,我們一起到社區中心上舞蹈課,阿比拉攏了我的朋友們,勸她們也離我遠遠的。
走進中心劇院,我發狂一般沖向她們,氣喘籲籲,在突如其來的漆黑中睜大雙眼。
在一排排沉默的椅子間,在舞台上,我總是在追逐她們輕快離開的腳步,聽着陣陣笑聲遠去。
日複一日,我站在半明半暗的走廊、樓梯井和停車場中。
我對這些地方的記憶無一例外都是我在那兒孤零零地站着。
晚餐前,媽媽在做飯,我便向她哭訴。
這種苦惱難以排解,當時我覺得,我是唯一經曆過這種痛苦的女孩。
這是我記得最清楚的。
16年後,我去英格蘭讀研。
一個雨天,我騎上自行車去圖書館,想弄清楚阿比為什麼要那樣對我。
很難說清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去那兒的。
對我來說,這段記憶中的某些部分似乎嚴重失衡:一方面,我記不清太多細節;而另一方面,被所有朋友抛棄、在阿比手中失去最好的朋友的痛苦卻真真切切。
這是一件永遠無法和其他童年回憶一同漸漸褪色的事情,我想自己需要填補這份空白。
那天深夜,我在學校和朋友們分享了這段回憶。
随意吃了點夜宵後,我和六名朋友都承認,自己的過去中有一個“阿比”在糾纏不休。
我們居然都經曆過同樣的困境,發現這一點真是叫人激動。
朋友們和我一樣,多年來都以為隻有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曆。
明白了這些後,我小心翼翼地騎上光滑的街道,相信圖書館中一定有解釋女孩霸淩行為及其成因的書籍在等着我。
前幾輪電腦搜索一無所獲,我将其歸咎于自己糟糕的搜索技能,也許我又“猛打猛沖”了。
接着我向圖書館員求助,結果發現不是我的問題。
關于男孩攻擊和霸淩行為的文章比比皆是,讨論女孩霸淩問題的卻屈指可數。
沒有相關研究,沒有家長手冊,沒有為孩子們準備的可愛指南。
我坐下來研讀文章,在大部分研究者稱作霸淩的行為中完全看不到自己或阿比的影子。
我先是驚訝,然後轉為失望。
我給自己認識的人挨個發了郵件,請他們盡可能多地轉發給自己認識的成年女性。
我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你是否曾被另一個女孩折磨或取笑?請說說那是怎樣的感覺。
那段經曆對今天的你有何影響?”24小時之内,我的收件箱就堆滿了來自美國各地的回複。
回信越來越多,女性們在網絡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強烈的情感。
即便隔着電腦屏幕,她們的痛苦也同我自己的一般揮之不去、糾纏不休。
素不相識的女性們告訴我,我是第一個知道這段故事的人。
很久之後我才明白,那是因為我是第一個主動詢問她們的人。
沉默深深地嵌入了女性經驗的結構之中。
直到最近30年,我們才開始訴說女性生活中令人震驚的事實,公開處理強奸、亂倫、家庭暴力和女性健康問題。
盡管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但直到通過喚醒公衆意識、制定政策和增強認知,如今它們才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席之地。
現在該打破另一片沉默了:女孩中存在着一種隐性的攻擊文化,其中盛行着瘟疫般的霸淩行為,獨特且具有毀滅性。
與男孩之間的攻擊行為不同的是,女孩之間的攻擊并不體現在直接的肢體或口頭語言之中。
我們的文化不允許女孩置身于公開沖突之中,她們因此被迫采取非肢體接觸、間接、隐蔽的形式進行攻擊。
女孩通過背後說閑話、排斥、謠言、辱罵以及操控來引發受害者的心理痛苦。
與通常欺負泛泛之交或陌生人的男孩不同,女孩攻擊的對象往往來自親密的朋友圈,這令攻擊行為更難被識别,受害者的痛苦也會随之加劇。
在這一隐性攻擊文化中,女孩用不着拳頭和刀具,而是訴諸肢體語言和關系。
在這個世界中,友誼成了武器,比起沖人大吼一聲,一天不和對方說話更傷人。
沒有哪一種姿勢比朋友轉身離開更令人難過了。
在隐性攻擊文化中,憤怒很少通過言語表達,在校的每一天都可能像是走進了全新的社交地雷陣,排列組合的變換毫無征兆。
沖突期間,女孩會用隻有她們自己才明白的語言和正義觀來攻擊别人。
在女性友誼親密無間的背後,隐藏着一片彌漫着憤怒的秘密土地,而滋養這片土地的,正是沉默。
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