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序</strong>

關燈
獻給我的父母, 克萊爾(Claire)和路易斯·西蒙斯(LuizSimmons), 你們一如既往的信任、愛與支持讓本書得以問世。

     獻給簡·伊賽(JaneIsay), 一位緻力于改變世界的女英雄,我的好友, 你始終相信,相信,再相信。

    
初版時,《女孩們的地下戰争——揭秘人際交往中的隐性攻擊》(以下簡稱《女孩們的地下戰争》)點燃了社會讨論的導火索,掀起了一場關于女孩和霸淩行為的熱烈公共對話。

    那些摸黑掙紮的家長和女孩突然間擁有了平台、術語和社群。

    現在,一直以來在暗中遊蕩的東西終于暴露在衆人面前了。

     盡管在寫這本書時我隻是一名講故事的記者,但最終還是走進了故事之中,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女孩們的地下戰争》出版後,我踏上了似乎永無止境的圖書宣傳之旅,開始和學校、家庭以及青少年專家們一起對抗傳染病般的霸淩行為。

    我成了一名老師,并和同事一起創立了非營利性組織“女孩領導力學院”(GirlsLeadershipInstitute)——這個機構旨在幫助女孩、學校和家庭構築健康的人際關系。

    後來我又寫了兩本書,一本是由女孩講述的關于霸淩和友誼的故事的《怪女孩大聲說》(OddGirlSpeaksOut),另一本是《好女孩的詛咒:培養勇敢自信的真實女孩》(TheCurseoftheGoodGirl:RaisingAuthenticGirlswithCourageandConfidence)。

     這就是我必須要修訂這本書的原因:創作之初,我隻是一名觀察者;修訂時,我已經成了一名實踐者。

    新版收錄了我十年來積累的策略、見解和智慧,都是在給女孩授課、與她們相處、采訪學校監管者、為父母們提供指導以及同學校輔導員交流時積累下來的。

    在本書新增的四個章節裡,你可以讀到幫助女孩渡過人生大難關的實用辦法。

    我在此分享了自己在這條艱難道路上學到的東西,以及出色的同事們所進行的優秀實踐。

     這本書寫作之時,女孩的生活中還沒有短信,沒有Facebook,沒有手機相機,也沒有視頻聊天。

    而如今,女孩間的霸淩行為已經延伸到了數碼空間。

    手機和電腦成了新的塗鴉牆,用戶們隻需輕點鼠标,就能摧毀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和聲譽。

    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改變了遊戲規則,也徹底改變了女孩霸淩的形式和性質。

     科技還改變了女孩的日常關系,特别是女孩的自我認知。

    “要是不登Facebook,我就不存在。

    ”這年頭,聽到女孩說這種話可不稀罕。

    許多女孩睡覺時把手機放在胸口,等新消息直到半夜。

    現在,女孩們把手機當作身體的延伸,一旦手機離身就會不知所措。

    2010年,青少年通常每月發3000條短信。

     女孩們的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正無縫對接起來,這個“永遠做最好的朋友2.0版”的新時代令人喜憂參半。

    一方面,手機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可以讓女孩通過激動人心的新方式進行聯系;另一方面,Facebook卻令衆多女孩對自己的友誼感到焦慮、嫉妒乃至産生偏執心理。

    她們可以即時查看到自己被排除在外的聚會照片或沒被邀請參與的談話。

    手機還為友誼帶來了一系列棘手的新問題,比如:我給朋友發信息,她卻沒回複,這是在跟我生氣嗎?為什麼我們聊天時,她卻在發信息? 新版《女孩們的地下戰争》将帶領大家走進女孩網絡生活的新世界。

    在新增的兩章中,我會解釋網絡霸淩行為的來龍去脈。

    我還探究了頻繁發生的網絡鬧劇(cyberdrama),即由社交媒體引發的日常沖突和尴尬場面。

    此外,我還分享了一些關于如何引導女孩面對網絡時代新挑戰的具體建議。

     女孩隐性攻擊文化還衍生出了其他變化。

    女孩霸淩問題成了新的焦點,卻招緻了一種令人相當憂慮的關注。

    真人秀的制作人發現關于刻薄女孩的節目十分賣座,于是炮制了數十部以極具攻擊性的女性為主角的節目。

    這些節目用出書協議、産品線和其他名人特權回饋參演的明星,并吸引了一群狂熱的青少年追随者。

    将刻薄女孩商品化的競争甚至瞄向了低齡消費者:連兒童電視節目都開始凸顯各種粗暴無禮、尖酸刻薄的女孩角色。

    如此一來,現在女孩在電視上看到的關系攻擊(relationalaggression)的數量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十倍之多。

    一項研究對電視節目進行了分析,研究者發現其中表現最刻薄的女性人物常常因這樣做得到好處。

     毋庸置疑,這些變化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