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兒童
關燈
小
中
大
條。
你覺不覺得,生活把什麼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就容易喜歡什麼。
”爸爸心裡還想,我們看上去在主動選擇,其實多數情況是被動的,我們對各種事物的喜歡本質上是卑微的,像踩中了圈套。
“你喜歡那條大蟲子?”一瞬間,爸爸以為媽媽要出口諷刺自己了,但媽媽隻是說,“我也有一點。
” 媽媽不久前走進小孩房間,巨蠶當時正在逍遙地進食,它發覺媽媽了,瑟縮了一下,接着借由一次短距離的爬行,轉換了方向,這樣一來,白胖的蟲身幾乎背對着媽媽,它的頭偷偷地向桑葉貼近,以剛才三分之一的速度咬下葉子,緩慢咀嚼,極力藏起被她嫌棄的吃飯聲音。
媽媽由此覺得它好笑。
在爸媽的照料下,四條蠶逐漸停止進食,它們潔白的身軀變得有些透明,昂起頭胸部向空中探索,急欲傾吐絲腺中的分泌物。
這時,往蠶盒裡放進一小塊結繭網,幫助每條蠶找到可依靠的地方,它們便開始口吐白絲,起先是淩亂地搖頭因而吐出淩亂的絲,接着S型搖頭吐絲,搭出繭的輪廓,再接着8型搖頭吐絲,補充繭的厚度,蠶的每次搖頭都可以看成一次獨特的揮手,如此向這家人連續揮手道别兩天兩夜,逐漸隐沒在四顆細密織好的繭子中,消失不見了。
結繭期間,全家人頻頻來看。
再見了!再見了!蠶揮手道。
媽媽、爸爸、小孩也向它們道别。
它們作為小蟲的生命結束,作為蛹的生命正在啟程,死和生結合成一體。
巨蠶前來觀望數次,在蠶絲尚未遮斷視線前,它與勞動中的四條蠶隔繭對望,它的頭也微微搖擺,呼應它們的動作,有時是S型,有時是8型。
但小孩又說:“不行。
”他推一下巨蠶的頭,把它喚回現實。
巨蠶落了單,它的活力不如從前,喜歡待在自己的塑料箱裡,很少再吃,成一長條形躺着,下巴放在箱底,樣子似在納悶,似在回想,似在期望。
如果請它出來玩,它有幾次來到裝着四顆白繭的盒子邊上,為了不打擾破繭成蛾的進程,盒子如今密閉着,它将頭依靠在盒子外壁上,身體上下折出一個直角,如此也可以待上很久。
這天,大約是在四條蠶結繭的一周後,小孩發現巨蠶鬼鬼祟祟地躲在牆角,它察覺有人來,慌張地用頭部抹去了一些什麼,原來那是它剛才吐的細絲,是一張結繭起頭時的淩亂絲網,作用是固定後面結出的繭子。
巨蠶自己搗毀現場後,裝成沒事,爬走了。
但是小孩順着牆角檢查,拿開一雙輪滑鞋後,又發現一處淩亂絲網的殘存痕迹。
趴在地闆上,在床腳找到第三處。
它在房間沒人的時候搖頭吐絲,對這家人揮手道别,但是每次剛揮别就被打斷,或是它自己努力制止了自己。
“别這樣,跟我玩。
”他把巨蠶放到肩頭,它隻是順着胳膊往下爬,想離開。
夜裡,幽默的吃葉子的聲音聽不見了,近一個月來,他習慣了枕在那上面睡覺。
小孩翻了個身,向床邊的塑料箱叮囑:“别學它們。
” 塑料箱裡沒有聲響。
“做蟲有意思。
”他在黑暗中摳着床單說。
他感覺蟲子回應了他什麼,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不管是哪種,他想,自己心裡為什麼這樣難受。
他不得不把身體在毯子底下團起來,仿佛一條小孩蟲,仿佛這樣能夠壓縮這份難受,也仿佛這樣能夠更貼近朋友的思想。
小孩坐在科學女老師辦公室的沙發上,書包倒在腳邊,他目不轉睛地看着她。
老師像以往那樣,站在他對面,靠住大工作台,天氣變熱了,她穿了一條他喜歡的裙子,手邊是一隻蔚藍色的月相演示儀。
她在翻閱一本破爛本子。
今天結束了有關蠶的課程項目,小孩不願意在課上公開研究報告,甯可忍受侮辱,同學們說他的蠶必定是養死了。
不過放學後他自動來這兒,起先不明所以地坐着,又一次,老師神助般地知曉了意圖,才開口提要求,他就腼腆地把本子交在他願意與之分享的人手中。
翻過了前面線條顫抖的小蠶,畫蠶的筆觸漸漸自信了。
每翻一頁,它們就變得更大。
在看到四顆蠶繭之後,老師突然說:“喔!” 本子的每頁留出四個圖畫格子,一些手法稚嫩但是表達連貫意思的圖映入她眼中:夜裡,巨蠶越來越大,它頂開塑料箱蓋子,身體從塑料箱裡滿出來,繼續變大,房間裝不下它了,它由窗口爬到外面草坪上,向着鬧市區進發。
路上有許多月牙形缺口,因為巨蠶途經時咬了每樣東西:草皮、樹冠、房子、路牌、小汽車、行人的身體。
它爬遠了,最後攀到一個樓頂上,高樓的下半部分也被它咬掉幾彎,它上半身直立,昂首遠眺,前額的細毛根根分明。
這裡有幅全景圖,由到處遍布的缺口來看,反而不像是巨獸對城市的攻擊,而是它因存在過留下了個人記号。
老師再往下翻看。
回到了剛才的房間,一顆蛋放在地上,蛋裡有一條好像是用仇恨的心情塗抹出來的東西。
老師了然地說:“原來蠶變成蛹,前面發生的事,是它的夢!”這就是最後一頁了,老師合上本子還給小孩,“這個夢有點了不起。
” “它變成别的,但它還是喜歡做蟲,非常喜歡。
”小孩低下頭,随手翻開一頁,又溫習着往事、朋友的夢和朋友留下的特殊記号。
你覺不覺得,生活把什麼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就容易喜歡什麼。
”爸爸心裡還想,我們看上去在主動選擇,其實多數情況是被動的,我們對各種事物的喜歡本質上是卑微的,像踩中了圈套。
“你喜歡那條大蟲子?”一瞬間,爸爸以為媽媽要出口諷刺自己了,但媽媽隻是說,“我也有一點。
” 媽媽不久前走進小孩房間,巨蠶當時正在逍遙地進食,它發覺媽媽了,瑟縮了一下,接着借由一次短距離的爬行,轉換了方向,這樣一來,白胖的蟲身幾乎背對着媽媽,它的頭偷偷地向桑葉貼近,以剛才三分之一的速度咬下葉子,緩慢咀嚼,極力藏起被她嫌棄的吃飯聲音。
媽媽由此覺得它好笑。
在爸媽的照料下,四條蠶逐漸停止進食,它們潔白的身軀變得有些透明,昂起頭胸部向空中探索,急欲傾吐絲腺中的分泌物。
這時,往蠶盒裡放進一小塊結繭網,幫助每條蠶找到可依靠的地方,它們便開始口吐白絲,起先是淩亂地搖頭因而吐出淩亂的絲,接着S型搖頭吐絲,搭出繭的輪廓,再接着8型搖頭吐絲,補充繭的厚度,蠶的每次搖頭都可以看成一次獨特的揮手,如此向這家人連續揮手道别兩天兩夜,逐漸隐沒在四顆細密織好的繭子中,消失不見了。
結繭期間,全家人頻頻來看。
再見了!再見了!蠶揮手道。
媽媽、爸爸、小孩也向它們道别。
它們作為小蟲的生命結束,作為蛹的生命正在啟程,死和生結合成一體。
巨蠶前來觀望數次,在蠶絲尚未遮斷視線前,它與勞動中的四條蠶隔繭對望,它的頭也微微搖擺,呼應它們的動作,有時是S型,有時是8型。
但小孩又說:“不行。
”他推一下巨蠶的頭,把它喚回現實。
巨蠶落了單,它的活力不如從前,喜歡待在自己的塑料箱裡,很少再吃,成一長條形躺着,下巴放在箱底,樣子似在納悶,似在回想,似在期望。
如果請它出來玩,它有幾次來到裝着四顆白繭的盒子邊上,為了不打擾破繭成蛾的進程,盒子如今密閉着,它将頭依靠在盒子外壁上,身體上下折出一個直角,如此也可以待上很久。
這天,大約是在四條蠶結繭的一周後,小孩發現巨蠶鬼鬼祟祟地躲在牆角,它察覺有人來,慌張地用頭部抹去了一些什麼,原來那是它剛才吐的細絲,是一張結繭起頭時的淩亂絲網,作用是固定後面結出的繭子。
巨蠶自己搗毀現場後,裝成沒事,爬走了。
但是小孩順着牆角檢查,拿開一雙輪滑鞋後,又發現一處淩亂絲網的殘存痕迹。
趴在地闆上,在床腳找到第三處。
它在房間沒人的時候搖頭吐絲,對這家人揮手道别,但是每次剛揮别就被打斷,或是它自己努力制止了自己。
“别這樣,跟我玩。
”他把巨蠶放到肩頭,它隻是順着胳膊往下爬,想離開。
夜裡,幽默的吃葉子的聲音聽不見了,近一個月來,他習慣了枕在那上面睡覺。
小孩翻了個身,向床邊的塑料箱叮囑:“别學它們。
” 塑料箱裡沒有聲響。
“做蟲有意思。
”他在黑暗中摳着床單說。
他感覺蟲子回應了他什麼,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不管是哪種,他想,自己心裡為什麼這樣難受。
他不得不把身體在毯子底下團起來,仿佛一條小孩蟲,仿佛這樣能夠壓縮這份難受,也仿佛這樣能夠更貼近朋友的思想。
小孩坐在科學女老師辦公室的沙發上,書包倒在腳邊,他目不轉睛地看着她。
老師像以往那樣,站在他對面,靠住大工作台,天氣變熱了,她穿了一條他喜歡的裙子,手邊是一隻蔚藍色的月相演示儀。
她在翻閱一本破爛本子。
今天結束了有關蠶的課程項目,小孩不願意在課上公開研究報告,甯可忍受侮辱,同學們說他的蠶必定是養死了。
不過放學後他自動來這兒,起先不明所以地坐着,又一次,老師神助般地知曉了意圖,才開口提要求,他就腼腆地把本子交在他願意與之分享的人手中。
翻過了前面線條顫抖的小蠶,畫蠶的筆觸漸漸自信了。
每翻一頁,它們就變得更大。
在看到四顆蠶繭之後,老師突然說:“喔!” 本子的每頁留出四個圖畫格子,一些手法稚嫩但是表達連貫意思的圖映入她眼中:夜裡,巨蠶越來越大,它頂開塑料箱蓋子,身體從塑料箱裡滿出來,繼續變大,房間裝不下它了,它由窗口爬到外面草坪上,向着鬧市區進發。
路上有許多月牙形缺口,因為巨蠶途經時咬了每樣東西:草皮、樹冠、房子、路牌、小汽車、行人的身體。
它爬遠了,最後攀到一個樓頂上,高樓的下半部分也被它咬掉幾彎,它上半身直立,昂首遠眺,前額的細毛根根分明。
這裡有幅全景圖,由到處遍布的缺口來看,反而不像是巨獸對城市的攻擊,而是它因存在過留下了個人記号。
老師再往下翻看。
回到了剛才的房間,一顆蛋放在地上,蛋裡有一條好像是用仇恨的心情塗抹出來的東西。
老師了然地說:“原來蠶變成蛹,前面發生的事,是它的夢!”這就是最後一頁了,老師合上本子還給小孩,“這個夢有點了不起。
” “它變成别的,但它還是喜歡做蟲,非常喜歡。
”小孩低下頭,随手翻開一頁,又溫習着往事、朋友的夢和朋友留下的特殊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