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重新認識自...
關燈
小
中
大
來到實驗室,在他們的頭上接上電極感應,再請他們開始冥想,科學家來觀察冥想所産生的大腦活動。
雖然這也能告訴我們許多關于大腦的有趣信息,但如果實驗目标是要了解心智,就抓錯了重點。
這種做法,就像是想要通過觀察石頭來了解物質結構,一個人本來是用放大鏡來觀察,而你給他一台顯微鏡,并告訴他說:“試試這個,可以讓你看得更清楚。
”他接過顯微鏡之後,拿起自己信賴已久的放大鏡,開始仔細觀察這台顯微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
冥想就是一種工具,讓你直接觀察自己的心智,如果不是自己去冥想,而是觀察别人冥想時的腦電活動,其實并沒有真正發揮冥想的潛力。
當然,我絕不是在建議放棄現有的大腦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冥想并不能代替這些工具,而是可以當作輔助工具。
這有點像是工程師打算挖隧道打通一座大山,為什麼隻從一邊挖呢?如果能同時從兩邊開挖,不是更好?如果大腦和心智确實同為一體,這兩條隧道遲早都會連通。
如果大腦和心智并非一體,那麼我們更應該深入研究心智,而不是一心隻研究大腦。
有些大學和實驗室已經開始将冥想作為研究工具,而不隻是大腦研究的觀察對象。
但這個過程才剛起步,其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需要研究人員投入大量心力。
認真的冥想需要嚴格的紀律,如果你想嘗試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感覺,就會立刻注意到原來心智是如此不受控制、沒有耐心。
即使你專注于觀察某種相對明顯的感覺(例如呼吸時氣息進出鼻孔),常常也隻能專注幾秒,接着就會分心,心智開始遊蕩于各種念頭、回憶和夢想之中。
顯微鏡失焦的時候,隻要轉動調節手柄,就能調整焦距。
就算是調節手柄有問題,也能找技師來修理。
但如果心智失焦,就沒有這麼簡單的解決辦法了。
我們通常需要大量的訓練,才能冷靜下來,讓心智集中,接着才能開始系統客觀地觀察自己。
或許在未來,隻要服用一顆藥丸,我們就能立刻達到專注。
然而,如果冥想的目的是探索心智,而不隻是集中心智,選用這種快捷方式就可能适得其反。
雖然藥物可能讓我們極為警醒和專注,卻也會妨礙我們觀察到心智完整的層面。
畢竟就算在今天,看一部拍得好的驚悚片,也能讓人輕松集中心智。
但心智在這種時候就是專注在電影上,無法觀察自己的狀态。
然而,即使現在沒有技術工具可以依賴,也不代表我們就該放棄研究心智。
我們可以學學人類學家、動物學家和航天員。
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會在遙遠的島嶼待上好幾年,面對各式各樣的疾病和危險。
航天員也得花費好幾年來接受艱苦的訓練,好為危險的太空探索做好準備。
如果我們願意為了解異國文化、未知物種和遙遠的星球付出這麼多的心力,或許為了了解心智,也該付出同等的心力。
而且,在算法為我們做出所有決定之前,人類最好盡快了解自己的心智。
觀察自己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但随着時間的流逝,難度還可能越來越大。
曆史上,人類為自己創造了種種複雜的故事,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變得越來越難。
這些故事的本意,是讓許多人團結起來、集合力量、維持社會和諧。
這些故事,滿足了幾十億人的溫飽,使他們不至于互相殘殺。
人類觀察自己的時候,常常發現的就是這些現成的故事。
過去會認為開放式、不預設答案的探尋實在過于危險,有可能讓整個社會秩序崩塌。
但随着技術的進步,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過去的燧石刀已經發展成現在的核武器,社會秩序崩塌的可能性更高。
第二,過去洞穴裡的壁畫已經發展成現在的電視廣播,要迷惑大衆也變得更容易。
在不遠的未來,算法就可能為這一切發展畫下句點,人類将再也無法觀察到真正的自己,而是由算法為人類決定我們是誰、該知道關于自己的哪些事。
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内,我們還有選擇。
隻要努力,我們還是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但如果真要把握這個機會,最好從現在開始。
雖然這也能告訴我們許多關于大腦的有趣信息,但如果實驗目标是要了解心智,就抓錯了重點。
這種做法,就像是想要通過觀察石頭來了解物質結構,一個人本來是用放大鏡來觀察,而你給他一台顯微鏡,并告訴他說:“試試這個,可以讓你看得更清楚。
”他接過顯微鏡之後,拿起自己信賴已久的放大鏡,開始仔細觀察這台顯微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
冥想就是一種工具,讓你直接觀察自己的心智,如果不是自己去冥想,而是觀察别人冥想時的腦電活動,其實并沒有真正發揮冥想的潛力。
當然,我絕不是在建議放棄現有的大腦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冥想并不能代替這些工具,而是可以當作輔助工具。
這有點像是工程師打算挖隧道打通一座大山,為什麼隻從一邊挖呢?如果能同時從兩邊開挖,不是更好?如果大腦和心智确實同為一體,這兩條隧道遲早都會連通。
如果大腦和心智并非一體,那麼我們更應該深入研究心智,而不是一心隻研究大腦。
有些大學和實驗室已經開始将冥想作為研究工具,而不隻是大腦研究的觀察對象。
但這個過程才剛起步,其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需要研究人員投入大量心力。
認真的冥想需要嚴格的紀律,如果你想嘗試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感覺,就會立刻注意到原來心智是如此不受控制、沒有耐心。
即使你專注于觀察某種相對明顯的感覺(例如呼吸時氣息進出鼻孔),常常也隻能專注幾秒,接着就會分心,心智開始遊蕩于各種念頭、回憶和夢想之中。
顯微鏡失焦的時候,隻要轉動調節手柄,就能調整焦距。
就算是調節手柄有問題,也能找技師來修理。
但如果心智失焦,就沒有這麼簡單的解決辦法了。
我們通常需要大量的訓練,才能冷靜下來,讓心智集中,接着才能開始系統客觀地觀察自己。
或許在未來,隻要服用一顆藥丸,我們就能立刻達到專注。
然而,如果冥想的目的是探索心智,而不隻是集中心智,選用這種快捷方式就可能适得其反。
雖然藥物可能讓我們極為警醒和專注,卻也會妨礙我們觀察到心智完整的層面。
畢竟就算在今天,看一部拍得好的驚悚片,也能讓人輕松集中心智。
但心智在這種時候就是專注在電影上,無法觀察自己的狀态。
然而,即使現在沒有技術工具可以依賴,也不代表我們就該放棄研究心智。
我們可以學學人類學家、動物學家和航天員。
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會在遙遠的島嶼待上好幾年,面對各式各樣的疾病和危險。
航天員也得花費好幾年來接受艱苦的訓練,好為危險的太空探索做好準備。
如果我們願意為了解異國文化、未知物種和遙遠的星球付出這麼多的心力,或許為了了解心智,也該付出同等的心力。
而且,在算法為我們做出所有決定之前,人類最好盡快了解自己的心智。
觀察自己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但随着時間的流逝,難度還可能越來越大。
曆史上,人類為自己創造了種種複雜的故事,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變得越來越難。
這些故事的本意,是讓許多人團結起來、集合力量、維持社會和諧。
這些故事,滿足了幾十億人的溫飽,使他們不至于互相殘殺。
人類觀察自己的時候,常常發現的就是這些現成的故事。
過去會認為開放式、不預設答案的探尋實在過于危險,有可能讓整個社會秩序崩塌。
但随着技術的進步,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過去的燧石刀已經發展成現在的核武器,社會秩序崩塌的可能性更高。
第二,過去洞穴裡的壁畫已經發展成現在的電視廣播,要迷惑大衆也變得更容易。
在不遠的未來,算法就可能為這一切發展畫下句點,人類将再也無法觀察到真正的自己,而是由算法為人類決定我們是誰、該知道關于自己的哪些事。
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内,我們還有選擇。
隻要努力,我們還是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但如果真要把握這個機會,最好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