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意義: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我是誰?我這輩子要做什麼?人生有什麼意義?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就一直在問這些問題。
因為人類的已知和未知會不斷變化,所以每個世代都需要一個新的答案。
而到了今天,根據我們對科學、上帝、政治和宗教的所有已知和未知,我們能給出的最好的答案是什麼呢? 人類到底想聽到怎樣的答案?如果有人問人生有什麼意義,想聽到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某個故事。
智人是一種說故事的動物,用故事而非數字或圖像來思考;智人也相信整個宇宙運作就像一個故事,有英雄和壞人,有沖突和解決沖突,也有高潮和最後的快樂結局。
尋找人生有何意義的時候,我們想要有個故事來解釋現實,告訴我們自己在這場宇宙大戲裡扮演什麼角色。
知道自己的角色,就像是參與了某個比自己更偉大的計劃,于是過去的所有經驗與選擇也都有了意義。
例如有一個頗受歡迎的故事,數千年來一直安撫着幾十億人焦慮的心,這個故事講的是所有人都屬于一個永恒的循環,這個循環包容萬物,讓萬物緊緊相連。
在這個循環裡,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功能和要達成的目的。
所謂了解人生的意義,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何功能;所謂過了美好的一生,就是達到了擁有那項功能的目的。
印度史詩《薄伽梵歌》(Bhagavadgtā)中談道,在古印度的一場血腥内戰中,王子阿朱那(Arjuna)本身是個英勇的戰士,但看到許多親友都在敵方,于是心中産生懷疑,無法痛下殺手。
他開始思考善惡之别、該由誰來做出這個判斷、人的一生又有何目的。
奎師那(Krishna)神便向阿朱那解釋:宇宙的循環自有其“正道”(dharma),也就是每個人必須遵行的道路、必須完成的任務;隻要實現正道,不論過程如何艱難,都能得到心靈的平靜、不受疑慮的困擾;而如果你拒絕實現正道,想走上别人的道路(甚至是完全不遵行任何道路),就會擾亂宇宙的平衡,永遠無法尋得平靜或喜悅。
每個人的道路各有不同,但隻要遵行即可。
就算隻是個洗衣婦,隻要遵行婦道,就比不行王子之道的王子更為高貴。
阿朱那了解了人生的意義之後,遵行他身為戰士的道路,帶領軍隊獲得勝利,成為印度教深受尊敬及愛戴的一位英雄。
1994年,迪士尼推出的史詩電影《獅子王》(TheLionKing)為現代觀衆重新包裝了這個古老的故事,小獅子辛巴正是阿朱那的角色。
辛巴想知道生存的意義,它的父親,也就是獅王木法沙,告訴它這個世界有個偉大的“生命循環”。
木法沙解釋到,羚羊吃草,獅子吃羚羊,等獅子死後,遺體又會分解成為草的養分。
生命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一切環環相扣,互相依賴,哪怕隻是某根草不履行自己的職責,都有可能讓整個生命循環瓦解。
木法沙說,辛巴該負的職責就是在木法沙死後統治獅子王國,并維護所有動物的秩序。
然而,木法沙被邪惡的弟弟刀疤謀殺而過早離世,小辛巴以為自己是罪魁禍首,于是離開了獅子王國,逃避了它該負起的王室職責,在荒野之中遊蕩。
在那裡,辛巴遇到了另外兩隻離群的動物:狐獴丁滿和疣豬彭彭,與它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
根據它們的反社會哲學,所有問題都可以用一個答案“哈庫那瑪塔塔”來解決,也就是“不用擔心”。
然而,辛巴無法逃離它的正道。
随着它日益成熟,它越來越感到煩惱,不知道自己是誰,這輩子該做什麼。
到了電影的高潮部分,木法沙向辛巴顯靈,提醒辛巴生命的循環以及它的王室身份。
辛巴也得知,在它不在的時候,邪惡的刀疤已經奪取了王位,整個王國動蕩不安,甚至發生了饑荒。
辛巴終于明白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
它回到獅子王國,殺死叔叔,繼承王位,于是王國恢複了和諧與繁榮。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辛巴得意地将它剛出生的繼承者介紹給群獸,于是生命的循環得以延續。
生命循環是将宇宙大戲視為一種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的故事。
對于辛巴和阿朱那來說,獅子吃羚羊、戰士打仗,都是永遠不變的事,會持續千秋萬代。
這種故事的力量就來自這種永恒的重複,仿佛說世界的自然規律就是如此,如果阿朱那逃避戰鬥,或者辛巴拒絕成為獅子王,就是在對抗自然法則。
生命循環可以有各種版本,如果我相信其中任何一種,就代表我相信自己有一種固定、真實的身份,決定了我這一生有何職責。
我可能多年以來一直懷疑這個身份,甚至對它一無所知,但總有一天,在某個偉大的時刻,這個身份會顯露出來,我也會了解自己在這場宇宙大戲中的角色;就算可能面對諸多考驗和磨難,我也不會有任何懷疑,不會有一絲絕望。
但也有其他宗教和意識形态所相信的宇宙大戲是線性的,有明确的開始、一個不太長的中段以及某個一勞永逸的結局。
比如在穆斯林的故事裡,說是真主安拉創造了整個宇宙,制定出宇宙的法則,再通過《古蘭經》告知所有世人。
但不幸的是,有些無知且邪惡的人背叛了安拉,還企圖違背或隐瞞這些法則,于是擁有美德并忠于安拉的穆斯林就必須站出來,維護這些法則、傳播相關知識。
而到了最後的審判日,安拉會對每一個人的行為做出審判,獎勵正義之人進入天堂、享受永恒的喜樂,并将惡人扔進地獄的火坑。
這個大叙事隐含的意思是:我這輩子渺小但重要的角色就是要遵行安拉的命令,傳播他的法則,确保衆人遵從他的旨意;如果我相信這則穆斯林的故事,我就會每天做五次禮拜,捐錢蓋新的清真寺,并且與叛教徒和異教徒對抗;即使是最平凡的那些活動——洗手、喝酒、性行為,也充滿了這個宇宙的意義。
民族主義也認同線性的故事。
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故事,就始于猶太人在《聖經》時代的種種冒險與成就,回顧這長達兩千年的流亡和迫害,以納粹大屠殺和以色列建國為高潮,最後期待某一天以色列得以享有和平與繁榮,成為全世界道德和精神的燈塔。
如果我相信這則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故事,我就會認為自己這輩子的使命是增進猶太民族的利益,方法包括維護希伯來語的純潔,奪回失去的猶太領土,或是生養忠誠的新世代以色列兒童。
在這種情境下,就連最單調無聊的舉動,也可能充滿意義。
在以色列獨立日,學童經常一起唱一首很受歡迎的希伯來歌曲,頌揚為祖國做的任何事。
第一個孩子唱“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蓋了一棟房子”,第二個孩子唱“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種了一棵樹”,第三個孩子唱“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寫了一首詩”,就這樣一直唱下去,直到最後大合唱“所以我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有一棟房子、一棵樹、一首詩(以及任何你想補充的東西)”。
共産主義講了一個關于階級鬥争的故事。
《共産黨宣言》開宗明義地指出: 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争的曆史。
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隐蔽有時公開的鬥争,而每一次鬥争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争的各階級同歸于盡。
《共産黨宣言》繼續解釋道,在現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
這場鬥争将以無産階級的勝利告終,代表着曆史的終結,在地球上建立起共産主義的社會,全民公有,而且每個人都享受完全的自由、完全的快樂。
如果我是個共産主義者,就會認為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要加速推進這場全球的革命,方法可能是撰寫筆調激昂的小冊子、組織罷工和示威,或是刺殺那些貪婪的資本家及其走狗。
對于共産主義者來說,再小的動作都有意義,比如抵制在孟加拉國剝削紡織工人的品牌,或者在聖誕節晚餐的時候與醜陋的資本家激烈争辯。
綜觀各種打算定義人們的身份、為各種行為賦予意義的故事,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故事的規模大小實在沒什麼影響。
有些故事(比如辛巴的生命循環),看起來會持續到永恒,所以我是在整個宇宙的背景之下,才能知道自己的意義。
但也有些故事(比如大多數民族主義和部落的神話),所談到的規模簡直小得微不足道。
例如猶太複國主義,這套故事在意的隻有人類總人口的0.2%、地球總表面積的0.005%、曆史總時間的須臾片刻。
将這一套猶太複國主義的故事,放到不論是中國曆朝曆代、新幾内亞的諸多部落、仙女座星系,還是早在摩西、亞伯拉罕生活的時代和猿猴演化之前的漫長歲月,都沒有任何意義。
這種短視會産生嚴重的影響。
例如,巴以和平協議的主要障礙之一,在于以色列不願意切分耶路撒冷。
以色列認為這座城是“猶太人永恒的首都”,那麼很顯然,“永恒”怎麼能妥協呢?而與永恒相比,死幾個人又算得了什麼呢?當然,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所謂永恒,至少有138億年,也就是宇宙迄今的年紀。
至于地球這顆行星,大約形成于45億年前;人類則已經存在了至少200萬年。
相較之下,耶路撒冷建立于5000年前,猶太人則頂多有3000年的曆史。
這要算是“永恒”,也實在過于勉強。
至于未來,根據物理學所說,大概在距今75億年後,地球會因為太陽膨脹而遭到吞噬,而宇宙在那之後還有至少130億年的壽命。
難道真有人相信以色列或耶路撒冷必定會再存續1.3萬年?130億年就更不用提了。
說要展望未來,猶太複國主義所想象的頂多也就幾個世紀,但僅僅如此,就足以耗盡多數以色列人的想象力,認為這就是“永恒”。
如果是為了“永恒之城”,人民願意做出犧牲;但如果隻是為了一片短時間存在的房舍,大概就沒有這種說服力了。
在以色列,我十幾歲的時候也曾被民族主義的承諾所迷惑,希望能參與某個比自己更偉大的計劃。
我願意相信,如果我為國家奉獻生命,就會永遠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的心裡。
但我無法理解“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裡”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偉大,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還記得自己十三四歲時參加的一場陣亡将士紀念日(MemorialDay)儀式。
雖然美國的陣亡将士紀念日的主要特色就是各種特賣會,但以色列的陣亡将士紀念日活動是非常莊嚴、非常重要的。
學校在這一天舉行紀念儀式,緬懷在以色列多次戰争中犧牲的士兵。
孩子們都穿着白色衣服,朗誦詩歌,吟唱歌曲,擺放花圈,揮舞旗幟。
我也不例外,在學校舉辦的儀式上穿着白色衣服,揮着旗,誦着詩,然後自然而然地覺得,等我長大了也去從軍,為國家奉獻生命。
畢竟,如果我為以色列英勇地犧牲了生命,不就會有這麼多的孩子背誦詩歌、揮舞旗幟來紀念我嗎? 但後來我又想道:“等等,如果我死了,又怎麼會知道這些孩子真的在誦詩紀念我?”于是我開始想象自己死後的情況,想象自己葬在某個整齊的軍人墓園,躺在某塊白色墓碑之下,聽着地面傳來的詩歌。
但我又想道:“如果我死了,就不會有耳朵,不會有大腦,所以什麼都聽不到,也感受不到,當然就更聽不到任何詩歌。
這樣一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更糟的是,我13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宇宙已有幾十億年的曆史,而且大概還會再繼續存在幾十億年。
現實點兒說,我真的能期待以色列存在這麼久嗎?再過兩億年,還會有智人的小孩,穿着白色衣服,朗誦着詩歌嗎?這整件事聽起來難道不是大有問題嗎? 如果你碰巧是巴勒斯坦人,也不用高興得太早。
再過兩億年,大概也不會剩下任何巴勒斯坦人,甚至很有可能根本不會剩下任何哺乳動物。
其他國家運動也同樣有這種短視的問題。
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實在不在意侏羅紀發生過什麼事,而朝鮮民族主義則認為自己這個在亞洲東部的半島,是全宇宙事業絕對不能被忽視的部分。
當然,就算是辛巴,雖然全心相信生命循環永恒不變,但也從沒想過獅子、羚羊和草地也并非真正永恒。
辛巴沒想過進化出哺乳動物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模樣,也沒想過如果人類殺光所有獅子,用瀝青和混凝土覆蓋了整片草原,它心愛的非洲大草原命運又将如何。
這會不會讓辛巴的一生變得毫無意義? 所有的故事都不完整。
但如果隻是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行得通的身份認同,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我并不需要一個絕無盲點、毫無内部矛盾的完整故事,隻要能符合兩個條件就行。
第一,我在這個故事裡至少要扮演某種角色。
新幾内亞的部落原住民大概不會相信猶太複國主義或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裡根本沒有新幾内亞及其人民能上場的份兒。
這就像電影明星接劇本一樣,人類隻會喜歡那些自己能出演重要角色的劇本。
第二,一個好的故事所讨論的範疇不一定要無窮無盡,但至少要能夠延伸到超出我自己的視界。
在這個故事裡,必須要讓我得到某種身份認同,并讓我參與某種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事物,好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
但總還是有種風險:我開始懷疑,是什麼賦予了那個“更重要的事物”意義?如果我的人生意義在于協助無産階級或波蘭民族,那麼無産階級或波蘭民族的意義究竟又是從哪兒來的?有個故事,說有個男人聲稱整個世界是由一頭巨大的大象用背撐着,才如此穩定。
有人問他,那大象站在什麼地方?他回答大象站在一隻大烏龜的背上。
那烏龜又站在哪兒?另一隻更大的烏龜背上。
那麼,那隻更大的烏龜呢?那個男人生氣了,說:“别再問了,反正下面都是烏龜。
” 大多數成功的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這些故事從來不需要解釋意義最終的來源,因為它們很懂得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讓人别去想更多其他的事。
所以,要說世界是撐在某頭巨大大象背上的時候,就該用些障眼法吸引注意力,免得聽衆問了不好回答的問題。
比如可以開始細細地描述,如果這頭大象扇動它的大耳朵,就會引發飓風;如果這頭大象生氣地抖了抖身子,就會造成地震。
隻要障眼法足夠好,聽衆就不會在意大象站在什麼地方。
同樣,民族主義也有障眼法,用各種英勇的故事令我們着迷,用各種過去的災難令我們涕泣,再用國家遭受到的種種不公不義令我們憤怒不已。
到最後,我們如此相信這個國家的史詩故事,于是無論看到世界上發生什麼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對我們的國家有什麼影響,壓根兒就沒想到要話說從頭,讨論一下究竟為什麼我們的國家這麼
因為人類的已知和未知會不斷變化,所以每個世代都需要一個新的答案。
而到了今天,根據我們對科學、上帝、政治和宗教的所有已知和未知,我們能給出的最好的答案是什麼呢? 人類到底想聽到怎樣的答案?如果有人問人生有什麼意義,想聽到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某個故事。
智人是一種說故事的動物,用故事而非數字或圖像來思考;智人也相信整個宇宙運作就像一個故事,有英雄和壞人,有沖突和解決沖突,也有高潮和最後的快樂結局。
尋找人生有何意義的時候,我們想要有個故事來解釋現實,告訴我們自己在這場宇宙大戲裡扮演什麼角色。
知道自己的角色,就像是參與了某個比自己更偉大的計劃,于是過去的所有經驗與選擇也都有了意義。
例如有一個頗受歡迎的故事,數千年來一直安撫着幾十億人焦慮的心,這個故事講的是所有人都屬于一個永恒的循環,這個循環包容萬物,讓萬物緊緊相連。
在這個循環裡,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功能和要達成的目的。
所謂了解人生的意義,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何功能;所謂過了美好的一生,就是達到了擁有那項功能的目的。
印度史詩《薄伽梵歌》(Bhagavadgtā)中談道,在古印度的一場血腥内戰中,王子阿朱那(Arjuna)本身是個英勇的戰士,但看到許多親友都在敵方,于是心中産生懷疑,無法痛下殺手。
他開始思考善惡之别、該由誰來做出這個判斷、人的一生又有何目的。
奎師那(Krishna)神便向阿朱那解釋:宇宙的循環自有其“正道”(dharma),也就是每個人必須遵行的道路、必須完成的任務;隻要實現正道,不論過程如何艱難,都能得到心靈的平靜、不受疑慮的困擾;而如果你拒絕實現正道,想走上别人的道路(甚至是完全不遵行任何道路),就會擾亂宇宙的平衡,永遠無法尋得平靜或喜悅。
每個人的道路各有不同,但隻要遵行即可。
就算隻是個洗衣婦,隻要遵行婦道,就比不行王子之道的王子更為高貴。
阿朱那了解了人生的意義之後,遵行他身為戰士的道路,帶領軍隊獲得勝利,成為印度教深受尊敬及愛戴的一位英雄。
1994年,迪士尼推出的史詩電影《獅子王》(TheLionKing)為現代觀衆重新包裝了這個古老的故事,小獅子辛巴正是阿朱那的角色。
辛巴想知道生存的意義,它的父親,也就是獅王木法沙,告訴它這個世界有個偉大的“生命循環”。
木法沙解釋到,羚羊吃草,獅子吃羚羊,等獅子死後,遺體又會分解成為草的養分。
生命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一切環環相扣,互相依賴,哪怕隻是某根草不履行自己的職責,都有可能讓整個生命循環瓦解。
木法沙說,辛巴該負的職責就是在木法沙死後統治獅子王國,并維護所有動物的秩序。
然而,木法沙被邪惡的弟弟刀疤謀殺而過早離世,小辛巴以為自己是罪魁禍首,于是離開了獅子王國,逃避了它該負起的王室職責,在荒野之中遊蕩。
在那裡,辛巴遇到了另外兩隻離群的動物:狐獴丁滿和疣豬彭彭,與它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
根據它們的反社會哲學,所有問題都可以用一個答案“哈庫那瑪塔塔”來解決,也就是“不用擔心”。
然而,辛巴無法逃離它的正道。
随着它日益成熟,它越來越感到煩惱,不知道自己是誰,這輩子該做什麼。
到了電影的高潮部分,木法沙向辛巴顯靈,提醒辛巴生命的循環以及它的王室身份。
辛巴也得知,在它不在的時候,邪惡的刀疤已經奪取了王位,整個王國動蕩不安,甚至發生了饑荒。
辛巴終于明白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
它回到獅子王國,殺死叔叔,繼承王位,于是王國恢複了和諧與繁榮。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辛巴得意地将它剛出生的繼承者介紹給群獸,于是生命的循環得以延續。
生命循環是将宇宙大戲視為一種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的故事。
對于辛巴和阿朱那來說,獅子吃羚羊、戰士打仗,都是永遠不變的事,會持續千秋萬代。
這種故事的力量就來自這種永恒的重複,仿佛說世界的自然規律就是如此,如果阿朱那逃避戰鬥,或者辛巴拒絕成為獅子王,就是在對抗自然法則。
生命循環可以有各種版本,如果我相信其中任何一種,就代表我相信自己有一種固定、真實的身份,決定了我這一生有何職責。
我可能多年以來一直懷疑這個身份,甚至對它一無所知,但總有一天,在某個偉大的時刻,這個身份會顯露出來,我也會了解自己在這場宇宙大戲中的角色;就算可能面對諸多考驗和磨難,我也不會有任何懷疑,不會有一絲絕望。
但也有其他宗教和意識形态所相信的宇宙大戲是線性的,有明确的開始、一個不太長的中段以及某個一勞永逸的結局。
比如在穆斯林的故事裡,說是真主安拉創造了整個宇宙,制定出宇宙的法則,再通過《古蘭經》告知所有世人。
但不幸的是,有些無知且邪惡的人背叛了安拉,還企圖違背或隐瞞這些法則,于是擁有美德并忠于安拉的穆斯林就必須站出來,維護這些法則、傳播相關知識。
而到了最後的審判日,安拉會對每一個人的行為做出審判,獎勵正義之人進入天堂、享受永恒的喜樂,并将惡人扔進地獄的火坑。
這個大叙事隐含的意思是:我這輩子渺小但重要的角色就是要遵行安拉的命令,傳播他的法則,确保衆人遵從他的旨意;如果我相信這則穆斯林的故事,我就會每天做五次禮拜,捐錢蓋新的清真寺,并且與叛教徒和異教徒對抗;即使是最平凡的那些活動——洗手、喝酒、性行為,也充滿了這個宇宙的意義。
民族主義也認同線性的故事。
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故事,就始于猶太人在《聖經》時代的種種冒險與成就,回顧這長達兩千年的流亡和迫害,以納粹大屠殺和以色列建國為高潮,最後期待某一天以色列得以享有和平與繁榮,成為全世界道德和精神的燈塔。
如果我相信這則猶太複國主義者的故事,我就會認為自己這輩子的使命是增進猶太民族的利益,方法包括維護希伯來語的純潔,奪回失去的猶太領土,或是生養忠誠的新世代以色列兒童。
在這種情境下,就連最單調無聊的舉動,也可能充滿意義。
在以色列獨立日,學童經常一起唱一首很受歡迎的希伯來歌曲,頌揚為祖國做的任何事。
第一個孩子唱“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蓋了一棟房子”,第二個孩子唱“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種了一棵樹”,第三個孩子唱“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寫了一首詩”,就這樣一直唱下去,直到最後大合唱“所以我們在以色列的土地上有一棟房子、一棵樹、一首詩(以及任何你想補充的東西)”。
共産主義講了一個關于階級鬥争的故事。
《共産黨宣言》開宗明義地指出: 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争的曆史。
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隐蔽有時公開的鬥争,而每一次鬥争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争的各階級同歸于盡。
《共産黨宣言》繼續解釋道,在現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
這場鬥争将以無産階級的勝利告終,代表着曆史的終結,在地球上建立起共産主義的社會,全民公有,而且每個人都享受完全的自由、完全的快樂。
如果我是個共産主義者,就會認為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要加速推進這場全球的革命,方法可能是撰寫筆調激昂的小冊子、組織罷工和示威,或是刺殺那些貪婪的資本家及其走狗。
對于共産主義者來說,再小的動作都有意義,比如抵制在孟加拉國剝削紡織工人的品牌,或者在聖誕節晚餐的時候與醜陋的資本家激烈争辯。
綜觀各種打算定義人們的身份、為各種行為賦予意義的故事,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故事的規模大小實在沒什麼影響。
有些故事(比如辛巴的生命循環),看起來會持續到永恒,所以我是在整個宇宙的背景之下,才能知道自己的意義。
但也有些故事(比如大多數民族主義和部落的神話),所談到的規模簡直小得微不足道。
例如猶太複國主義,這套故事在意的隻有人類總人口的0.2%、地球總表面積的0.005%、曆史總時間的須臾片刻。
将這一套猶太複國主義的故事,放到不論是中國曆朝曆代、新幾内亞的諸多部落、仙女座星系,還是早在摩西、亞伯拉罕生活的時代和猿猴演化之前的漫長歲月,都沒有任何意義。
這種短視會産生嚴重的影響。
例如,巴以和平協議的主要障礙之一,在于以色列不願意切分耶路撒冷。
以色列認為這座城是“猶太人永恒的首都”,那麼很顯然,“永恒”怎麼能妥協呢?而與永恒相比,死幾個人又算得了什麼呢?當然,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所謂永恒,至少有138億年,也就是宇宙迄今的年紀。
至于地球這顆行星,大約形成于45億年前;人類則已經存在了至少200萬年。
相較之下,耶路撒冷建立于5000年前,猶太人則頂多有3000年的曆史。
這要算是“永恒”,也實在過于勉強。
至于未來,根據物理學所說,大概在距今75億年後,地球會因為太陽膨脹而遭到吞噬,而宇宙在那之後還有至少130億年的壽命。
難道真有人相信以色列或耶路撒冷必定會再存續1.3萬年?130億年就更不用提了。
說要展望未來,猶太複國主義所想象的頂多也就幾個世紀,但僅僅如此,就足以耗盡多數以色列人的想象力,認為這就是“永恒”。
如果是為了“永恒之城”,人民願意做出犧牲;但如果隻是為了一片短時間存在的房舍,大概就沒有這種說服力了。
在以色列,我十幾歲的時候也曾被民族主義的承諾所迷惑,希望能參與某個比自己更偉大的計劃。
我願意相信,如果我為國家奉獻生命,就會永遠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的心裡。
但我無法理解“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裡”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偉大,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還記得自己十三四歲時參加的一場陣亡将士紀念日(MemorialDay)儀式。
雖然美國的陣亡将士紀念日的主要特色就是各種特賣會,但以色列的陣亡将士紀念日活動是非常莊嚴、非常重要的。
學校在這一天舉行紀念儀式,緬懷在以色列多次戰争中犧牲的士兵。
孩子們都穿着白色衣服,朗誦詩歌,吟唱歌曲,擺放花圈,揮舞旗幟。
我也不例外,在學校舉辦的儀式上穿着白色衣服,揮着旗,誦着詩,然後自然而然地覺得,等我長大了也去從軍,為國家奉獻生命。
畢竟,如果我為以色列英勇地犧牲了生命,不就會有這麼多的孩子背誦詩歌、揮舞旗幟來紀念我嗎? 但後來我又想道:“等等,如果我死了,又怎麼會知道這些孩子真的在誦詩紀念我?”于是我開始想象自己死後的情況,想象自己葬在某個整齊的軍人墓園,躺在某塊白色墓碑之下,聽着地面傳來的詩歌。
但我又想道:“如果我死了,就不會有耳朵,不會有大腦,所以什麼都聽不到,也感受不到,當然就更聽不到任何詩歌。
這樣一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更糟的是,我13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宇宙已有幾十億年的曆史,而且大概還會再繼續存在幾十億年。
現實點兒說,我真的能期待以色列存在這麼久嗎?再過兩億年,還會有智人的小孩,穿着白色衣服,朗誦着詩歌嗎?這整件事聽起來難道不是大有問題嗎? 如果你碰巧是巴勒斯坦人,也不用高興得太早。
再過兩億年,大概也不會剩下任何巴勒斯坦人,甚至很有可能根本不會剩下任何哺乳動物。
其他國家運動也同樣有這種短視的問題。
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實在不在意侏羅紀發生過什麼事,而朝鮮民族主義則認為自己這個在亞洲東部的半島,是全宇宙事業絕對不能被忽視的部分。
當然,就算是辛巴,雖然全心相信生命循環永恒不變,但也從沒想過獅子、羚羊和草地也并非真正永恒。
辛巴沒想過進化出哺乳動物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模樣,也沒想過如果人類殺光所有獅子,用瀝青和混凝土覆蓋了整片草原,它心愛的非洲大草原命運又将如何。
這會不會讓辛巴的一生變得毫無意義? 所有的故事都不完整。
但如果隻是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行得通的身份認同,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我并不需要一個絕無盲點、毫無内部矛盾的完整故事,隻要能符合兩個條件就行。
第一,我在這個故事裡至少要扮演某種角色。
新幾内亞的部落原住民大概不會相信猶太複國主義或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裡根本沒有新幾内亞及其人民能上場的份兒。
這就像電影明星接劇本一樣,人類隻會喜歡那些自己能出演重要角色的劇本。
第二,一個好的故事所讨論的範疇不一定要無窮無盡,但至少要能夠延伸到超出我自己的視界。
在這個故事裡,必須要讓我得到某種身份認同,并讓我參與某種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事物,好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
但總還是有種風險:我開始懷疑,是什麼賦予了那個“更重要的事物”意義?如果我的人生意義在于協助無産階級或波蘭民族,那麼無産階級或波蘭民族的意義究竟又是從哪兒來的?有個故事,說有個男人聲稱整個世界是由一頭巨大的大象用背撐着,才如此穩定。
有人問他,那大象站在什麼地方?他回答大象站在一隻大烏龜的背上。
那烏龜又站在哪兒?另一隻更大的烏龜背上。
那麼,那隻更大的烏龜呢?那個男人生氣了,說:“别再問了,反正下面都是烏龜。
” 大多數成功的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這些故事從來不需要解釋意義最終的來源,因為它們很懂得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讓人别去想更多其他的事。
所以,要說世界是撐在某頭巨大大象背上的時候,就該用些障眼法吸引注意力,免得聽衆問了不好回答的問題。
比如可以開始細細地描述,如果這頭大象扇動它的大耳朵,就會引發飓風;如果這頭大象生氣地抖了抖身子,就會造成地震。
隻要障眼法足夠好,聽衆就不會在意大象站在什麼地方。
同樣,民族主義也有障眼法,用各種英勇的故事令我們着迷,用各種過去的災難令我們涕泣,再用國家遭受到的種種不公不義令我們憤怒不已。
到最後,我們如此相信這個國家的史詩故事,于是無論看到世界上發生什麼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對我們的國家有什麼影響,壓根兒就沒想到要話說從頭,讨論一下究竟為什麼我們的國家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