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無知:你知...
關燈
小
中
大
前面幾章讨論的是當今時代某些最重要的問題和發展,從被誇大的恐怖主義威脅,到被輕視的科技颠覆。
如果你覺得這一切的信息量實在太大,讓人難以思辨,你的感覺一點兒也沒錯。
沒人能夠全面思考這一切。
在過去幾個世紀裡,自由主義對“理性人”賦予無比的信任,認為個人是獨立的理性能動者,而現代社會也是以這種隻存在于神話想象中的生物為基礎。
民主的基礎,就是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相信自由主義的教師也會要學生自己去思考。
然而,對“理性人”如此信任是錯誤的。
後殖民主義和女權主義思想家指出,“理性人”可能隻是沙文主義的西方幻想,頌揚的是上流階級白人的自主權和權力。
如前所述,行為主義經濟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大多數人類決策基于情緒反應和思維捷徑,而非理性分析;然而,人類的情緒和思維捷徑雖然可能适合應對石器時代的生活,但到了芯片時代(SiliconAge),這些方法卻遠遠不夠。
而且不隻“理性”,就連“人”也是一種神話想象。
人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而是以群體為單位來思考。
英語諺語有雲:要養活一個孩子,得靠全部落的共同努力。
要發明工具、解決沖突或治愈疾病,也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人具備興建大教堂、制造原子彈或飛機所需的一切知識。
智人之所以能夠勝過所有其他動物并成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個人的理性,而是能夠群體思考的這種獨特能力。
每個人對世界的了解其實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曆史的發展,甚至越來越少。
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者知道如何自己做衣服、生火、打兔子,也知道如何逃離獅子的追捕。
我們以為自己懂的知識比前人更多,但其實就個人而言,我們的所知并不如過去。
現代人幾乎所有的需求都有賴于他人的專業知識。
有一項實驗能讓人知道自己有多無知:這項實驗先請被測試者評估自己對拉鍊知道多少。
大多數人都是自信滿滿,畢竟誰每天不用拉鍊?接下來,實驗組織者請被測試者盡可能詳細描述拉鍊的原理。
這時,大多數人都毫無頭緒。
這就是史蒂文·斯洛曼(StevenSloman)和菲利普·費恩巴赫(PhilipFernbach)研究得出的所謂“知識的錯覺”(knowledgeillusion)。
每個人其實懂的知識很少,我們卻以為自己懂的很多,原因就在于我們把存在于他人大腦中的知識也看成自己的了。
這不一定是壞事。
人類對群體思維的依賴,使我們成為世界的主人,知識的錯覺讓我們能夠繼續愉快地生活,而不會陷入無謂的努力,并避免試圖自行理解身邊的一切。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智人相信别人的知識,實在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然而人類有很多特性都是如此,在過去很有道理,到現在就成了問題。
知識的錯覺也有其不足之處。
世界正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人們就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一切有多麼無知。
因此,有些人高談闊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轉基因作物,但其實對于氣象學或生物學幾乎一無所知;有些人強烈主張該如何解決伊拉克或烏克蘭的問題,其實連這些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都找不到。
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就是一直待在如同回聲室的同溫層裡,往來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接收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新聞信息,各種信念隻是不斷增強,鮮少遭到挑戰。
隻是為大衆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大概無法讓情況有所改善。
科學家希望隻要有更好的科學教育,就能消除錯誤的觀點;學者也希望如果能把準确的事實和專家報告呈現在大衆眼前,就能改變大衆對于奧巴馬醫改法案(Obamacare)或全球變暖的看法。
然而,這些希望其實都誤解了人類實際的思維方式。
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通過群體思維,而非個人理性。
我們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因為對群體的忠誠。
隻是抛出一項又一項的事實,指出個人的無知,可能會适得其反。
大多數人并不喜歡接受太多事實,當然也不喜歡感覺自己很愚蠢。
可千萬别以為隻要拿出統計數據,就能說服“茶黨”(在學術界形成普遍共識的是,茶黨(Teaparty)不是一個政黨而是草根運動,茶黨運動是右派民粹主義運動。
發端于1773年的美國東北部的波士頓,是革命的代名詞。
2009年4月15日是美國納稅日,新生的茶葉黨發動了全國性的遊行示威活動。
2010年1月底,全美茶葉黨分支有1134個,茶葉黨興起顯示反奧巴馬情緒。
)支持者接受全球變暖的真相。
群體思維的力量無所不在,所以就算某些觀點看起來如此主觀武斷,也很難改變。
舉例來說,美國右翼保守人士對于污染和瀕危物種的關注遠少于左翼進步人士。
正因為如此,路易斯安那州的環境法規就遠比馬薩諸塞州寬松。
我們對此早就司
如果你覺得這一切的信息量實在太大,讓人難以思辨,你的感覺一點兒也沒錯。
沒人能夠全面思考這一切。
在過去幾個世紀裡,自由主義對“理性人”賦予無比的信任,認為個人是獨立的理性能動者,而現代社會也是以這種隻存在于神話想象中的生物為基礎。
民主的基礎,就是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相信自由主義的教師也會要學生自己去思考。
然而,對“理性人”如此信任是錯誤的。
後殖民主義和女權主義思想家指出,“理性人”可能隻是沙文主義的西方幻想,頌揚的是上流階級白人的自主權和權力。
如前所述,行為主義經濟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大多數人類決策基于情緒反應和思維捷徑,而非理性分析;然而,人類的情緒和思維捷徑雖然可能适合應對石器時代的生活,但到了芯片時代(SiliconAge),這些方法卻遠遠不夠。
而且不隻“理性”,就連“人”也是一種神話想象。
人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而是以群體為單位來思考。
英語諺語有雲:要養活一個孩子,得靠全部落的共同努力。
要發明工具、解決沖突或治愈疾病,也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人具備興建大教堂、制造原子彈或飛機所需的一切知識。
智人之所以能夠勝過所有其他動物并成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個人的理性,而是能夠群體思考的這種獨特能力。
每個人對世界的了解其實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曆史的發展,甚至越來越少。
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者知道如何自己做衣服、生火、打兔子,也知道如何逃離獅子的追捕。
我們以為自己懂的知識比前人更多,但其實就個人而言,我們的所知并不如過去。
現代人幾乎所有的需求都有賴于他人的專業知識。
有一項實驗能讓人知道自己有多無知:這項實驗先請被測試者評估自己對拉鍊知道多少。
大多數人都是自信滿滿,畢竟誰每天不用拉鍊?接下來,實驗組織者請被測試者盡可能詳細描述拉鍊的原理。
這時,大多數人都毫無頭緒。
這就是史蒂文·斯洛曼(StevenSloman)和菲利普·費恩巴赫(PhilipFernbach)研究得出的所謂“知識的錯覺”(knowledgeillusion)。
每個人其實懂的知識很少,我們卻以為自己懂的很多,原因就在于我們把存在于他人大腦中的知識也看成自己的了。
這不一定是壞事。
人類對群體思維的依賴,使我們成為世界的主人,知識的錯覺讓我們能夠繼續愉快地生活,而不會陷入無謂的努力,并避免試圖自行理解身邊的一切。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智人相信别人的知識,實在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然而人類有很多特性都是如此,在過去很有道理,到現在就成了問題。
知識的錯覺也有其不足之處。
世界正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人們就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一切有多麼無知。
因此,有些人高談闊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轉基因作物,但其實對于氣象學或生物學幾乎一無所知;有些人強烈主張該如何解決伊拉克或烏克蘭的問題,其實連這些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都找不到。
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就是一直待在如同回聲室的同溫層裡,往來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接收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新聞信息,各種信念隻是不斷增強,鮮少遭到挑戰。
隻是為大衆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大概無法讓情況有所改善。
科學家希望隻要有更好的科學教育,就能消除錯誤的觀點;學者也希望如果能把準确的事實和專家報告呈現在大衆眼前,就能改變大衆對于奧巴馬醫改法案(Obamacare)或全球變暖的看法。
然而,這些希望其實都誤解了人類實際的思維方式。
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通過群體思維,而非個人理性。
我們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因為對群體的忠誠。
隻是抛出一項又一項的事實,指出個人的無知,可能會适得其反。
大多數人并不喜歡接受太多事實,當然也不喜歡感覺自己很愚蠢。
可千萬别以為隻要拿出統計數據,就能說服“茶黨”(在學術界形成普遍共識的是,茶黨(Teaparty)不是一個政黨而是草根運動,茶黨運動是右派民粹主義運動。
發端于1773年的美國東北部的波士頓,是革命的代名詞。
2009年4月15日是美國納稅日,新生的茶葉黨發動了全國性的遊行示威活動。
2010年1月底,全美茶葉黨分支有1134個,茶葉黨興起顯示反奧巴馬情緒。
)支持者接受全球變暖的真相。
群體思維的力量無所不在,所以就算某些觀點看起來如此主觀武斷,也很難改變。
舉例來說,美國右翼保守人士對于污染和瀕危物種的關注遠少于左翼進步人士。
正因為如此,路易斯安那州的環境法規就遠比馬薩諸塞州寬松。
我們對此早就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