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謙遜:地球...

關燈
就(以及所犯下的許多罪孽)還是該歸于基督徒和穆斯林,而非猶太人。

    例如,十字軍東征造成大規模殺戮,并不能怪到猶太教頭上(基督教得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同理,基督教提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猶太人也不該沾光(平等的概念與猶太教正統教義是根本抵觸的,因為在今天,猶太教仍然認為猶太人從本質上就優于所有其他人種)。

     猶太教在人類故事中的角色,有點兒像弗洛伊德的母親在現代西方史中的角色。

    無論是好是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已經深深影響了現代西方的科學、文化、藝術和民間智慧。

    沒有弗洛伊德的母親,就不會有弗洛伊德,而且他的個性、抱負與想法也很有可能深受他與母親的關系影響(他也一定會肯定這種說法)。

    但在撰寫現代西方史的時候,沒人會認為值得花上整整一章來寫弗洛伊德的母親。

    同樣,如果沒有猶太教,就不會有基督教,但在撰寫世界曆史的時候,猶太教并不值得花費太大的篇幅。

    問題的關鍵是基督教拿着猶太教母親給它的一切之後,究竟做了哪些事。

     當然,猶太人是一個獨特的民族,本身也有令人歎服的曆史(雖然大多數民族也都是如此)。

    同樣,猶太傳統自然也擁有各種高明的見解、崇高的價值(雖然也有許多有問題的概念,以及種族歧視、厭女和厭惡同性戀的态度)。

    更确切的是,相對于它的人口數量,猶太人在過去2000年間對曆史發揮了遠超出其人數的影響力。

    如果看的是全人類物種的曆史全局,自從智人在10萬多年前出現以來,猶太人對曆史的貢獻顯然極為有限。

    早在猶太教出現的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定居在這個地球,發展出農業,建造起第一批城市,還發明了文字和貨币。

     就算隻看過去這2000年,如果從中國人或美洲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曆史,要不是有基督徒或穆斯林的連接,幾乎看不到猶太教有何貢獻。

    希伯來文的《舊約》之所以能成為全球人類文化的基石,是因為得到基督教親切的擁抱,并把它納入《聖經》之中。

    相較之下,在猶太文化裡遠比《舊約》更重要的《塔木德》并未得到基督教的采納,因此隻有猶太人較為熟悉這個文本,阿拉伯人、波蘭人或荷蘭人都少有聽聞,日本人和瑪雅人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點十分令人遺憾,因為《塔木德》遠比《舊約》更為體貼慈愛。

    ) 你能想出《舊約》啟發了哪些偉大的藝術作品嗎?太容易了,例如米開朗琪羅(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複興後三傑。

    他的父親是洛多維科·迪·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迪·西蒙尼(LodovicodiLeonardoBuonarrotidiSimoni)他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内裡·德爾·米尼亞托·迪·錫耶納(FrancescadiNeridelMiniatodiSiena)。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

    他于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羅曼·羅蘭寫過《米開朗琪羅傳》,歸入《名人傳》中。

    米開朗基羅是《大衛》,《創世紀》的作者。

    )的《大衛》、威爾第(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朱塞佩·威爾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個小酒館經營者家庭。

    13歲開始學音樂,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留在米蘭向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家(拉維尼亞)學習音樂。

    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當時意大利正處于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争,因之獲得“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共寫了26部歌劇,7首合唱作品。

    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納布科》、《弄臣》、《茶花女》、《遊吟詩人》、《奧賽羅》、《阿伊達》、《西西裡晚禱》、《法爾斯塔夫》、《假面舞會》、《唐·卡洛斯》。

    )的歌劇《納布科》(Nabucco),還有塞西爾·B.戴米爾(CecilB.DeMille)導演的電影《十誡》(TheTenCommandments)。

    那《新約》又啟發了哪些知名作品?簡單,比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巴赫的《馬太受難曲》(StMatthewPassion),或是超現實喜劇團體蒙蒂·派森(MontyPython)的電影《萬世魔星》(LifeofBrian)。

    真正的問題來了:你知道《塔木德》又啟發了什麼偉大作品? 雖然世界各地許多地區都有研究《塔木德》的猶太社群,但《塔木德》從未真正影響過中國曆朝曆代的興衰、歐洲航海的開拓、民主制度的建立或工業革命的展開。

    硬币、大學、國會、銀行、指南針、印刷術和蒸汽機,都是非猶太人的發明。

     《聖經》以前的倫理道德 以色列人常常提到“三大宗教”這種說法,認為“三大宗教”為基督教(23億信徒)、伊斯蘭教(18億信徒)和猶太教(1500萬信徒)。

    然而,先别說神道教(5000萬信徒)或錫克教(2500萬信徒),即使是有10億信徒的印度教、5億信徒的佛教,也排不進“三大宗教”之列。

    從這種扭曲的“三大宗教”概念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常常認為所有主要的宗教和倫理傳統都源自猶太教,猶太教就是第一個傳播共通倫理的宗教。

    但這好像就是說在亞伯拉罕和摩西之前,所有人類都活在托馬斯·霍布斯(托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國政治家、哲學家。

    生于英國威爾特省一牧師家庭。

    早年就學于牛津大學,後做過貴族家庭教師,遊曆歐洲大陸。

    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着的廣延物體的總和。

    他提出“自然狀态”和國家起源說,指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制。

    他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僧侶比作群鬼,但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

    )所謂的自然狀态(stateofnature)中,要到十誡之後,才衍生出當代所有的道德觀念。

    這是一種毫無根據而且自大傲慢的想法,直接無視了世界上許多最重要的道德傳統。

     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者部落,早在亞伯拉罕之前幾萬年,就已經有了道德規範。

    歐洲第一批殖民者在18世紀後期抵達澳大利亞的時候,當地原住民部落雖然對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一無所知,但早已發展出完善的倫理世界觀。

    這些基督教殖民者動用暴力,對原住民強取豪奪。

    要說他們比原住民更有道德水準,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今天的科學家指出,倫理道德事實上深深根植于演化之中,比人類出現還要早幾百萬年。

    有社交行為的哺乳動物(如狼、海豚和猴子)都有其倫理規範,它們會通過進化而不斷修正,以促進團隊合作。

    例如,幼狼玩耍的時候會有“公平遊戲”的規則。

    如果某隻幼狼咬得太過用力,或是在玩伴已經露肚皮以示投降之後還繼續攻擊,其他幼狼就不會再和它玩耍了。

     在黑猩猩社群裡,高階成員也必須尊重低階成員的财産權。

    如果某隻年輕的母黑猩猩找到一根香蕉,即使是雄性首領,通常也不會搶走。

    如果違反這條規則,它就很可能失去首領地位。

    猿類不但會避免占低階成員的便宜,甚至有時還會積極提供協助。

    例如,在密爾沃基動物園(Milwaukee密爾沃基是威斯康星州最大城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