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明:世界的..
關燈
小
中
大
。
再過不久,德國人、法國人和英國人還可能融合成歐洲人。
即使融合之後,也不見得能長長久久。
最近倫敦、愛丁堡和布魯塞爾都很清楚,英國脫歐之後,大不列颠聯合王國和歐盟可能都會開始解體。
但從長遠來看,曆史的方向十分明确。
一萬年之前,人類分裂成無數個孤立的部落,每過千年,部落就融合成越來越大的群體,但創造出的獨特文明越來越少。
到了最近幾個世紀,剩下的幾個文明已經開始融合成單一的全球文明。
雖然在政治、民族和文化上仍然可能有區别,但整體上的統一進程并不會被動搖。
事實上,有些區别必須先有總體共同架構才能存在。
例如,在經濟上,必須人人都在一個共同的市場裡,否則就不可能有專業分工。
一個國家如果無法從其他種植小麥和大米的國家購買糧食,就不可能傾全國之力專門生産汽車或石油。
人類統一的過程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群體之間建立連接,以及讓不同的群體采用相同的實踐方式。
就算群體之間已經建立連接,各自的行為表現仍然可能大不相同。
即使是誓不兩立的群體,也可能建立連接。
舉例來說,戰争創造的人類連接就無比強大。
曆史學家常說全球化在1913年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接着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冷戰時期長期下滑,到1989年之後才重新回升。
就經濟的全球化來說可能确實如此,其實,軍事也存在全球化,雖然情況大不相同,卻同等重要。
在傳播思想、科技和人員流動方面,戰争的效率比商業高多了。
在1918年,美國與歐洲的關系要比戰前的1913年更為緊密。
然後,兩者的關系再次漸行漸遠,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又迎來一場命運的融合。
戰争也讓人類對彼此更感興趣。
在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那麼緊密:莫斯科的人行道上隻要發出一聲咳嗽,就會讓華盛頓的樓梯間裡的人忽然緊張起來。
比起貿易夥伴,人們更關注的其實是敵人。
美國每拍一部電影來介紹中國台灣,大概就會拍50部電影來介紹越南。
中世紀的奧運會 21世紀初的世界早就不隻是在不同群體之間建立聯結。
全球民衆不僅能夠互相接觸,各種信念和實踐也越來越一緻。
1000年以前,地球如同政治沃土,培育着幾十種不同的政治模式。
在歐洲,可以看到封建領主對抗着獨立城邦以及規模不大的神權政體。
在伊斯蘭世界有哈裡發國統一四方,也試過王國、蘇丹國和大公國等形式。
中國曆朝各代都相信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政治實體,但在北面和西面,各夷各邦争鬥得不亦樂乎。
印度和東南亞的政權五花八門,而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則從小小的狩獵采集部落到幅員遼闊的帝國都有。
這也就難怪,就算隻是相鄰的人類群體也很難就外交程序達成共識,要制定國際法更是異想天開。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政治模式,也都難以理解并尊重外來的政治理念。
相較之下,今天全球接受了共同的政治模式。
地球上有近200個主權國家,也都大緻認可相同的一些外交協議、一般的國際法規。
不管在哪個國家的地圖集裡,瑞典、尼日利亞、泰國和巴西的國土形狀都是固定的。
它們都是聯合國的成員,而且雖然實際有許多差異,但它們都是公認的主權國家,享有類似的權利與特權。
這些國家還在更多的政治理念和實踐上如出一轍,例如,都相信代表機構、政黨、普選以及人權。
不論在德黑蘭、莫斯科、開普敦、新德裡,還是在倫敦和巴黎,都有國會。
而且不管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還是庫爾德人與土耳其人,當要争取全球輿論支持的時候,都會同樣訴諸人權、國家主權,以及國際法。
在全世界,“失敗國家”多種多樣,但“成功國家”的典範卻似乎隻有一種。
因此,全球政治也就遵守着“安娜·卡列尼娜定律”:成功的國家都很相似,但失敗的國家各有不同,就是少了主流政治那套方案的某個成分。
“伊斯蘭國”近來的突出之處,就在于完全拒絕這一套主流政治方案,打算打造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政治實體——統一四方的哈裡發國,但它失敗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确實有許多遊擊隊和恐怖組織成功建立了新的國家或征服了現存的國家,但它們之所以能成功,仍然是因為它們遵守着全球政治秩序的基本原則。
就連塔利班也希望得到國際認可,承認它們是阿富汗主權國家的合法政權。
到目前為止,任何團體隻要不接受全球政治原則,就不可能長久地控制某片重要領土。
想要真正了解全球政治模式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或許該用的例子不應是戰争或外交這種硬邦邦的政治議題,而應是2016年的巴西裡約熱内盧奧運會。
讓我們想想奧運會是怎麼組織起來的。
在由11000人組成的全體奧運代表團裡,運動員依據國籍來分團,而不是依據其宗教、階級或語言。
奧運會并沒有佛教代表團、無産階級代表團或英語代表團。
在2016年8月5日的開幕式上,各國運動員分組進場,各自揮舞着國旗。
當美國遊泳選手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Phelps)獲得一枚金牌時,會場升起了美國國旗,奏響了美國國歌。
當法國柔道選手埃米莉·安德爾(EmilieAndéol)獲得柔道金牌時,會場升起了法國國旗,奏響了法國國歌。
實在很湊巧,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國歌都遵守同樣的模式。
幾乎所有國歌都是管弦樂曲,曲長也都隻有幾分鐘,絕不會是曲長20分鐘,還限定隻能由專門的世襲祭司階級來吟唱。
就連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剛果(金)這樣的國家,也已經采用西方音樂慣例來譜寫國歌。
這些國歌聽起來就像貝多芬在沒什麼特别靈感的時候創作出來的(你可以找一天晚上,和朋友一起用YouTube播放各國國歌,猜猜哪首屬于哪個國家)。
甚至就連各國的國歌歌詞也大同
再過不久,德國人、法國人和英國人還可能融合成歐洲人。
即使融合之後,也不見得能長長久久。
最近倫敦、愛丁堡和布魯塞爾都很清楚,英國脫歐之後,大不列颠聯合王國和歐盟可能都會開始解體。
但從長遠來看,曆史的方向十分明确。
一萬年之前,人類分裂成無數個孤立的部落,每過千年,部落就融合成越來越大的群體,但創造出的獨特文明越來越少。
到了最近幾個世紀,剩下的幾個文明已經開始融合成單一的全球文明。
雖然在政治、民族和文化上仍然可能有區别,但整體上的統一進程并不會被動搖。
事實上,有些區别必須先有總體共同架構才能存在。
例如,在經濟上,必須人人都在一個共同的市場裡,否則就不可能有專業分工。
一個國家如果無法從其他種植小麥和大米的國家購買糧食,就不可能傾全國之力專門生産汽車或石油。
人類統一的過程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群體之間建立連接,以及讓不同的群體采用相同的實踐方式。
就算群體之間已經建立連接,各自的行為表現仍然可能大不相同。
即使是誓不兩立的群體,也可能建立連接。
舉例來說,戰争創造的人類連接就無比強大。
曆史學家常說全球化在1913年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接着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冷戰時期長期下滑,到1989年之後才重新回升。
就經濟的全球化來說可能确實如此,其實,軍事也存在全球化,雖然情況大不相同,卻同等重要。
在傳播思想、科技和人員流動方面,戰争的效率比商業高多了。
在1918年,美國與歐洲的關系要比戰前的1913年更為緊密。
然後,兩者的關系再次漸行漸遠,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又迎來一場命運的融合。
戰争也讓人類對彼此更感興趣。
在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那麼緊密:莫斯科的人行道上隻要發出一聲咳嗽,就會讓華盛頓的樓梯間裡的人忽然緊張起來。
比起貿易夥伴,人們更關注的其實是敵人。
美國每拍一部電影來介紹中國台灣,大概就會拍50部電影來介紹越南。
中世紀的奧運會 21世紀初的世界早就不隻是在不同群體之間建立聯結。
全球民衆不僅能夠互相接觸,各種信念和實踐也越來越一緻。
1000年以前,地球如同政治沃土,培育着幾十種不同的政治模式。
在歐洲,可以看到封建領主對抗着獨立城邦以及規模不大的神權政體。
在伊斯蘭世界有哈裡發國統一四方,也試過王國、蘇丹國和大公國等形式。
中國曆朝各代都相信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政治實體,但在北面和西面,各夷各邦争鬥得不亦樂乎。
印度和東南亞的政權五花八門,而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則從小小的狩獵采集部落到幅員遼闊的帝國都有。
這也就難怪,就算隻是相鄰的人類群體也很難就外交程序達成共識,要制定國際法更是異想天開。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政治模式,也都難以理解并尊重外來的政治理念。
相較之下,今天全球接受了共同的政治模式。
地球上有近200個主權國家,也都大緻認可相同的一些外交協議、一般的國際法規。
不管在哪個國家的地圖集裡,瑞典、尼日利亞、泰國和巴西的國土形狀都是固定的。
它們都是聯合國的成員,而且雖然實際有許多差異,但它們都是公認的主權國家,享有類似的權利與特權。
這些國家還在更多的政治理念和實踐上如出一轍,例如,都相信代表機構、政黨、普選以及人權。
不論在德黑蘭、莫斯科、開普敦、新德裡,還是在倫敦和巴黎,都有國會。
而且不管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還是庫爾德人與土耳其人,當要争取全球輿論支持的時候,都會同樣訴諸人權、國家主權,以及國際法。
在全世界,“失敗國家”多種多樣,但“成功國家”的典範卻似乎隻有一種。
因此,全球政治也就遵守着“安娜·卡列尼娜定律”:成功的國家都很相似,但失敗的國家各有不同,就是少了主流政治那套方案的某個成分。
“伊斯蘭國”近來的突出之處,就在于完全拒絕這一套主流政治方案,打算打造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政治實體——統一四方的哈裡發國,但它失敗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确實有許多遊擊隊和恐怖組織成功建立了新的國家或征服了現存的國家,但它們之所以能成功,仍然是因為它們遵守着全球政治秩序的基本原則。
就連塔利班也希望得到國際認可,承認它們是阿富汗主權國家的合法政權。
到目前為止,任何團體隻要不接受全球政治原則,就不可能長久地控制某片重要領土。
想要真正了解全球政治模式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或許該用的例子不應是戰争或外交這種硬邦邦的政治議題,而應是2016年的巴西裡約熱内盧奧運會。
讓我們想想奧運會是怎麼組織起來的。
在由11000人組成的全體奧運代表團裡,運動員依據國籍來分團,而不是依據其宗教、階級或語言。
奧運會并沒有佛教代表團、無産階級代表團或英語代表團。
在2016年8月5日的開幕式上,各國運動員分組進場,各自揮舞着國旗。
當美國遊泳選手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Phelps)獲得一枚金牌時,會場升起了美國國旗,奏響了美國國歌。
當法國柔道選手埃米莉·安德爾(EmilieAndéol)獲得柔道金牌時,會場升起了法國國旗,奏響了法國國歌。
實在很湊巧,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國歌都遵守同樣的模式。
幾乎所有國歌都是管弦樂曲,曲長也都隻有幾分鐘,絕不會是曲長20分鐘,還限定隻能由專門的世襲祭司階級來吟唱。
就連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剛果(金)這樣的國家,也已經采用西方音樂慣例來譜寫國歌。
這些國歌聽起來就像貝多芬在沒什麼特别靈感的時候創作出來的(你可以找一天晚上,和朋友一起用YouTube播放各國國歌,猜猜哪首屬于哪個國家)。
甚至就連各國的國歌歌詞也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