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作者後記</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象出的最不幸的人生安排給了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讓他經曆我最害怕遭遇的人生經曆——我永遠不希望過那種日子。
也許這本書算是自傳——就更深層次的心理意義而言。
(當你寫出自己的恐懼和永遠都不希望遇到——也不希望你愛的人遇到——的事情時,當然會給作品增添一抹自傳的色彩。
) 我是從情節開始着手的,這對我來說毫不奇怪。
十五歲時,我讀了查爾斯·狄更斯的《遠大前程》,這本書讓我立志成為作家。
想想小說中的情節吧:一個在鐵匠鋪長大的男孩,在恩人的資助下接受了适當的教育,成為倫敦紳士中的完美勢利鬼。
他以為自己知道誰是他的恩人——我們也以為自己知道,盡管種種迹象表明哈維沙姆小姐很可能并沒有資助他。
她是個悲慘的女人,結婚的前一刻被人抛棄,守着婚禮蛋糕腐爛的殘渣過日子,痛恨所有的男人和男孩。
其實,鐵匠鋪出身的男孩真正的恩人非常神秘莫測,我們在第一章裡面已經見過他了。
他是個從監獄船逃脫的罪犯,曾經在沼澤地的墳場跟男孩搭讪,恐吓男孩說,要是他不趕緊跑回家給他拿點吃的和锉開腳鐐的锉刀,就吃掉他的心肝。
這樣的一個逃犯竟然是男孩的恩人,與哈維沙姆小姐相比,由他來表現高尚的人性——以及救贖與寬恕——實在是極為巧妙的選擇,《遠大前程》不愧是個偉大的故事。
我在變得足夠成熟,領會到小說創作的其他方面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了情節的重要性。
以托馬斯·哈代的《卡斯特橋市長》為例,它有着英文小說中最為精彩的第一章:一個酩酊大醉的男人,把妻子和幼小的女兒賣給了水手。
讀到這裡,我心想:哇哦!邁克爾·亨查德要怎麼做才能自我救贖呢?雖然我并不了解哈代,但有時候連你本人都無法原諒自己的某些所作所為。
邁克爾·亨查德永遠無法彌補他在第一章裡犯下的罪孽。
他罪無可恕。
亨查德在遺囑中寫道,誰也不該記住他,但大部分讀者都饒不了他——包括我在内。
赫爾曼·梅爾維爾和納撒尼爾·霍桑既是我的兩位新英格蘭老鄉,也是我真誠希望能像他們那樣寫作的作家。
《白鲸》有情節嗎?想想魁魁格的棺材吧,這是個伏筆。
《紅字》有情節嗎?别擔心——請你自己去讀,我不會提前劇透的。
這些小說,還有狄更斯和哈代的小說,它們是我的老師。
我愛情節,我愛十九世紀小說的全套花活,十九世紀是我寫作模式的範本。
無論如何,《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的最後一句來到我面前,可謂曆時久遠。
一般來說,我會在想出最後一句話之前聽到它的聲音。
在《蘋果酒屋的規則》結尾,寫下重複前文的最後一句話之前,我就聽到了它的聲音:“緬因州王子”和“新英格蘭國王”。
我明白,《為歐文·米尼祈禱》的結束語必然是一句祈禱(除此之外還會是什麼呢)。
問題在于,雖然我清楚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有着悲慘的人生經曆,可我聽到的《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最後那句話,聲音卻是歡欣鼓舞的,丹尼爾在高興什麼?我覺得我肯定是誤解了這個句子——我相信自己走錯了路——所以我繼續往下寫。
後來,二〇〇五年一月,我恍然大悟。
丹尼高興的是,他又能寫下去了。
就是這麼簡單。
還有什麼更能讓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歡欣鼓舞的呢?畢竟,就某種程度而言,《絞河鎮的最後一夜》表現的是寫作的過程,對丹尼來說,它還代表着成長為作家的心路曆程。
正是人生中的每一次重大遭遇——他擔心發生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的事——促使他成為作家。
感謝上帝,在這方面我和他不一樣。
跟随最後一句話,我很快就倒着畫出了整本書的路線圖。
同年八月——想好最後一句話七個月後——我想出了小說的第一句話(這對我來說算是比較快的)。
那時我已經厘清故事的大綱,敲定了自己心目中的全部重要情節。
真正開始動筆時,我已經知曉了故事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隻需要專注叙事的語言就可以了。
在我看來,如同倒着畫路線圖,《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的實際寫作完成得很快——二〇〇五年九月到二〇〇八年九月——三年就能寫出一本書,在我的寫作生涯中尚屬首次,比我其他的作品寫得都快,此前二十多年的構思過程想必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〇一〇年一月記于佛蒙特州多塞特
也許這本書算是自傳——就更深層次的心理意義而言。
(當你寫出自己的恐懼和永遠都不希望遇到——也不希望你愛的人遇到——的事情時,當然會給作品增添一抹自傳的色彩。
) 我是從情節開始着手的,這對我來說毫不奇怪。
十五歲時,我讀了查爾斯·狄更斯的《遠大前程》,這本書讓我立志成為作家。
想想小說中的情節吧:一個在鐵匠鋪長大的男孩,在恩人的資助下接受了适當的教育,成為倫敦紳士中的完美勢利鬼。
他以為自己知道誰是他的恩人——我們也以為自己知道,盡管種種迹象表明哈維沙姆小姐很可能并沒有資助他。
她是個悲慘的女人,結婚的前一刻被人抛棄,守着婚禮蛋糕腐爛的殘渣過日子,痛恨所有的男人和男孩。
其實,鐵匠鋪出身的男孩真正的恩人非常神秘莫測,我們在第一章裡面已經見過他了。
他是個從監獄船逃脫的罪犯,曾經在沼澤地的墳場跟男孩搭讪,恐吓男孩說,要是他不趕緊跑回家給他拿點吃的和锉開腳鐐的锉刀,就吃掉他的心肝。
這樣的一個逃犯竟然是男孩的恩人,與哈維沙姆小姐相比,由他來表現高尚的人性——以及救贖與寬恕——實在是極為巧妙的選擇,《遠大前程》不愧是個偉大的故事。
我在變得足夠成熟,領會到小說創作的其他方面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了情節的重要性。
以托馬斯·哈代的《卡斯特橋市長》為例,它有着英文小說中最為精彩的第一章:一個酩酊大醉的男人,把妻子和幼小的女兒賣給了水手。
讀到這裡,我心想:哇哦!邁克爾·亨查德要怎麼做才能自我救贖呢?雖然我并不了解哈代,但有時候連你本人都無法原諒自己的某些所作所為。
邁克爾·亨查德永遠無法彌補他在第一章裡犯下的罪孽。
他罪無可恕。
亨查德在遺囑中寫道,誰也不該記住他,但大部分讀者都饒不了他——包括我在内。
赫爾曼·梅爾維爾和納撒尼爾·霍桑既是我的兩位新英格蘭老鄉,也是我真誠希望能像他們那樣寫作的作家。
《白鲸》有情節嗎?想想魁魁格的棺材吧,這是個伏筆。
《紅字》有情節嗎?别擔心——請你自己去讀,我不會提前劇透的。
這些小說,還有狄更斯和哈代的小說,它們是我的老師。
我愛情節,我愛十九世紀小說的全套花活,十九世紀是我寫作模式的範本。
無論如何,《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的最後一句來到我面前,可謂曆時久遠。
一般來說,我會在想出最後一句話之前聽到它的聲音。
在《蘋果酒屋的規則》結尾,寫下重複前文的最後一句話之前,我就聽到了它的聲音:“緬因州王子”和“新英格蘭國王”。
我明白,《為歐文·米尼祈禱》的結束語必然是一句祈禱(除此之外還會是什麼呢)。
問題在于,雖然我清楚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有着悲慘的人生經曆,可我聽到的《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最後那句話,聲音卻是歡欣鼓舞的,丹尼爾在高興什麼?我覺得我肯定是誤解了這個句子——我相信自己走錯了路——所以我繼續往下寫。
後來,二〇〇五年一月,我恍然大悟。
丹尼高興的是,他又能寫下去了。
就是這麼簡單。
還有什麼更能讓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歡欣鼓舞的呢?畢竟,就某種程度而言,《絞河鎮的最後一夜》表現的是寫作的過程,對丹尼來說,它還代表着成長為作家的心路曆程。
正是人生中的每一次重大遭遇——他擔心發生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的事——促使他成為作家。
感謝上帝,在這方面我和他不一樣。
跟随最後一句話,我很快就倒着畫出了整本書的路線圖。
同年八月——想好最後一句話七個月後——我想出了小說的第一句話(這對我來說算是比較快的)。
那時我已經厘清故事的大綱,敲定了自己心目中的全部重要情節。
真正開始動筆時,我已經知曉了故事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隻需要專注叙事的語言就可以了。
在我看來,如同倒着畫路線圖,《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的實際寫作完成得很快——二〇〇五年九月到二〇〇八年九月——三年就能寫出一本書,在我的寫作生涯中尚屬首次,比我其他的作品寫得都快,此前二十多年的構思過程想必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〇一〇年一月記于佛蒙特州多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