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Ⅱ 一九六七年波士頓</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中幾位脫衣舞娘的表演,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跟她們結了婚。
他記住了人稱“搖搖女王”的皮奇斯身上的那顆痣,露易絲·杜菲——利裡先生相信,她的名字拼錯了——身高六英尺四英寸,一頭金發是漂出來的。
薩莉·蘭德擅長氣球舞,還有一位舞女表演時拿着羽毛。
看完脫衣舞,他常常跑到聖史蒂芬教堂忏悔,除了這個,他還向神父坦白,自己已經不再懷念妻子了,盡管以前懷念過,但是——與妻子本人一道——這份想念也離他而去了。
自從給埃克塞特中學寫信之後,利裡先生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個工作日的下午,離開北區之前,他會折回米開朗琪羅中學,看看郵箱裡是否有信件。
他翻看着當天晚些時候送來的信件,打算去聖史蒂芬教堂再做一次告解,因為自己竟然建議巴恰加盧波那孩子取個筆名,這件事猶如一樁罪行,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
可是,對于一個作家來說,“丹尼爾·利裡”這個筆名不是很好嘛!愛爾蘭老人心想。
就在這時,他看到了那個印着深紅色字母的珍珠灰色信封,信封上的字體是多麼優雅啊!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學 你現在終于相信了吧?利裡先生對自己說。
他在教堂做的每一次禱告都沒有白費——甚至包括在聖倫納德教堂的意大利味道過濃的庭院裡禱告的那次。
“上帝會幫助你的——Diotiaiuta。
”精明的愛爾蘭老人用英語和意大利語大聲說。
(這樣做隻是為了保險起見,然後他拆開信封,開始讀埃克塞特中學那位負責審批獎學金的人寫的信。
) 卡萊爾先生即将前來波士頓。
他想參觀米開朗琪羅中學,拜會利裡先生。
卡萊爾先生非常期待與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會面——以及男孩的父親,那位廚師,還有男孩的繼母。
利裡先生意識到,也許自己又越界了,他不該把寡婦德爾波波洛說成丹尼的“繼母”,英文老師知道,廚師和那位身材火辣的餐廳女服務員并沒有結婚。
自然,利裡先生在其他幾件事上也越界了。
盡管小丹尼告訴過自己的英文老師,他父親不願意讓兒子離家去别的地方上學——聽說這個想法之後,卡梅拉·德爾波波洛還哭過——但利裡先生已經把愛徒的成績單提交給了那所古老的學校。
他甚至還說服了米奇中學的其他幾個老師為小巴恰加盧波寫了推薦信。
利裡先生還為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申請了獎學金——這些全都是背着孩子的父親幹的!卡萊爾先生在信中提到,這家人需要提交财務情況說明書——利裡先生覺得,那個冷若冰霜的廚師可能不會同意,但他希望自己的這次(再一次)越界行為不會像筆名事件那樣完全失敗,那件事真是個令人尴尬的錯誤。
噢,上帝,利裡先生想——我該去做更多的禱告了!但是他勇敢地握緊埃克塞特中學的來信,另一隻手裡提着從“現代”糕餅店買來的小包點心,再次踏上漢諾威街——這次不是去聖倫納德教堂的庭院,而是前往“那不勒斯附近”。
他知道,自己能在那裡找到巴恰加盧波這孩子,還有那個冷若冰霜的廚師——利裡先生認為丹尼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還有那個超重的寡婦德爾波波洛。
性感的女服務員曾經在家長會上見過利裡先生,她已故的兒子安傑魯上過利裡先生的七年級英語課。
他是個開朗友善的孩子,從來不跟那些調皮的小渾蛋沆瀣一氣,就因為利裡先生放棄了姓氏裡的“奧”而捉弄他。
德爾波波洛那孩子也喜歡讀書,可惜不夠專心,利裡先生也是這樣告訴他母親的。
後來安傑魯辍學去了偏僻的北方打工,在那裡,這個小夥子像他父親一樣淹死了。
(就利裡先生所知,這是個勸人不要辍學的好例子。
) 但是自從在家長會上見過寡婦德爾波波洛,利裡先生偶爾會夢見她,也許每個見過這個女人的男人都會做那樣的夢,老英語教師暗忖。
不過,她的名字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在聖史蒂芬教堂的忏悔中。
(如果卡梅拉·德爾波波洛在賭場劇院或者老霍華德劇院跳脫衣舞,每天晚上肯定人滿為患!) 利裡先生把埃克塞特的來信放回信封,朝那家小意大利餐廳急匆匆地走去。
這家餐廳已經變成了(利裡先生知道)北區最受歡迎的飲食場所之一。
酷似貓頭鷹的愛爾蘭人沒注意,有個米奇中學的調皮鬼用粉筆在老師那件海軍藍色的長雨衣背後畫了個巨大的“O”。
剛才他在北區買東西時沒穿雨衣,現在匆忙之中才披好雨衣,看也沒看就出發了。
他身後的這個白粉筆畫的“O”,(哪怕隔着一個街區)看起來顯眼極了,猶如一個靶子。
一九六七年,庫斯縣的泥濘時節來臨時,作家丹尼爾·巴恰加盧波住在艾奧瓦州艾奧瓦市。
艾奧瓦州有真正的春天,沒有泥濘時節,然而丹尼——他已經二十五歲了,有個兩歲大的兒子,妻子剛剛離開他——的心情卻像是陷入了泥濘時節。
他此刻正在寫作,努力回憶着利裡先生懷揣埃克塞特來信、急切地敲打着上鎖的店門時,“那不勒斯附近”餐廳裡的人正在聊着什麼話題。
(店員們正在吃下午的工作餐。
) “是那個愛爾蘭人!讓他進來吧!”老波爾卡裡喊道。
一位年輕的女服務員給利裡先生開了門——她是丹尼的表姐埃琳娜·卡羅傑洛,要麼十八九歲,要麼二十出頭,給卡梅拉打下手的另一個女服務員特蕾莎·迪瑪蒂亞跟她年紀相仿。
卡梅拉的娘家姓是迪瑪蒂亞。
寡婦德爾波波洛喜歡說,她是個“兩次流離失所的那不勒斯人”——第一次是她小時候和家人從西西裡來到北區(她的祖父母早就從那不勒斯附近遷移到這裡了),第二次是因為她和一個西西裡人結了婚。
按照卡梅拉自己那套奇怪的邏輯,她的流離失所還沒有結束,作家丹尼·巴恰加盧波想,因為“安傑魯”是個西西裡姓氏(是安傑洛的變體),而現在卡梅拉又愛上了多米尼克。
丹尼正在寫《外出求學》這一章,寫着寫着卻偏離了主題。
假如從男孩的那位心地善良卻愛管閑事的英文老師的角度來看,這一章裡的關鍵時刻實在是太多了——比如,父親強忍淚水,同意兒子去寄宿學校上學。
“嘿,邁克!”那天下午,托尼·莫利納裡在餐廳裡說。
(要麼就是比薩師傅保羅·波爾卡裡率先和利裡先生打的招呼?老喬·波爾卡裡經常在普拉多公園跟利裡先生下跳棋,他總是叫英文老師邁克爾——我爸也是,丹尼·巴恰加盧波回憶。
) 也許對于丹尼來說,這是個糟糕的夜晚,他的寫作不順利,尤其是描寫這一幕的時候。
剛剛離開他的妻子(和他在一起三年)總是說,她不會留下來,但他不相信——凱奇姆說得對,是他不願意相信。
小丹尼遇到凱蒂·卡拉漢的時候,還是新罕布什爾大學的本科生,他讀大三,凱蒂大四,兩人都在人體寫生課上做模特。
凱蒂告訴他自己要離開時,是這麼說的:“我仍然相信你,你是個好作家,但我們唯一的共同點沒辦法一直保持下去。
” “那是什麼?”他問她。
“可以滿不在乎地在陌生人面前一絲不挂。
還有,咱們兩個的腦子都不好使。
”她告訴他。
也許這就是當作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在艾奧瓦州這個春天的雨夜,丹尼·巴恰加盧波想。
他通常在晚上寫作,那時候小喬已經睡了。
除了凱蒂,幾乎每個人都叫這個兩歲的孩子“喬”。
(孩子的名字是照着“那不勒斯附近”餐廳的領班取的,别人也從來不叫這孩子朱塞佩,老波爾卡裡喜歡别人叫他朱塞,或者更簡單的“喬”。
) 至于在陌生人面前全裸和腦子不好使,凱蒂并沒有開玩笑,說的就是她自己。
丹尼在達勒姆讀大四的時候,凱蒂已經懷上了喬,她依然在給人體寫生課做模特,還跟一個藝術系的學生上床。
現在,丹尼即将從艾奧瓦大學的作家班畢業,獲得創意寫作的碩士學位,而這時凱蒂還在給人體寫生課做模特,不過這次跟她上床的是本校的一個老師。
但她告訴丈夫,這并不是自己離開他的原因。
她原來就打算在丹尼大學畢業前跟他結婚,生個孩子。
“你可不想去越南,對吧?”她問他。
實際上,丹尼(當時)曾經想過要去——并非因為他從政治角度不反對這場戰争,盡管他永遠不會像凱蒂那麼關心政治(凱奇姆說她是個“該死的無政府主義者”),而是因為身為作家的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認為他應該去越南——他相信自己應該去觀察一場戰争,了解戰争的本質。
他父親和凱奇姆都告訴他,關于這個問題,他的想法全都是狗屁。
“我當初同意你離開家,去那個該死的埃克塞特,可不是為了讓你死在愚蠢的戰場上!”多米尼克吼道。
凱奇姆揚言說要來找丹尼,從他的右手上剁幾根指頭下來。
“要不就剁掉他媽的整隻手!”凱奇姆在某個地方的電話亭裡咆哮,蛋都快要凍掉了。
兩人都向小丹尼的母親保證過,絕對不會讓她的兒子去打仗。
凱奇姆說,他要用勃朗甯刀剁掉丹尼的右手,或者隻剁幾根手指頭;那把刀的刀刃有一英尺長,凱奇姆把它磨得很鋒利。
“要麼我就把那杆點十二口徑霰彈槍填上獵鹿彈,對着你的膝蓋來一槍!” 于是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轉而接受了凱蒂·卡拉漢的建議。
“來吧,搞大我的肚子。
”凱蒂說,“我和你結婚,把孩子生下來。
隻不過,你可别指望我能久待——我不是任何人的老婆,也不是當媽的材料。
但我知道怎麼生孩子,我這樣做是出于好心——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活着遠離該死的戰争。
你說你想當作家!那你就得活着才能當上作家,對吧?笨蛋!” 她從來沒有欺騙過他。
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
兩人初次見面時,是在人體寫生課上一起脫衣服。
“你叫什麼名字?”她問他,“你長大後想幹什麼?” “我要當作家。
”丹尼脫口而出,甚至還沒告訴她自己叫什麼。
“要是你不寫作也能活下去,那就别寫。
”凱蒂·卡拉漢說。
“你說什麼?”他問她。
“這是裡爾克說的,笨蛋。
既然你想當該死的作家,那就讀讀他的書。
”她說。
現在她要離開他,因為她遇到了(用她的話來說)“另一個覺得自己應該去越南看看的傻小子——他就是他媽的想去看看!”凱蒂打算讓這小子也搞大自己的肚子,然後有一天,她會離開他,繼續前進——“直到這場該死的戰争結束”。
最後她的時間不夠了。
從數學角度來看,她的辦法解救不了幾個想當兵的傻子。
人們把丹尼·巴恰加盧波這樣的年輕父親稱為“肯尼迪父親”。
一九六三年三月,肯尼迪總統發布政令,延長了已為人父者的征兵緩召期,盡管這道命令——延遲征召育有子女者入伍——推行的時間并不長,但作家丹尼爾·巴恰加盧波享受到了它的好處,他從2-S類(學生緩召)轉到了3-A類——養育子女的父親可以延遲入伍。
隻要有了孩子,就能擺脫戰争,然而,那些渾蛋最後還是把這扇門給關上了。
好在丹尼已經走進了這扇門,至于另外那個傻小子能否享受到這條政令的好處,就連凱蒂也說不清。
無論如何,她還是要走,不管能不能為那個想當兵的家夥生個孩子,也不管她是否能為了這個崇高的目标生育更多的嬰兒。
“告訴我,我說得對不對。
”跟妻子告别的時候,丹尼說。
她從未成為過真正的妻子,并且始終沒有成為母親的興趣。
“如果我再待下去,笨蛋,兩歲的小東西就記住我了。
”凱蒂說。
(她叫自己兩歲的兒子為“小東西”。
) “他叫喬。
”丹尼提醒她。
他繼續道:“告訴我,我說得對不對。
你不隻是反戰活動家和性關系無政府主義者,還是個專門為逃兵役的人生孩子的瘋女人,我說得對嗎?” “把這些也寫進書裡吧,笨蛋。
”凱蒂建議,“寫在書裡,聽起來可能順耳一些。
”這是她跟丈夫說的最後一句話。
凱奇姆和丹尼的父親都警告過他。
“我覺得,還是得讓我幫你剁掉右手的幾根指頭,這樣更簡單,長痛不如短痛,”凱奇姆說,“要不然,把你扣扳機的那個手指頭剁了怎麼樣?我敢打賭,要是你沒法扣扳機,他們就不會讓你當兵了。
” 丹尼爾把凱蒂·卡拉漢的照片拿給父親看,多米尼克隻看了第一張,就覺得自己不喜歡她。
“她看起來太瘦了。
”廚師皺着眉頭評論道,“她是不是吃不飽飯?”(他可真會說話!丹尼暗忖。
廚師父子全都很瘦,吃得卻一點都不少)“她的眼睛真有那麼藍嗎?”多米尼克問。
“其實,她的眼睛比照片上還要藍。
”丹尼對父親說。
這些嬌小得不可思議的女人究竟有什麼好的?多米尼克發現自己冒出這樣的疑問。
他想起那位“不是真正的”表姐羅茜,他的寶貝兒子丹尼爾又拜倒在這麼一位小姑娘似的女人裙下,父子倆是不是都被她們嬌小的外表蒙蔽了?甚至隻是根據凱蒂的第一張照片,廚師就得出了推論:她是那種看起來像小孩子的女人,有些男人會忍不住想要保護她,但是凱蒂不需要也不想要别人的保護。
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廚師沒法正眼看她——就像他(依然)無法正視丹尼的姨媽菲洛梅娜一樣。
“我不該讓你看你母親的照片的。
”丹尼告訴父親,他要和凱蒂結婚時,多米尼克說。
我要是找個漂亮的胖子結婚,也許他就滿意了!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發現自己并沒有繼續寫那一章,而是在考慮這件事。
然而越戰拖延了下去。
尼克松向選民承諾結束戰争,赢得了一九六八年的總統大選,但戰争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三日,尼克松總統發布自己的政令,結束了初為人父者的3-A類征兵延期——這一天或者此後懷上的孩子,父親不能享受延期入伍待遇。
戰争的最後五年裡,還會有二萬三千七百六十三名美國士兵喪生,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終于意識到,他應該感謝凱蒂·卡拉漢的救命之恩。
“就算她不停地給逃避兵役的人生孩子,那又怎麼樣,”凱奇姆給丹尼寫信說,“她救了你的命,這他媽的很肯定。
可我當初也沒在開玩笑——就算她沒救你,我也會把你的右手剁下來,免得你的蛋被别人轟掉。
至少也得剁掉一兩根手指頭。
” 但是,一九六七年七月的那個晚上,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在艾奧瓦州的雨幕中不斷嘗試寫作的時候,他甯願認為是兩歲的兒子小喬救了他。
也許沒有人救得了凱蒂。
多年以後,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讀到了小說家羅伯特·斯通的回憶錄《全盛之綠:回憶六十年代》。
“到六十年代中期,生活給了美國人很多東西,未來展現的種種可能讓所有人都有點飄飄然。
”斯通寫道,“事物加速發展,還沒等我們弄清楚它們的定義,就超出了我們的控制。
在我看來,那些最關心變革的人,一生都投入到變革之中的人,也是最上當受騙的人。
” 好吧,這說的肯定是凱蒂·卡拉漢了,丹尼想。
然而羅伯特·斯通寫書的時間太遲,已經來不及救凱蒂了,她也不會尋求保護,進而無從得救,但除了她那看起來放縱不羁又似乎尚未成年的外表,她的魅力主要在于叛逆,這也是最吸引丹尼的地方。
(在性方面,她也有着放蕩不羁的叛逆氣質,你永遠都不知道她接下來會做什麼,因為她自己也不知道。
) “坐吧,邁克爾,坐吧,吃點東西!”老波爾卡裡不停地招呼利裡先生,但激動的愛爾蘭人亢奮得過了頭,什麼也吃不下,隻喝了一杯啤酒,又喝了一兩杯紅酒。
可憐的利裡先生無法直視卡梅拉·德爾波波洛,丹尼明白,利裡先生一看見她,就會想起她的左邊腋窩可能有一片黑桃形狀的腋毛沒刮。
多米尼克一瘸一拐地走進廚房,給利裡先生拿出一塊他最喜歡的西西裡肉餡糕,成長中的作家丹尼·巴恰加盧波看到,這隻老貓頭鷹的眼神變了,震驚地盯着他父親的跛腳。
也許确實有頭熊咬掉了廚師的腳!利裡先生或許在想,也許真的有個三四百磅重、頭發垂到腰間的印第安女人。
利裡先生沒有據實告訴埃克塞特的另一件事是——他說這些移民喜歡小題大做。
他不是還說過,小巴恰加盧波“與衆不同”嗎?在誇大其詞方面,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天生的一把好手!艾奧瓦市的雨夜裡,盡管丹尼心煩意亂,但他堅持往下寫,他還是有點愛着凱蒂·卡拉漢。
(丹尼剛剛開始明白,父親所說的“有殺傷力”的藍眼睛是什麼意思。
) 約翰尼·卡什的那首歌是怎麼唱的來着?丹尼覺得,自己第一次聽那首歌是六七年前的事。
噢,我永遠忘不了那雙藍眼睛, 走到哪裡都能看見它們。
讓我的注意力更分散一些吧,作家想。
他似乎下定了決心,要從親愛的利裡先生去“那不勒斯附近”找他的那天晚上抽離出來。
(讓自己置身事外。
) 利裡先生喝掉第三和第四杯紅酒,吃掉大部分肉餡糕之後,才鼓起勇氣,從外套内袋裡拿出那個珍珠灰色的信封。
隔着桌子,丹尼看到信封上的深紅色字母,十五歲的男孩清楚埃克塞特的校徽是什麼顔色的。
“學校裡都是男孩,多米尼克。
”直到現在,作家還能清楚地想起利裡先生說的這句話。
老英文教師邊說邊揚了揚腦袋,他指的是卡羅傑洛家的姑娘(丹尼的性感表姐埃琳娜),還有她那個發育過度的朋友特蕾莎·迪瑪蒂亞。
丹尼放學後,到廚房換上傳菜工的黑色工作褲時,這些姑娘總是跟着他。
“給丹尼一點隐私吧,姑娘們。
”托尼·莫利納裡告訴她們,但她倆黏起人來沒完沒了。
父親決定讓他去埃克塞特,除了親愛的利裡先生,也許還應該歸功于這些姑娘。
不好寫的地方來了:父親含着淚水,說:“丹尼爾,如果那是所好學校,就像邁克爾說的那樣,你又真的想去——好吧,我猜卡梅拉和我可以偶爾去看看你,你也可以偶爾回波士頓過周末。
”說到“偶爾”的時候,父親還破了音。
艾奧瓦市的雨夜裡,寫不下去卻硬要堅持的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想到了這些。
丹尼還記得,自己起身走進“那不勒斯附近”的後廚,免得父親看到他哭了——然後卡梅拉也哭了,不過她經常哭——丹尼在廚房裡磨蹭了一會兒,打濕了一塊抹布。
愛喝紅酒的利裡先生沒注意,丹尼偷偷把他雨衣的背後擦幹淨了,那個用粉筆畫的“O”很容易抹掉,比那天晚上的其他東西都容易抹掉。
丹尼永遠不會忘記,那天夜裡晚些時候,他躺在衛斯理街那座公寓的卧室裡,聽到父親哭個不停——卡梅拉試着安慰他,也跟着哭了起來。
最後,小丹尼敲了敲兩個卧室之間的牆。
“我愛你們!我會經常回家的——每個周末都回來!” “我愛你!”父親哭着說。
“我也愛你!”卡梅拉叫道。
好吧,他寫不出那些場景——永遠寫不好,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想。
這一章的标題是《外出求學》,屬于這位二十五歲的作家的第二本小說的一部分。
在艾奧瓦大學讀作家班的第一年年末,他完成了第一本小說,又在接下來的兩年中花了很多時間修改它。
在新罕布什爾大學讀大四時,他很幸運,英文系的一位駐校作家把他介紹給了一位文學經紀人。
他的第一本小說剛寄到第一家出版社,就被他們買下了。
直到好幾年之後,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
在那一年畢業的作家班學生裡,可能隻有
他記住了人稱“搖搖女王”的皮奇斯身上的那顆痣,露易絲·杜菲——利裡先生相信,她的名字拼錯了——身高六英尺四英寸,一頭金發是漂出來的。
薩莉·蘭德擅長氣球舞,還有一位舞女表演時拿着羽毛。
看完脫衣舞,他常常跑到聖史蒂芬教堂忏悔,除了這個,他還向神父坦白,自己已經不再懷念妻子了,盡管以前懷念過,但是——與妻子本人一道——這份想念也離他而去了。
自從給埃克塞特中學寫信之後,利裡先生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個工作日的下午,離開北區之前,他會折回米開朗琪羅中學,看看郵箱裡是否有信件。
他翻看着當天晚些時候送來的信件,打算去聖史蒂芬教堂再做一次告解,因為自己竟然建議巴恰加盧波那孩子取個筆名,這件事猶如一樁罪行,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
可是,對于一個作家來說,“丹尼爾·利裡”這個筆名不是很好嘛!愛爾蘭老人心想。
就在這時,他看到了那個印着深紅色字母的珍珠灰色信封,信封上的字體是多麼優雅啊!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學 你現在終于相信了吧?利裡先生對自己說。
他在教堂做的每一次禱告都沒有白費——甚至包括在聖倫納德教堂的意大利味道過濃的庭院裡禱告的那次。
“上帝會幫助你的——Diotiaiuta。
”精明的愛爾蘭老人用英語和意大利語大聲說。
(這樣做隻是為了保險起見,然後他拆開信封,開始讀埃克塞特中學那位負責審批獎學金的人寫的信。
) 卡萊爾先生即将前來波士頓。
他想參觀米開朗琪羅中學,拜會利裡先生。
卡萊爾先生非常期待與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會面——以及男孩的父親,那位廚師,還有男孩的繼母。
利裡先生意識到,也許自己又越界了,他不該把寡婦德爾波波洛說成丹尼的“繼母”,英文老師知道,廚師和那位身材火辣的餐廳女服務員并沒有結婚。
自然,利裡先生在其他幾件事上也越界了。
盡管小丹尼告訴過自己的英文老師,他父親不願意讓兒子離家去别的地方上學——聽說這個想法之後,卡梅拉·德爾波波洛還哭過——但利裡先生已經把愛徒的成績單提交給了那所古老的學校。
他甚至還說服了米奇中學的其他幾個老師為小巴恰加盧波寫了推薦信。
利裡先生還為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申請了獎學金——這些全都是背着孩子的父親幹的!卡萊爾先生在信中提到,這家人需要提交财務情況說明書——利裡先生覺得,那個冷若冰霜的廚師可能不會同意,但他希望自己的這次(再一次)越界行為不會像筆名事件那樣完全失敗,那件事真是個令人尴尬的錯誤。
噢,上帝,利裡先生想——我該去做更多的禱告了!但是他勇敢地握緊埃克塞特中學的來信,另一隻手裡提着從“現代”糕餅店買來的小包點心,再次踏上漢諾威街——這次不是去聖倫納德教堂的庭院,而是前往“那不勒斯附近”。
他知道,自己能在那裡找到巴恰加盧波這孩子,還有那個冷若冰霜的廚師——利裡先生認為丹尼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還有那個超重的寡婦德爾波波洛。
性感的女服務員曾經在家長會上見過利裡先生,她已故的兒子安傑魯上過利裡先生的七年級英語課。
他是個開朗友善的孩子,從來不跟那些調皮的小渾蛋沆瀣一氣,就因為利裡先生放棄了姓氏裡的“奧”而捉弄他。
德爾波波洛那孩子也喜歡讀書,可惜不夠專心,利裡先生也是這樣告訴他母親的。
後來安傑魯辍學去了偏僻的北方打工,在那裡,這個小夥子像他父親一樣淹死了。
(就利裡先生所知,這是個勸人不要辍學的好例子。
) 但是自從在家長會上見過寡婦德爾波波洛,利裡先生偶爾會夢見她,也許每個見過這個女人的男人都會做那樣的夢,老英語教師暗忖。
不過,她的名字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在聖史蒂芬教堂的忏悔中。
(如果卡梅拉·德爾波波洛在賭場劇院或者老霍華德劇院跳脫衣舞,每天晚上肯定人滿為患!) 利裡先生把埃克塞特的來信放回信封,朝那家小意大利餐廳急匆匆地走去。
這家餐廳已經變成了(利裡先生知道)北區最受歡迎的飲食場所之一。
酷似貓頭鷹的愛爾蘭人沒注意,有個米奇中學的調皮鬼用粉筆在老師那件海軍藍色的長雨衣背後畫了個巨大的“O”。
剛才他在北區買東西時沒穿雨衣,現在匆忙之中才披好雨衣,看也沒看就出發了。
他身後的這個白粉筆畫的“O”,(哪怕隔着一個街區)看起來顯眼極了,猶如一個靶子。
一九六七年,庫斯縣的泥濘時節來臨時,作家丹尼爾·巴恰加盧波住在艾奧瓦州艾奧瓦市。
艾奧瓦州有真正的春天,沒有泥濘時節,然而丹尼——他已經二十五歲了,有個兩歲大的兒子,妻子剛剛離開他——的心情卻像是陷入了泥濘時節。
他此刻正在寫作,努力回憶着利裡先生懷揣埃克塞特來信、急切地敲打着上鎖的店門時,“那不勒斯附近”餐廳裡的人正在聊着什麼話題。
(店員們正在吃下午的工作餐。
) “是那個愛爾蘭人!讓他進來吧!”老波爾卡裡喊道。
一位年輕的女服務員給利裡先生開了門——她是丹尼的表姐埃琳娜·卡羅傑洛,要麼十八九歲,要麼二十出頭,給卡梅拉打下手的另一個女服務員特蕾莎·迪瑪蒂亞跟她年紀相仿。
卡梅拉的娘家姓是迪瑪蒂亞。
寡婦德爾波波洛喜歡說,她是個“兩次流離失所的那不勒斯人”——第一次是她小時候和家人從西西裡來到北區(她的祖父母早就從那不勒斯附近遷移到這裡了),第二次是因為她和一個西西裡人結了婚。
按照卡梅拉自己那套奇怪的邏輯,她的流離失所還沒有結束,作家丹尼·巴恰加盧波想,因為“安傑魯”是個西西裡姓氏(是安傑洛的變體),而現在卡梅拉又愛上了多米尼克。
丹尼正在寫《外出求學》這一章,寫着寫着卻偏離了主題。
假如從男孩的那位心地善良卻愛管閑事的英文老師的角度來看,這一章裡的關鍵時刻實在是太多了——比如,父親強忍淚水,同意兒子去寄宿學校上學。
“嘿,邁克!”那天下午,托尼·莫利納裡在餐廳裡說。
(要麼就是比薩師傅保羅·波爾卡裡率先和利裡先生打的招呼?老喬·波爾卡裡經常在普拉多公園跟利裡先生下跳棋,他總是叫英文老師邁克爾——我爸也是,丹尼·巴恰加盧波回憶。
) 也許對于丹尼來說,這是個糟糕的夜晚,他的寫作不順利,尤其是描寫這一幕的時候。
剛剛離開他的妻子(和他在一起三年)總是說,她不會留下來,但他不相信——凱奇姆說得對,是他不願意相信。
小丹尼遇到凱蒂·卡拉漢的時候,還是新罕布什爾大學的本科生,他讀大三,凱蒂大四,兩人都在人體寫生課上做模特。
凱蒂告訴他自己要離開時,是這麼說的:“我仍然相信你,你是個好作家,但我們唯一的共同點沒辦法一直保持下去。
” “那是什麼?”他問她。
“可以滿不在乎地在陌生人面前一絲不挂。
還有,咱們兩個的腦子都不好使。
”她告訴他。
也許這就是當作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在艾奧瓦州這個春天的雨夜,丹尼·巴恰加盧波想。
他通常在晚上寫作,那時候小喬已經睡了。
除了凱蒂,幾乎每個人都叫這個兩歲的孩子“喬”。
(孩子的名字是照着“那不勒斯附近”餐廳的領班取的,别人也從來不叫這孩子朱塞佩,老波爾卡裡喜歡别人叫他朱塞,或者更簡單的“喬”。
) 至于在陌生人面前全裸和腦子不好使,凱蒂并沒有開玩笑,說的就是她自己。
丹尼在達勒姆讀大四的時候,凱蒂已經懷上了喬,她依然在給人體寫生課做模特,還跟一個藝術系的學生上床。
現在,丹尼即将從艾奧瓦大學的作家班畢業,獲得創意寫作的碩士學位,而這時凱蒂還在給人體寫生課做模特,不過這次跟她上床的是本校的一個老師。
但她告訴丈夫,這并不是自己離開他的原因。
她原來就打算在丹尼大學畢業前跟他結婚,生個孩子。
“你可不想去越南,對吧?”她問他。
實際上,丹尼(當時)曾經想過要去——并非因為他從政治角度不反對這場戰争,盡管他永遠不會像凱蒂那麼關心政治(凱奇姆說她是個“該死的無政府主義者”),而是因為身為作家的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認為他應該去越南——他相信自己應該去觀察一場戰争,了解戰争的本質。
他父親和凱奇姆都告訴他,關于這個問題,他的想法全都是狗屁。
“我當初同意你離開家,去那個該死的埃克塞特,可不是為了讓你死在愚蠢的戰場上!”多米尼克吼道。
凱奇姆揚言說要來找丹尼,從他的右手上剁幾根指頭下來。
“要不就剁掉他媽的整隻手!”凱奇姆在某個地方的電話亭裡咆哮,蛋都快要凍掉了。
兩人都向小丹尼的母親保證過,絕對不會讓她的兒子去打仗。
凱奇姆說,他要用勃朗甯刀剁掉丹尼的右手,或者隻剁幾根手指頭;那把刀的刀刃有一英尺長,凱奇姆把它磨得很鋒利。
“要麼我就把那杆點十二口徑霰彈槍填上獵鹿彈,對着你的膝蓋來一槍!” 于是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轉而接受了凱蒂·卡拉漢的建議。
“來吧,搞大我的肚子。
”凱蒂說,“我和你結婚,把孩子生下來。
隻不過,你可别指望我能久待——我不是任何人的老婆,也不是當媽的材料。
但我知道怎麼生孩子,我這樣做是出于好心——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活着遠離該死的戰争。
你說你想當作家!那你就得活着才能當上作家,對吧?笨蛋!” 她從來沒有欺騙過他。
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
兩人初次見面時,是在人體寫生課上一起脫衣服。
“你叫什麼名字?”她問他,“你長大後想幹什麼?” “我要當作家。
”丹尼脫口而出,甚至還沒告訴她自己叫什麼。
“要是你不寫作也能活下去,那就别寫。
”凱蒂·卡拉漢說。
“你說什麼?”他問她。
“這是裡爾克說的,笨蛋。
既然你想當該死的作家,那就讀讀他的書。
”她說。
現在她要離開他,因為她遇到了(用她的話來說)“另一個覺得自己應該去越南看看的傻小子——他就是他媽的想去看看!”凱蒂打算讓這小子也搞大自己的肚子,然後有一天,她會離開他,繼續前進——“直到這場該死的戰争結束”。
最後她的時間不夠了。
從數學角度來看,她的辦法解救不了幾個想當兵的傻子。
人們把丹尼·巴恰加盧波這樣的年輕父親稱為“肯尼迪父親”。
一九六三年三月,肯尼迪總統發布政令,延長了已為人父者的征兵緩召期,盡管這道命令——延遲征召育有子女者入伍——推行的時間并不長,但作家丹尼爾·巴恰加盧波享受到了它的好處,他從2-S類(學生緩召)轉到了3-A類——養育子女的父親可以延遲入伍。
隻要有了孩子,就能擺脫戰争,然而,那些渾蛋最後還是把這扇門給關上了。
好在丹尼已經走進了這扇門,至于另外那個傻小子能否享受到這條政令的好處,就連凱蒂也說不清。
無論如何,她還是要走,不管能不能為那個想當兵的家夥生個孩子,也不管她是否能為了這個崇高的目标生育更多的嬰兒。
“告訴我,我說得對不對。
”跟妻子告别的時候,丹尼說。
她從未成為過真正的妻子,并且始終沒有成為母親的興趣。
“如果我再待下去,笨蛋,兩歲的小東西就記住我了。
”凱蒂說。
(她叫自己兩歲的兒子為“小東西”。
) “他叫喬。
”丹尼提醒她。
他繼續道:“告訴我,我說得對不對。
你不隻是反戰活動家和性關系無政府主義者,還是個專門為逃兵役的人生孩子的瘋女人,我說得對嗎?” “把這些也寫進書裡吧,笨蛋。
”凱蒂建議,“寫在書裡,聽起來可能順耳一些。
”這是她跟丈夫說的最後一句話。
凱奇姆和丹尼的父親都警告過他。
“我覺得,還是得讓我幫你剁掉右手的幾根指頭,這樣更簡單,長痛不如短痛,”凱奇姆說,“要不然,把你扣扳機的那個手指頭剁了怎麼樣?我敢打賭,要是你沒法扣扳機,他們就不會讓你當兵了。
” 丹尼爾把凱蒂·卡拉漢的照片拿給父親看,多米尼克隻看了第一張,就覺得自己不喜歡她。
“她看起來太瘦了。
”廚師皺着眉頭評論道,“她是不是吃不飽飯?”(他可真會說話!丹尼暗忖。
廚師父子全都很瘦,吃得卻一點都不少)“她的眼睛真有那麼藍嗎?”多米尼克問。
“其實,她的眼睛比照片上還要藍。
”丹尼對父親說。
這些嬌小得不可思議的女人究竟有什麼好的?多米尼克發現自己冒出這樣的疑問。
他想起那位“不是真正的”表姐羅茜,他的寶貝兒子丹尼爾又拜倒在這麼一位小姑娘似的女人裙下,父子倆是不是都被她們嬌小的外表蒙蔽了?甚至隻是根據凱蒂的第一張照片,廚師就得出了推論:她是那種看起來像小孩子的女人,有些男人會忍不住想要保護她,但是凱蒂不需要也不想要别人的保護。
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廚師沒法正眼看她——就像他(依然)無法正視丹尼的姨媽菲洛梅娜一樣。
“我不該讓你看你母親的照片的。
”丹尼告訴父親,他要和凱蒂結婚時,多米尼克說。
我要是找個漂亮的胖子結婚,也許他就滿意了!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發現自己并沒有繼續寫那一章,而是在考慮這件事。
然而越戰拖延了下去。
尼克松向選民承諾結束戰争,赢得了一九六八年的總統大選,但戰争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三日,尼克松總統發布自己的政令,結束了初為人父者的3-A類征兵延期——這一天或者此後懷上的孩子,父親不能享受延期入伍待遇。
戰争的最後五年裡,還會有二萬三千七百六十三名美國士兵喪生,丹尼爾·巴恰加盧波終于意識到,他應該感謝凱蒂·卡拉漢的救命之恩。
“就算她不停地給逃避兵役的人生孩子,那又怎麼樣,”凱奇姆給丹尼寫信說,“她救了你的命,這他媽的很肯定。
可我當初也沒在開玩笑——就算她沒救你,我也會把你的右手剁下來,免得你的蛋被别人轟掉。
至少也得剁掉一兩根手指頭。
” 但是,一九六七年七月的那個晚上,丹尼爾·巴恰加盧波在艾奧瓦州的雨幕中不斷嘗試寫作的時候,他甯願認為是兩歲的兒子小喬救了他。
也許沒有人救得了凱蒂。
多年以後,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讀到了小說家羅伯特·斯通的回憶錄《全盛之綠:回憶六十年代》。
“到六十年代中期,生活給了美國人很多東西,未來展現的種種可能讓所有人都有點飄飄然。
”斯通寫道,“事物加速發展,還沒等我們弄清楚它們的定義,就超出了我們的控制。
在我看來,那些最關心變革的人,一生都投入到變革之中的人,也是最上當受騙的人。
” 好吧,這說的肯定是凱蒂·卡拉漢了,丹尼想。
然而羅伯特·斯通寫書的時間太遲,已經來不及救凱蒂了,她也不會尋求保護,進而無從得救,但除了她那看起來放縱不羁又似乎尚未成年的外表,她的魅力主要在于叛逆,這也是最吸引丹尼的地方。
(在性方面,她也有着放蕩不羁的叛逆氣質,你永遠都不知道她接下來會做什麼,因為她自己也不知道。
) “坐吧,邁克爾,坐吧,吃點東西!”老波爾卡裡不停地招呼利裡先生,但激動的愛爾蘭人亢奮得過了頭,什麼也吃不下,隻喝了一杯啤酒,又喝了一兩杯紅酒。
可憐的利裡先生無法直視卡梅拉·德爾波波洛,丹尼明白,利裡先生一看見她,就會想起她的左邊腋窩可能有一片黑桃形狀的腋毛沒刮。
多米尼克一瘸一拐地走進廚房,給利裡先生拿出一塊他最喜歡的西西裡肉餡糕,成長中的作家丹尼·巴恰加盧波看到,這隻老貓頭鷹的眼神變了,震驚地盯着他父親的跛腳。
也許确實有頭熊咬掉了廚師的腳!利裡先生或許在想,也許真的有個三四百磅重、頭發垂到腰間的印第安女人。
利裡先生沒有據實告訴埃克塞特的另一件事是——他說這些移民喜歡小題大做。
他不是還說過,小巴恰加盧波“與衆不同”嗎?在誇大其詞方面,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是天生的一把好手!艾奧瓦市的雨夜裡,盡管丹尼心煩意亂,但他堅持往下寫,他還是有點愛着凱蒂·卡拉漢。
(丹尼剛剛開始明白,父親所說的“有殺傷力”的藍眼睛是什麼意思。
) 約翰尼·卡什的那首歌是怎麼唱的來着?丹尼覺得,自己第一次聽那首歌是六七年前的事。
噢,我永遠忘不了那雙藍眼睛, 走到哪裡都能看見它們。
讓我的注意力更分散一些吧,作家想。
他似乎下定了決心,要從親愛的利裡先生去“那不勒斯附近”找他的那天晚上抽離出來。
(讓自己置身事外。
) 利裡先生喝掉第三和第四杯紅酒,吃掉大部分肉餡糕之後,才鼓起勇氣,從外套内袋裡拿出那個珍珠灰色的信封。
隔着桌子,丹尼看到信封上的深紅色字母,十五歲的男孩清楚埃克塞特的校徽是什麼顔色的。
“學校裡都是男孩,多米尼克。
”直到現在,作家還能清楚地想起利裡先生說的這句話。
老英文教師邊說邊揚了揚腦袋,他指的是卡羅傑洛家的姑娘(丹尼的性感表姐埃琳娜),還有她那個發育過度的朋友特蕾莎·迪瑪蒂亞。
丹尼放學後,到廚房換上傳菜工的黑色工作褲時,這些姑娘總是跟着他。
“給丹尼一點隐私吧,姑娘們。
”托尼·莫利納裡告訴她們,但她倆黏起人來沒完沒了。
父親決定讓他去埃克塞特,除了親愛的利裡先生,也許還應該歸功于這些姑娘。
不好寫的地方來了:父親含着淚水,說:“丹尼爾,如果那是所好學校,就像邁克爾說的那樣,你又真的想去——好吧,我猜卡梅拉和我可以偶爾去看看你,你也可以偶爾回波士頓過周末。
”說到“偶爾”的時候,父親還破了音。
艾奧瓦市的雨夜裡,寫不下去卻硬要堅持的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想到了這些。
丹尼還記得,自己起身走進“那不勒斯附近”的後廚,免得父親看到他哭了——然後卡梅拉也哭了,不過她經常哭——丹尼在廚房裡磨蹭了一會兒,打濕了一塊抹布。
愛喝紅酒的利裡先生沒注意,丹尼偷偷把他雨衣的背後擦幹淨了,那個用粉筆畫的“O”很容易抹掉,比那天晚上的其他東西都容易抹掉。
丹尼永遠不會忘記,那天夜裡晚些時候,他躺在衛斯理街那座公寓的卧室裡,聽到父親哭個不停——卡梅拉試着安慰他,也跟着哭了起來。
最後,小丹尼敲了敲兩個卧室之間的牆。
“我愛你們!我會經常回家的——每個周末都回來!” “我愛你!”父親哭着說。
“我也愛你!”卡梅拉叫道。
好吧,他寫不出那些場景——永遠寫不好,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想。
這一章的标題是《外出求學》,屬于這位二十五歲的作家的第二本小說的一部分。
在艾奧瓦大學讀作家班的第一年年末,他完成了第一本小說,又在接下來的兩年中花了很多時間修改它。
在新罕布什爾大學讀大四時,他很幸運,英文系的一位駐校作家把他介紹給了一位文學經紀人。
他的第一本小說剛寄到第一家出版社,就被他們買下了。
直到好幾年之後,丹尼爾·巴恰加盧波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
在那一年畢業的作家班學生裡,可能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