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Ⅰ 一九五四年 新罕布什爾州庫斯縣</strong>
關燈
小
中
大
奇姆的話來說,他絕對是個“傳說中的王八蛋”。
“翁貝托是個什麼名字?”多米尼克問工頭。
“國王的名字!”翁貝托憤慨地回答。
“我是說,這是個那不勒斯名字,對吧?”男孩問。
“你問我這個幹什麼?你這個十二歲的臭小子,假裝自己十六歲!”翁貝托叫道。
“是你讓我假裝十六歲的。
”多米尼克提醒工頭。
“這不是為了給你找活幹嘛,巴恰加盧波。
”翁貝托說。
然後原木一滾,多米尼克成了廚師。
他母親,出生在西西裡的意大利裔美國人,因為意外懷孕,從波士頓北區跑到新罕布什爾的柏林,身負廚藝。
當她離開城市前往北方的時候,傑納羅·卡波迪盧波流竄到波士頓大西洋大道和商業街附近的碼頭,撇下她和孩子,坐船“回那不勒斯去了”(不是字面意思就是比喻意義)。
王八蛋翁貝托說得沒錯:多米尼克的父親不姓巴恰加盧波。
安努齊亞塔告訴兒子,他的跑路父親姓卡波迪盧波——卡—波—迪—盧—波,意思是“狼頭”。
這位未婚媽媽還能怎麼辦?“你爸滿嘴跑火車,他應該姓博卡達盧波!”她對多米尼克說。
後來男孩得知,博卡達盧波的意思是“狼嘴”,倒是很适合王八蛋翁貝托,小多米尼克經常這樣想。
“但是你,安傑魯,你是我的狼之吻!”他媽媽說。
為了給孩子一個合法的身份,加上他母親對詞語懷有無比執着的熱愛,她不會讓多米尼克姓“狼頭”(或者“狼嘴”),安努齊亞塔·塞埃塔隻能接受“狼之吻”,就是“巴恰卡盧波”,然而努齊總是把“卡”念成“加”,久而久之,再加上幼兒園的人記錯了,她兒子還沒當上廚師就成了“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
他母親還會叫他“多姆”,多米尼克的簡稱,意思是“星期天”。
安努齊亞塔并非凱奇姆所說的正宗天主教徒,正是塞埃塔家族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把這個年紀輕輕的未婚媽媽驅趕到北邊的新罕布什爾。
在柏林,會有其他意大利人(很可能也是天主教徒)照顧她。
他們是否希望她生下孩子後送給别人收養,然後回到波士頓北區?努齊知道許多人會這麼做,但她不願放棄自己的寶寶,雖然時常對意大利裔聚居的波士頓北區流露出強烈的懷念之情,可她從未打算重返波士頓。
因為意外懷孕而被趕出家門,她當然有理由心生怨恨。
盡管安努齊亞塔在自己的廚房裡依然是個忠誠的西西裡人,親族的紐帶早已不可挽回地磨損殆盡,波士頓的家人親戚——以及北區的意大利裔社群,總之就是代表了“正宗天主教徒”的一幫人——跟她斷絕了關系,她反過來也不認他們,努齊從來不望彌撒,也不要求多米尼克參加。
“咱們想告解的時候就去告解,這就夠了。
”她告訴小多姆——她的小狼之吻。
她從來不教孩子意大利語——某些必不可少的烹饪術語除外——多米尼克也沒興趣學習這門“母國”語言,對這個孩子來說,他的“母國”是波士頓北區,而非意大利。
那門語言和那個地方同時抛棄了他的母親,因此意大利語永遠不會成為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的語言,他也堅定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去波士頓。
安努齊亞塔·塞埃塔的新生活是由一種推倒重來的感覺定義的。
作為三姐妹中的老小,她能閱讀英文和講英語,與她做西西裡菜的水平相當。
努齊在柏林的一所小學教孩子們識字——那場事故發生後,她沒讓多米尼克繼續上學,而是教給他一些基本的廚藝,同時堅持督促孩子閱讀——不僅是食譜,還包括她讀過的所有書,其中大部分是小說。
工廠對童工保護法的忽視導緻她的兒子成了跛腳,安努齊亞塔決定讓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依照她的計劃學習烹饪和文學。
凱奇姆卻無緣接受這兩個領域的教育,他不到十二歲就辍學了。
一九三六年,十九歲的凱奇姆還不認字,更不會寫字。
不做伐木活兒的時候,他就在柏林最大工廠的露天平台上給鐵路平闆車裝貨。
平台的工人得把貨廂裡的木材堆成錐形,這樣平闆車才能從隧道或橋下安全通過。
“你媽教我識字之前,我就受過這麼一點教育。
”凱奇姆喜歡這樣告訴丹尼·巴恰加盧波,廚師又會開始搖頭,但多米尼克的妻子生前确實教過凱奇姆識字,這是無法否認的。
至少凱奇姆很晚才識字的這段傳奇不是他胡編亂造出來的,除此之外,他嘴裡的其他故事可能多半都是吹牛。
比如一号營地工棚的屋頂是怎麼塌掉的:據凱奇姆說,“有個印第安人”被派去給屋頂鏟雪,但他一直偷懶,雪越積越厚,終于把屋頂壓塌了,隻有一個伐木工逃了出來,印第安人沒能幸免于難。
凱奇姆說,工棚裡的“濕襪子味兒太重”,把這家夥給熏死了。
(廚師父子明白,凱奇姆這是又開始借機發牢騷,他總抱怨說,濕襪子是工棚裡最讓人讨厭的東西。
) “我不記得一号營地有個印第安人。
”多米尼克隻對老朋友說了這麼一句。
“你那時還太小,記不住一号營地的事,大廚。
”凱奇姆說。
丹尼·巴恰加盧波經常發現,父親不願聽人提起他比凱奇姆小了七歲,甚至還會為此發火,凱奇姆卻總喜歡強調他們的年齡差異,不惜過分誇張。
不過,當年他們在柏林認識的時候,七歲的差距對這兩個年輕人來說像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十九歲的凱奇姆雖然骨瘦如柴,個頭卻不小,而且已經長出了參差不齊的胡須,安努齊亞塔的小多姆看起來卻連十幾歲都不到。
十二歲的他塊頭不大,但體格結實,直到現在,盡管看上去有點顯老——在小丹尼眼裡尤其如此——三十歲的他依然保持着年輕伐木工的精壯身材。
兒子認為,父親顯老的原因是他總闆着臉,誰要是敢當着廚師的面談什麼“過去”和“未來”,準會看到他皺起眉頭。
而至于“現在”,就連十二歲的丹尼爾·巴恰加盧波也明白,“現在”始終處于變化之中。
丹尼還知道,腳踝受傷徹底改變了父親的人生,發生在男孩年輕的母親身上的另一場意外改變了他自己的童年,也使父親的人生再次改變。
在十二歲孩子的世界裡,改變不可能是件好事,任何改變都會讓丹尼焦慮不安——正如失學使他焦慮不安一樣。
在不那麼“早年”的日子裡,每逢原木漂流,丹尼會和父親一起在窩棚裡幹活睡覺,不去上學。
他不喜歡學校——卻總能輕而易舉地跟上落下的功課——這一點也讓他不安,同年級的男生都比他大,因為他們能逃學就逃學,也從來不補上落下的功課,全都留過一兩級。
每當看出兒子的焦慮,廚師總是說:“堅持住,丹尼爾——别認輸,我向你保證,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這裡。
” 但這個保證也使丹尼·巴恰加盧波感到焦慮,因為他覺得窩棚也像是自己的家。
在絞河鎮,這個十二歲的孩子有自己的卧室,就在夥房樓上,那兒還有他父親的卧室,他們共用一個衛生間。
夥房的二樓隻有這幾間屋,好在它們寬敞舒适,每個房間都有天窗,還有幾扇大窗,能看到遠處的山景和夥房附近山腳下的一部分河谷盆地。
高低起伏的丘陵與山脈遍布伐木小徑,硬木和針葉林消失的地方出現了大片的草地和次生林。
從卧室裡望出去,小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覺得光秃秃的岩石和次生林永遠都無法替代原先的楓樹和桦樹,還有那些軟木——雲杉、冷杉、紅松、白松、鐵杉和落葉松。
十二歲的男孩以為草地上會長出齊腰深的草,卻不知道這片地域被規劃為可持續的木材産區,那些林子——“在他媽的二十一世紀”,就像凱奇姆後來說的那樣——還在供應木材。
也正如凱奇姆經常提起的那樣,有些事永遠都不會變。
“落葉松永遠喜歡濕地,黃桦樹始終是備受歡迎的家具木材,灰桦樹除了燒火,什麼屁用都沒有。
”而對于庫斯縣很快就會隻允許四英尺以下的軟木經由河道運輸這件事,凱奇姆愁眉苦臉,不予置評。
(這位經驗豐富的老伐木工僅僅表示,體積較小的軟木容易在河上亂漂,偏離航道,需要專人看管。
) 現代化這個躁動不安的幽靈即将改變伐木業,也可能讓廚師丢掉工作。
時代的變遷或許會殺死無數個絞河鎮這樣微不足道的“聚居點”。
無論如何,丹尼·巴恰加盧波隻想知道:伐木工們走了,絞河鎮還會剩下什麼工作?廚師也會走嗎?他不由得擔憂起來。
(凱奇姆會走嗎?) 至于那條河,如同所有的河流那樣,它隻會繼續流淌——如同所有的河流那樣。
原木之下,年輕的加拿大人的屍體随波逐流,在水中來回擺蕩——來回擺蕩。
如果說這一刻的絞河也感到躁動不安,甚至不耐煩的話,或許它也該帶着男孩的屍體繼續前進了。
“翁貝托是個什麼名字?”多米尼克問工頭。
“國王的名字!”翁貝托憤慨地回答。
“我是說,這是個那不勒斯名字,對吧?”男孩問。
“你問我這個幹什麼?你這個十二歲的臭小子,假裝自己十六歲!”翁貝托叫道。
“是你讓我假裝十六歲的。
”多米尼克提醒工頭。
“這不是為了給你找活幹嘛,巴恰加盧波。
”翁貝托說。
然後原木一滾,多米尼克成了廚師。
他母親,出生在西西裡的意大利裔美國人,因為意外懷孕,從波士頓北區跑到新罕布什爾的柏林,身負廚藝。
當她離開城市前往北方的時候,傑納羅·卡波迪盧波流竄到波士頓大西洋大道和商業街附近的碼頭,撇下她和孩子,坐船“回那不勒斯去了”(不是字面意思就是比喻意義)。
王八蛋翁貝托說得沒錯:多米尼克的父親不姓巴恰加盧波。
安努齊亞塔告訴兒子,他的跑路父親姓卡波迪盧波——卡—波—迪—盧—波,意思是“狼頭”。
這位未婚媽媽還能怎麼辦?“你爸滿嘴跑火車,他應該姓博卡達盧波!”她對多米尼克說。
後來男孩得知,博卡達盧波的意思是“狼嘴”,倒是很适合王八蛋翁貝托,小多米尼克經常這樣想。
“但是你,安傑魯,你是我的狼之吻!”他媽媽說。
為了給孩子一個合法的身份,加上他母親對詞語懷有無比執着的熱愛,她不會讓多米尼克姓“狼頭”(或者“狼嘴”),安努齊亞塔·塞埃塔隻能接受“狼之吻”,就是“巴恰卡盧波”,然而努齊總是把“卡”念成“加”,久而久之,再加上幼兒園的人記錯了,她兒子還沒當上廚師就成了“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
他母親還會叫他“多姆”,多米尼克的簡稱,意思是“星期天”。
安努齊亞塔并非凱奇姆所說的正宗天主教徒,正是塞埃塔家族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把這個年紀輕輕的未婚媽媽驅趕到北邊的新罕布什爾。
在柏林,會有其他意大利人(很可能也是天主教徒)照顧她。
他們是否希望她生下孩子後送給别人收養,然後回到波士頓北區?努齊知道許多人會這麼做,但她不願放棄自己的寶寶,雖然時常對意大利裔聚居的波士頓北區流露出強烈的懷念之情,可她從未打算重返波士頓。
因為意外懷孕而被趕出家門,她當然有理由心生怨恨。
盡管安努齊亞塔在自己的廚房裡依然是個忠誠的西西裡人,親族的紐帶早已不可挽回地磨損殆盡,波士頓的家人親戚——以及北區的意大利裔社群,總之就是代表了“正宗天主教徒”的一幫人——跟她斷絕了關系,她反過來也不認他們,努齊從來不望彌撒,也不要求多米尼克參加。
“咱們想告解的時候就去告解,這就夠了。
”她告訴小多姆——她的小狼之吻。
她從來不教孩子意大利語——某些必不可少的烹饪術語除外——多米尼克也沒興趣學習這門“母國”語言,對這個孩子來說,他的“母國”是波士頓北區,而非意大利。
那門語言和那個地方同時抛棄了他的母親,因此意大利語永遠不會成為多米尼克·巴恰加盧波的語言,他也堅定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去波士頓。
安努齊亞塔·塞埃塔的新生活是由一種推倒重來的感覺定義的。
作為三姐妹中的老小,她能閱讀英文和講英語,與她做西西裡菜的水平相當。
努齊在柏林的一所小學教孩子們識字——那場事故發生後,她沒讓多米尼克繼續上學,而是教給他一些基本的廚藝,同時堅持督促孩子閱讀——不僅是食譜,還包括她讀過的所有書,其中大部分是小說。
工廠對童工保護法的忽視導緻她的兒子成了跛腳,安努齊亞塔決定讓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依照她的計劃學習烹饪和文學。
凱奇姆卻無緣接受這兩個領域的教育,他不到十二歲就辍學了。
一九三六年,十九歲的凱奇姆還不認字,更不會寫字。
不做伐木活兒的時候,他就在柏林最大工廠的露天平台上給鐵路平闆車裝貨。
平台的工人得把貨廂裡的木材堆成錐形,這樣平闆車才能從隧道或橋下安全通過。
“你媽教我識字之前,我就受過這麼一點教育。
”凱奇姆喜歡這樣告訴丹尼·巴恰加盧波,廚師又會開始搖頭,但多米尼克的妻子生前确實教過凱奇姆識字,這是無法否認的。
至少凱奇姆很晚才識字的這段傳奇不是他胡編亂造出來的,除此之外,他嘴裡的其他故事可能多半都是吹牛。
比如一号營地工棚的屋頂是怎麼塌掉的:據凱奇姆說,“有個印第安人”被派去給屋頂鏟雪,但他一直偷懶,雪越積越厚,終于把屋頂壓塌了,隻有一個伐木工逃了出來,印第安人沒能幸免于難。
凱奇姆說,工棚裡的“濕襪子味兒太重”,把這家夥給熏死了。
(廚師父子明白,凱奇姆這是又開始借機發牢騷,他總抱怨說,濕襪子是工棚裡最讓人讨厭的東西。
) “我不記得一号營地有個印第安人。
”多米尼克隻對老朋友說了這麼一句。
“你那時還太小,記不住一号營地的事,大廚。
”凱奇姆說。
丹尼·巴恰加盧波經常發現,父親不願聽人提起他比凱奇姆小了七歲,甚至還會為此發火,凱奇姆卻總喜歡強調他們的年齡差異,不惜過分誇張。
不過,當年他們在柏林認識的時候,七歲的差距對這兩個年輕人來說像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十九歲的凱奇姆雖然骨瘦如柴,個頭卻不小,而且已經長出了參差不齊的胡須,安努齊亞塔的小多姆看起來卻連十幾歲都不到。
十二歲的他塊頭不大,但體格結實,直到現在,盡管看上去有點顯老——在小丹尼眼裡尤其如此——三十歲的他依然保持着年輕伐木工的精壯身材。
兒子認為,父親顯老的原因是他總闆着臉,誰要是敢當着廚師的面談什麼“過去”和“未來”,準會看到他皺起眉頭。
而至于“現在”,就連十二歲的丹尼爾·巴恰加盧波也明白,“現在”始終處于變化之中。
丹尼還知道,腳踝受傷徹底改變了父親的人生,發生在男孩年輕的母親身上的另一場意外改變了他自己的童年,也使父親的人生再次改變。
在十二歲孩子的世界裡,改變不可能是件好事,任何改變都會讓丹尼焦慮不安——正如失學使他焦慮不安一樣。
在不那麼“早年”的日子裡,每逢原木漂流,丹尼會和父親一起在窩棚裡幹活睡覺,不去上學。
他不喜歡學校——卻總能輕而易舉地跟上落下的功課——這一點也讓他不安,同年級的男生都比他大,因為他們能逃學就逃學,也從來不補上落下的功課,全都留過一兩級。
每當看出兒子的焦慮,廚師總是說:“堅持住,丹尼爾——别認輸,我向你保證,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這裡。
” 但這個保證也使丹尼·巴恰加盧波感到焦慮,因為他覺得窩棚也像是自己的家。
在絞河鎮,這個十二歲的孩子有自己的卧室,就在夥房樓上,那兒還有他父親的卧室,他們共用一個衛生間。
夥房的二樓隻有這幾間屋,好在它們寬敞舒适,每個房間都有天窗,還有幾扇大窗,能看到遠處的山景和夥房附近山腳下的一部分河谷盆地。
高低起伏的丘陵與山脈遍布伐木小徑,硬木和針葉林消失的地方出現了大片的草地和次生林。
從卧室裡望出去,小丹尼爾·巴恰加盧波覺得光秃秃的岩石和次生林永遠都無法替代原先的楓樹和桦樹,還有那些軟木——雲杉、冷杉、紅松、白松、鐵杉和落葉松。
十二歲的男孩以為草地上會長出齊腰深的草,卻不知道這片地域被規劃為可持續的木材産區,那些林子——“在他媽的二十一世紀”,就像凱奇姆後來說的那樣——還在供應木材。
也正如凱奇姆經常提起的那樣,有些事永遠都不會變。
“落葉松永遠喜歡濕地,黃桦樹始終是備受歡迎的家具木材,灰桦樹除了燒火,什麼屁用都沒有。
”而對于庫斯縣很快就會隻允許四英尺以下的軟木經由河道運輸這件事,凱奇姆愁眉苦臉,不予置評。
(這位經驗豐富的老伐木工僅僅表示,體積較小的軟木容易在河上亂漂,偏離航道,需要專人看管。
) 現代化這個躁動不安的幽靈即将改變伐木業,也可能讓廚師丢掉工作。
時代的變遷或許會殺死無數個絞河鎮這樣微不足道的“聚居點”。
無論如何,丹尼·巴恰加盧波隻想知道:伐木工們走了,絞河鎮還會剩下什麼工作?廚師也會走嗎?他不由得擔憂起來。
(凱奇姆會走嗎?) 至于那條河,如同所有的河流那樣,它隻會繼續流淌——如同所有的河流那樣。
原木之下,年輕的加拿大人的屍體随波逐流,在水中來回擺蕩——來回擺蕩。
如果說這一刻的絞河也感到躁動不安,甚至不耐煩的話,或許它也該帶着男孩的屍體繼續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