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深山問賢
關燈
小
中
大
紙,卷了一支香煙。
“你,不是政治家吧?”洛馬克斯問道。
“不,我不是。
” 洛馬克斯哼了一聲,表示出明顯的贊許。
“曾有一位政治學博士,老是叫嚷着要我戒煙。
” 馬丁注意到他使用的是過去時态。
“那麼你與他分手了?” “不,是他與我分手了。
上星期死了。
五十六歲。
你到山上來有什麼事?” 馬丁在手提包裡翻了一會兒。
“我先向你道歉。
這很可能是在浪費你我的時間。
我不知道你是否願意看看這個。
” 洛馬克斯接過馬丁遞上來的照片看了起來。
“你真的是從英國來的嗎?” “是的。
” “不遠萬裡來給我看這個東西?” “你認出來了嗎?” “應該能認出。
我在那裡工作、生活了五年呢。
” 馬丁吃驚地張大了嘴巴。
“你真的去過那裡?” “在那裡住了五年。
” “在塔爾米亞?” “塔爾米亞是什麼地方?這是橡樹嶺。
” 馬丁咽了幾口唾沫。
“洛馬克斯博士,這張照片是六天前,美國海軍的一架戰鬥機在伊拉克一座被炸毀的工廠上空拍攝的。
” 洛馬克斯擡起頭來,蓬松的白眉毛下面是一雙明亮的藍眼睛,接着又低頭去看那張照片。
“狗娘養的。
”他最後這麼說,“我警告過那些狗雜種。
三年以前,我寫了一份報告,警告說這種技術第三世界國家會采用。
” “後來怎麼樣了?” “噢,他們把報告扔進了廢紙簍裡,我猜想。
” “誰?” “你知道的,那些尖頭腦袋呀。
” “那些盤子,工廠裡的那些飛碟,你知道它們是什麼東西嗎?” “當然知道。
加路特隆,這是老橡樹嶺設施的一個複制品。
” “加路……什麼?” 洛馬克斯又擡起頭來。
“你不是物理學博士吧?不是物理學家?” “不是。
我的專業是阿拉伯學。
” 洛馬克斯又哼了一聲,好像不是一名物理學家會加重一個人的生活負擔似的。
“加路特隆。
加利福尼亞回旋加速器,簡稱加路特隆。
” “它們是幹什麼用的? “EMIS,即電磁同位素分離。
用通俗語言來說,它們對粗制的鈾-238進行精煉,提純成炸彈級的鈾-235。
你說這個地方在伊拉克?” “是的。
一星期前遭到了誤炸。
這張照片是第二天拍來的。
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 洛馬克斯凝視着山谷對面,吸了一口香煙,吐出一股煙霧。
“狗娘養的。
”他又這麼說,“先生,我住在這裡的山上是因為我願意,想離開所有那些塵嚣——多年前我已經受夠了。
現在沒有電視,但我有一架收音機。
這是薩達姆·侯賽因搞的,對不對?” “是的,沒錯。
你給我講講加路特隆好嗎?” 洛馬克斯掐滅香煙,又向前凝視着,但他看到的不是對面的山谷,而是多年前的往事。
“一九四三年,很久以前了,對吧?差不多五十年了。
你還沒有出生,現在的大多數人都還沒有出生。
那時候我們有一群人,想幹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我們年輕,有抱負,有才華,我們不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們幹了。
“有來自意大利的費爾米、波特考福,來自德國的富克斯,來自丹麥的尼爾斯·波哈爾,來自英國的努恩·梅和其他人,還有我們美國人:烏雷、歐比和歐内斯特。
我當時很年輕,才二十七歲。
“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摸索,做着前人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做着别人說不可能做成的實驗。
我們的預算按現在的标準來衡量少得可憐,于是我們沒日沒夜地幹,很少休息。
不得不那樣,因為最後期限與經費都很緊。
我們設法幹成了,在三年之内。
我們打破所有框框做成了兩顆炸彈:小男孩和胖子。
“然後空軍把它們扔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世界輿論大嘩,說我們畢竟不應該來那麼一手。
問題在于,假如我們不來那麼一手,其他人也會的。
納粹德國、斯大林的蘇聯……” “加路特隆……”馬丁提醒說。
“是的。
你聽說過曼哈頓項目嗎?” “當然。
” “嗯,曼哈頓項目中有許多天才,其中兩人尤為突出。
羅伯特·奧本海默和歐内斯特·勞倫斯。
聽說過他們嗎?” “聽說過。
” “還以為他們是同事,是夥伴,對嗎?” “我想是吧。
” “錯了。
他們是對手。
明白嗎,我們都知道關鍵是鈾,世界上最重的元素。
在一九四一年時我們就知道,隻有更輕的同位素235才能産生我們需要的鍊式反應。
問題在于要把隐藏在鈾-238裡的百分之零點七的235分離出來。
“當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
多年的忽視之後,官老爺們終于意識到需要往日的成果。
老掉牙的故事。
于是我們想方設法進行那些同位素的分離。
“奧本海默的路子是搞氣體擴散——把鈾還原成液體,然後是氣體,六氟化鈾,既有毒性又有腐蝕性,很難操作。
離心器是後來才有的,是由蘇聯抓獲的一個奧地利人發明的,在蘇庫米投入了使用。
在使用離心器之前,氣體擴散法既緩慢又困難。
“勞倫斯走了另一條路——用粒子加速進行電磁分離。
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 “我恐怕不知道。
” “原理是,把原子加速到一定的速度,然後用強磁力把它們抛入一個曲面。
好比兩輛高速行駛的賽車進入了曲面,一輛重車,一輛輕車。
哪一輛車到了外邊?” “重車。
”馬丁說。
“對。
就是這個原理。
加路特隆用直徑二十英尺左右的巨大磁盤。
這些……”他用手拍着照片中的飛碟,“就是磁盤。
這個布局是我們在田納西州橡樹嶺工廠的一個複制品。
” “如果它們能用,那為什麼不用了呢?”馬丁問道。
“速度問題。
”洛馬克斯說,“奧本海默先勝。
他的方法快捷。
加路特隆極為緩慢,極為昂貴。
一九四五年以後,那個奧地利人獲釋後來到這裡展示他的發明,加路特隆技術就被淘汰了。
解密了。
你可以從國會圖書館裡獲得所有詳盡資料和計劃。
很可能伊拉克人就是這麼做成的。
” 兩個人靜靜地坐了有好幾分鐘時間。
“你剛才說的是,”馬丁說,“伊拉克決定采用老式T型福特汽車技術,而且因為大家都以為他們會去追求先進的賽車,沒人注意到這個情況。
” “你說得對,孩子。
人們忘記了——老式的T型福特車也許很老,但它能行駛。
它能把你載到目的地,能把你從甲地載到乙地。
而且還不容易抛錨。
” “洛馬克斯博士,我們兩國接受咨詢的科學家認為,伊拉克已經有了一個氣體擴散離心器串聯在運用,去年一直在運作。
另有一個也快要投産了,但很可能還沒運作。
據此,他們計算出伊拉克不可能煉制出足夠的純鈾,我們說三十五公斤吧,用以制造一顆炸彈。
” “沒錯,”洛馬克斯點點頭,“一個串聯需五年時間,也許更長。
兩個串聯起碼需三年時間。
” “但假定他們一直在連續地使用加路特隆。
如果你
“你,不是政治家吧?”洛馬克斯問道。
“不,我不是。
” 洛馬克斯哼了一聲,表示出明顯的贊許。
“曾有一位政治學博士,老是叫嚷着要我戒煙。
” 馬丁注意到他使用的是過去時态。
“那麼你與他分手了?” “不,是他與我分手了。
上星期死了。
五十六歲。
你到山上來有什麼事?” 馬丁在手提包裡翻了一會兒。
“我先向你道歉。
這很可能是在浪費你我的時間。
我不知道你是否願意看看這個。
” 洛馬克斯接過馬丁遞上來的照片看了起來。
“你真的是從英國來的嗎?” “是的。
” “不遠萬裡來給我看這個東西?” “你認出來了嗎?” “應該能認出。
我在那裡工作、生活了五年呢。
” 馬丁吃驚地張大了嘴巴。
“你真的去過那裡?” “在那裡住了五年。
” “在塔爾米亞?” “塔爾米亞是什麼地方?這是橡樹嶺。
” 馬丁咽了幾口唾沫。
“洛馬克斯博士,這張照片是六天前,美國海軍的一架戰鬥機在伊拉克一座被炸毀的工廠上空拍攝的。
” 洛馬克斯擡起頭來,蓬松的白眉毛下面是一雙明亮的藍眼睛,接着又低頭去看那張照片。
“狗娘養的。
”他最後這麼說,“我警告過那些狗雜種。
三年以前,我寫了一份報告,警告說這種技術第三世界國家會采用。
” “後來怎麼樣了?” “噢,他們把報告扔進了廢紙簍裡,我猜想。
” “誰?” “你知道的,那些尖頭腦袋呀。
” “那些盤子,工廠裡的那些飛碟,你知道它們是什麼東西嗎?” “當然知道。
加路特隆,這是老橡樹嶺設施的一個複制品。
” “加路……什麼?” 洛馬克斯又擡起頭來。
“你不是物理學博士吧?不是物理學家?” “不是。
我的專業是阿拉伯學。
” 洛馬克斯又哼了一聲,好像不是一名物理學家會加重一個人的生活負擔似的。
“加路特隆。
加利福尼亞回旋加速器,簡稱加路特隆。
” “它們是幹什麼用的? “EMIS,即電磁同位素分離。
用通俗語言來說,它們對粗制的鈾-238進行精煉,提純成炸彈級的鈾-235。
你說這個地方在伊拉克?” “是的。
一星期前遭到了誤炸。
這張照片是第二天拍來的。
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 洛馬克斯凝視着山谷對面,吸了一口香煙,吐出一股煙霧。
“狗娘養的。
”他又這麼說,“先生,我住在這裡的山上是因為我願意,想離開所有那些塵嚣——多年前我已經受夠了。
現在沒有電視,但我有一架收音機。
這是薩達姆·侯賽因搞的,對不對?” “是的,沒錯。
你給我講講加路特隆好嗎?” 洛馬克斯掐滅香煙,又向前凝視着,但他看到的不是對面的山谷,而是多年前的往事。
“一九四三年,很久以前了,對吧?差不多五十年了。
你還沒有出生,現在的大多數人都還沒有出生。
那時候我們有一群人,想幹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我們年輕,有抱負,有才華,我們不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們幹了。
“有來自意大利的費爾米、波特考福,來自德國的富克斯,來自丹麥的尼爾斯·波哈爾,來自英國的努恩·梅和其他人,還有我們美國人:烏雷、歐比和歐内斯特。
我當時很年輕,才二十七歲。
“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摸索,做着前人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做着别人說不可能做成的實驗。
我們的預算按現在的标準來衡量少得可憐,于是我們沒日沒夜地幹,很少休息。
不得不那樣,因為最後期限與經費都很緊。
我們設法幹成了,在三年之内。
我們打破所有框框做成了兩顆炸彈:小男孩和胖子。
“然後空軍把它們扔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世界輿論大嘩,說我們畢竟不應該來那麼一手。
問題在于,假如我們不來那麼一手,其他人也會的。
納粹德國、斯大林的蘇聯……” “加路特隆……”馬丁提醒說。
“是的。
你聽說過曼哈頓項目嗎?” “當然。
” “嗯,曼哈頓項目中有許多天才,其中兩人尤為突出。
羅伯特·奧本海默和歐内斯特·勞倫斯。
聽說過他們嗎?” “聽說過。
” “還以為他們是同事,是夥伴,對嗎?” “我想是吧。
” “錯了。
他們是對手。
明白嗎,我們都知道關鍵是鈾,世界上最重的元素。
在一九四一年時我們就知道,隻有更輕的同位素235才能産生我們需要的鍊式反應。
問題在于要把隐藏在鈾-238裡的百分之零點七的235分離出來。
“當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
多年的忽視之後,官老爺們終于意識到需要往日的成果。
老掉牙的故事。
于是我們想方設法進行那些同位素的分離。
“奧本海默的路子是搞氣體擴散——把鈾還原成液體,然後是氣體,六氟化鈾,既有毒性又有腐蝕性,很難操作。
離心器是後來才有的,是由蘇聯抓獲的一個奧地利人發明的,在蘇庫米投入了使用。
在使用離心器之前,氣體擴散法既緩慢又困難。
“勞倫斯走了另一條路——用粒子加速進行電磁分離。
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 “我恐怕不知道。
” “原理是,把原子加速到一定的速度,然後用強磁力把它們抛入一個曲面。
好比兩輛高速行駛的賽車進入了曲面,一輛重車,一輛輕車。
哪一輛車到了外邊?” “重車。
”馬丁說。
“對。
就是這個原理。
加路特隆用直徑二十英尺左右的巨大磁盤。
這些……”他用手拍着照片中的飛碟,“就是磁盤。
這個布局是我們在田納西州橡樹嶺工廠的一個複制品。
” “如果它們能用,那為什麼不用了呢?”馬丁問道。
“速度問題。
”洛馬克斯說,“奧本海默先勝。
他的方法快捷。
加路特隆極為緩慢,極為昂貴。
一九四五年以後,那個奧地利人獲釋後來到這裡展示他的發明,加路特隆技術就被淘汰了。
解密了。
你可以從國會圖書館裡獲得所有詳盡資料和計劃。
很可能伊拉克人就是這麼做成的。
” 兩個人靜靜地坐了有好幾分鐘時間。
“你剛才說的是,”馬丁說,“伊拉克決定采用老式T型福特汽車技術,而且因為大家都以為他們會去追求先進的賽車,沒人注意到這個情況。
” “你說得對,孩子。
人們忘記了——老式的T型福特車也許很老,但它能行駛。
它能把你載到目的地,能把你從甲地載到乙地。
而且還不容易抛錨。
” “洛馬克斯博士,我們兩國接受咨詢的科學家認為,伊拉克已經有了一個氣體擴散離心器串聯在運用,去年一直在運作。
另有一個也快要投産了,但很可能還沒運作。
據此,他們計算出伊拉克不可能煉制出足夠的純鈾,我們說三十五公斤吧,用以制造一顆炸彈。
” “沒錯,”洛馬克斯點點頭,“一個串聯需五年時間,也許更長。
兩個串聯起碼需三年時間。
” “但假定他們一直在連續地使用加路特隆。
如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