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關燈
小
中
大
剩下的兩千四百個俘虜留在了塔吉克人手中,此後就再也沒有他們的音信了。
阿拉伯人來挑人的時候,他們問話,伊茲瑪特·汗用阿拉伯語作答,于是他被當作是阿拉伯人。
他沒有佩戴軍銜,身上髒兮兮的,臉色憔悴,又餓又累。
他被推向了一邊,因為太疲憊了他沒有反抗。
結果他與另五個阿富汗人一起,要被押解到西邊的馬紮裡沙裡夫去,落入杜斯塔姆以及烏茲别克人手中。
這一次,西方媒體都在盯着,新近抵達的聯合國官員表示會保證戰俘們的人身安全。
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些卡車,六百個人被裝上了車,沿着那條坑坑窪窪的土路開始了西行去馬紮裡沙裡夫的旅程。
但他們的最後目的地不是馬紮裡沙裡夫城,而是再往西十英裡的一座巨大的監獄城堡。
于是他們來到了地獄的門口,地獄的名字叫卡拉伊賈吉城堡。
如果從投下第一顆炸彈起算,直至首都喀布爾落入北方聯盟手中,征服阿富汗用了大約五十天時間。
但美英的特種部隊此前早就在阿富汗開展行動了。
麥克·馬丁渴望與特種部隊一起行動,但英國駐伊斯蘭堡的使館官員堅持,他們需要馬丁在巴基斯坦軍隊的高級軍官之間進行溝通聯絡。
直到他去巴格拉姆參加行動。
巴格拉姆是前蘇聯在喀布爾北部的一個巨大的空軍基地,顯然在日後盟軍占領期間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停放在那裡的塔利班飛機已經成了一堆廢鐵,控制塔也成了廢墟,但那些跑道、機庫和前蘇聯曾經用作警備司令部的營房,隻要花上一些時間和資金,還是能夠全部修複的。
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巴格拉姆就被盟軍攻下了,英國特别海勤團的一組官兵進去後标上了英國的記号。
這個消息給馬丁提供了最好的借口,于是他在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機場搭上美國飛機,飛了過去。
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一片荒涼,美國人來接管全部設施之前,英國海勤團騰空了一座機庫,在盡可能遠離寒風的那一面開始了艱苦的改造工作。
士兵們通常善于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安家,而特種兵對此最為擅長,他們似乎能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安頓好自己。
海勤團的二十名官兵開着他們的陸虎越野車去外面找了一些鐵制的貨運集裝箱,把它們拖進機庫。
加上一些油桶、木闆和靈巧的心思,這些集裝箱就變成了臨時宿舍,裡面有床、沙發、桌子和電燈,還安裝了一隻插座,電水壺插電後可以燒茶水。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這支小分隊的指揮官告訴戰士們:“在馬紮裡沙裡夫以西一個叫卡拉伊賈吉的地方似乎出了點兒事。
一些戰俘在監獄暴動,搶奪了衛兵的武器,正在挑起一場暴動。
我認為我們應該去那裡看看。
” 于是他選了六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安排兩輛陸虎越野車加滿了燃油。
出發前,麥克·馬丁問道:“不介意我和你們一起去吧?也許你們需要一名翻譯呢。
” 這支海勤團小分隊的指揮官是一名海軍陸戰隊上尉,而馬丁是一名空降兵上校。
當然沒人反對。
馬丁上了第二輛車,坐在了司機旁邊。
在他的身後,兩名海軍陸戰隊士兵蹲伏在一架點三○口徑的機關槍後面。
他們驅車朝北駛去。
這是一次長達六個小時的行程,穿過薩朗山口來到北方平原,繼而是馬紮裡沙裡夫,最後抵達卡拉伊賈吉城堡。
卡拉伊賈吉屠殺戰俘事件的起因在當時頗具争議,這種争議以後還将持續下去。
但故事情節本身引人入勝。
西方媒體從不會因為把事情完全搞颠倒而感到難為情,他們堅持把那些戰俘稱為“塔利班”,其實不然。
事實上,除了六個偶然混進去的阿富汗人,這幫戰俘都是戰敗的“基地”組織的人。
他們來到阿富汗是專門為了“聖戰”——戰鬥和捐軀的。
所以,從昆都士用卡車運送到卡拉伊賈吉來的,是亞洲最危險的六百個人。
在這六百名戰俘中,大概有六十個人不是阿拉伯人。
這些非阿拉伯人又分為三種。
首先是車臣人,他們認為在昆都士被選中後發回俄羅斯等于是去送死,于是躲開挑選來到了卡拉伊賈吉。
還有反政府的烏茲别克人,他們也認為回烏茲别克斯坦隻有死路一條,于是也躲了起來。
再就是巴基斯坦人,他們由于偶然的差錯沒被遣送回國,其實他們如果返回巴基斯坦,是會獲得自由的。
剩下的就是阿拉伯人了。
與許多留在昆都士的塔利班成員不同,他們是志願兵,而不是被強征當兵的。
他們全都是極端狂熱分子,都經過“基地”訓練營的戰鬥訓練,知道如何憑勇氣和技術去戰鬥。
而且他們對生死并不關心。
他們祈求真主的無非是在死去時能夠搭上幾個西方人或西方人的朋友,這樣他們就能成為一名烈士了。
戰俘們在卡拉伊賈吉遇到的是一百名受過部分訓練的烏茲别克衛兵,衛兵的指揮官是能力不怎麼樣的賽義德·卡梅爾。
拉希德·杜斯塔姆本人不在,他的副手賽義德·卡梅爾臨時替代他的職位。
卡
阿拉伯人來挑人的時候,他們問話,伊茲瑪特·汗用阿拉伯語作答,于是他被當作是阿拉伯人。
他沒有佩戴軍銜,身上髒兮兮的,臉色憔悴,又餓又累。
他被推向了一邊,因為太疲憊了他沒有反抗。
結果他與另五個阿富汗人一起,要被押解到西邊的馬紮裡沙裡夫去,落入杜斯塔姆以及烏茲别克人手中。
這一次,西方媒體都在盯着,新近抵達的聯合國官員表示會保證戰俘們的人身安全。
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些卡車,六百個人被裝上了車,沿着那條坑坑窪窪的土路開始了西行去馬紮裡沙裡夫的旅程。
但他們的最後目的地不是馬紮裡沙裡夫城,而是再往西十英裡的一座巨大的監獄城堡。
于是他們來到了地獄的門口,地獄的名字叫卡拉伊賈吉城堡。
如果從投下第一顆炸彈起算,直至首都喀布爾落入北方聯盟手中,征服阿富汗用了大約五十天時間。
但美英的特種部隊此前早就在阿富汗開展行動了。
麥克·馬丁渴望與特種部隊一起行動,但英國駐伊斯蘭堡的使館官員堅持,他們需要馬丁在巴基斯坦軍隊的高級軍官之間進行溝通聯絡。
直到他去巴格拉姆參加行動。
巴格拉姆是前蘇聯在喀布爾北部的一個巨大的空軍基地,顯然在日後盟軍占領期間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停放在那裡的塔利班飛機已經成了一堆廢鐵,控制塔也成了廢墟,但那些跑道、機庫和前蘇聯曾經用作警備司令部的營房,隻要花上一些時間和資金,還是能夠全部修複的。
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巴格拉姆就被盟軍攻下了,英國特别海勤團的一組官兵進去後标上了英國的記号。
這個消息給馬丁提供了最好的借口,于是他在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機場搭上美國飛機,飛了過去。
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一片荒涼,美國人來接管全部設施之前,英國海勤團騰空了一座機庫,在盡可能遠離寒風的那一面開始了艱苦的改造工作。
士兵們通常善于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安家,而特種兵對此最為擅長,他們似乎能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安頓好自己。
海勤團的二十名官兵開着他們的陸虎越野車去外面找了一些鐵制的貨運集裝箱,把它們拖進機庫。
加上一些油桶、木闆和靈巧的心思,這些集裝箱就變成了臨時宿舍,裡面有床、沙發、桌子和電燈,還安裝了一隻插座,電水壺插電後可以燒茶水。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這支小分隊的指揮官告訴戰士們:“在馬紮裡沙裡夫以西一個叫卡拉伊賈吉的地方似乎出了點兒事。
一些戰俘在監獄暴動,搶奪了衛兵的武器,正在挑起一場暴動。
我認為我們應該去那裡看看。
” 于是他選了六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安排兩輛陸虎越野車加滿了燃油。
出發前,麥克·馬丁問道:“不介意我和你們一起去吧?也許你們需要一名翻譯呢。
” 這支海勤團小分隊的指揮官是一名海軍陸戰隊上尉,而馬丁是一名空降兵上校。
當然沒人反對。
馬丁上了第二輛車,坐在了司機旁邊。
在他的身後,兩名海軍陸戰隊士兵蹲伏在一架點三○口徑的機關槍後面。
他們驅車朝北駛去。
這是一次長達六個小時的行程,穿過薩朗山口來到北方平原,繼而是馬紮裡沙裡夫,最後抵達卡拉伊賈吉城堡。
卡拉伊賈吉屠殺戰俘事件的起因在當時頗具争議,這種争議以後還将持續下去。
但故事情節本身引人入勝。
西方媒體從不會因為把事情完全搞颠倒而感到難為情,他們堅持把那些戰俘稱為“塔利班”,其實不然。
事實上,除了六個偶然混進去的阿富汗人,這幫戰俘都是戰敗的“基地”組織的人。
他們來到阿富汗是專門為了“聖戰”——戰鬥和捐軀的。
所以,從昆都士用卡車運送到卡拉伊賈吉來的,是亞洲最危險的六百個人。
在這六百名戰俘中,大概有六十個人不是阿拉伯人。
這些非阿拉伯人又分為三種。
首先是車臣人,他們認為在昆都士被選中後發回俄羅斯等于是去送死,于是躲開挑選來到了卡拉伊賈吉。
還有反政府的烏茲别克人,他們也認為回烏茲别克斯坦隻有死路一條,于是也躲了起來。
再就是巴基斯坦人,他們由于偶然的差錯沒被遣送回國,其實他們如果返回巴基斯坦,是會獲得自由的。
剩下的就是阿拉伯人了。
與許多留在昆都士的塔利班成員不同,他們是志願兵,而不是被強征當兵的。
他們全都是極端狂熱分子,都經過“基地”訓練營的戰鬥訓練,知道如何憑勇氣和技術去戰鬥。
而且他們對生死并不關心。
他們祈求真主的無非是在死去時能夠搭上幾個西方人或西方人的朋友,這樣他們就能成為一名烈士了。
戰俘們在卡拉伊賈吉遇到的是一百名受過部分訓練的烏茲别克衛兵,衛兵的指揮官是能力不怎麼樣的賽義德·卡梅爾。
拉希德·杜斯塔姆本人不在,他的副手賽義德·卡梅爾臨時替代他的職位。
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