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二部 勇士</strong>

關燈
,等待着消息傳過來。

    努裡·汗的妻子正懷着她的第四個孩子,丈夫祈求真主賜給他第二個兒子。

    這裡的風俗就是要有兒子——年輕時能夠放羊,成年後能夠看管院子。

    努裡·汗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火焰照亮了那些長着鷹鈎鼻和留着黑色大胡子的臉龐。

    這時候,接生婆從陰影中匆匆走了出來。

    她在父親的耳邊輕聲說了一句話,于是他那紅臉膛上綻開了歡快的笑容。

     “好啊,我有了一個兒子!”他叫道。

    他的那些男性親戚和鄰居們齊刷刷地站了起來,空氣中彌漫着歡呼聲和步槍朝夜空射擊的爆裂聲。

    人們互相擁抱、慶賀,感謝仁慈的真主賜給他的子民一個兒子。

     “你給他起什麼名字?”附近院子的一個牧民問道。

     “用我祖父的名字,伊茲瑪特,願祖父的靈魂永久安息。

    ”努裡·汗回答說。

    這樣,過幾天就會有一位伊瑪目來這個村子,主持起名儀式并實施割禮。

     這個孩子的成長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在該蹒跚學步時,他就搖搖擺擺地走路;該奔跑時,他就自由地奔跑。

    與農家男孩們一樣,他想做大孩子能做的事情,在五歲時的夏天,他就幫家裡趕着羊群去高山的牧地放牧了。

    而婦女們則去割草,為牲畜的過冬備足飼料。

     他渴望脫離在屋子裡與女人為伴的生活。

    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事就是他終于被允許坐到篝火旁的男人圈裡聽故事,傾聽僅僅在一百五十年前,普什圖人如何在這裡的山區打敗紅衣服的英國人,好像發生在昨天似的。

     他的父親是村裡最富的人,是通過這裡唯一的方法緻富的——飼養奶牛、綿羊,放養山羊。

    這些牲畜,加上精心的管理和艱苦的勞動,能為家人提供肉、奶和毛皮;小塊的玉米地能使家人吃上粥和面包;漫山遍野的桑樹和果園還能帶來一點水果和堅果。

     出生後的八年時間裡,伊茲瑪特·汗從沒有離開過這個村莊,因為沒有必要。

    五個家庭合用一座小小的清真寺,并在星期五相約去作禱告。

    伊茲瑪特的父親很虔誠,但不是原教旨主義者,也絕對不是狂熱分子。

     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自稱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但顯然名不副實。

    在蘇聯的大力扶持下,政府由共産黨領導。

    在宗教方面就顯得怪異了,因為居住在荒野裡的人們在傳統上是虔誠的穆斯林,對他們來說,無神論意味着真主是不存在的,這是不可接受的。

     同樣傳統的阿富汗城裡人則較為随和——狂熱的浪潮是後來才席卷他們的。

    婦女也能接受教育,很少有人戴面紗,唱歌跳舞不但允許而且還很流行,可怕的秘密警察關注的是那些政治上的反對派,而不是寬松的宗教活動。

     馬洛柯村有兩條路可以通向外面的世界,其中,那條小路是由庫奇民族的遊牧民趕着騾隊、載着違禁品開辟出來的,以避開通向開伯爾山口的那條大路,因為大路上有巡邏隊和邊防軍,嚴密監視着巴基斯坦帕拉奇納鎮的邊境一帶。

     庫奇人為他們帶來來自平原、城鎮、遙遠的首都喀布爾以及山谷外面世界的消息。

    此外,村裡還有一台收音機,是那種珍貴的老式機子,每次開機後都會發出一陣咝咝啦啦的亂響,接着冒出他們能夠聽懂的語言。

    那是英國廣播公司的普什圖語節目,向普什圖族人進行非共産主義的宣傳。

    那是一個和平甯靜的童年時代。

    然後蘇聯人來了。

     對馬洛柯村來說,誰對誰錯他們都無所謂,也不怎麼關心。

    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共産黨總統已經得罪了蘇聯老大哥,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國家。

    村民們關心的是,蘇聯的千軍萬馬從烏茲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國渡過阿姆河,穿過薩朗山口,攻占了他們的首都喀布爾。

    這已經不是伊斯蘭教與無神論的對抗了,這是侮辱。

     伊茲瑪特·汗受過的教育非常有限。

    他已經學會了用《古蘭經》作祈禱,盡管使用的是他不懂的阿拉伯語。

    當地的伊瑪目并不常駐在村裡,所以通常是努裡·汗主持作禱告,他還教村裡的男孩們基本的讀寫,但僅限于普什圖語。

    是努裡·汗教給了兒子普什圖規則,也就是普什圖人的生活規則。

    榮譽、好客和受侮辱時的複仇,都是這個規則的内容。

    現在莫斯科已經侮辱了他們。

     山區人首先開始抵抗蘇軍。

    他們自稱為“上帝的勇士”,即穆斯林戰士。

    但山民們需要召開一次大會,以決定該怎樣抵抗,由誰領導。

     他們對于冷戰一無所知,但現在他們得知他們有了強大的朋友——蘇聯的敵人。

    這真是再好不過了。

    敵人的敵人——首先是鄰國巴基斯坦,其領導人是齊亞·哈克将軍;哈克将軍還與一個叫美國的信奉基督教的超級大國結了盟,還有美國的朋友英國——山民們曾經的敵人。

     食髓知味。

    經曆過戰鬥行動之後,麥克·馬丁已經喜歡上了戰鬥。

    後來他又去北愛爾蘭對付愛爾蘭共和軍。

    那裡條件很艱苦,而且危險性很大,後腦勺随時可能挨上一顆狙擊手的子彈,同時,巡邏任務也枯燥乏味。

    因此他想跳槽,換一個部隊。

    他于一九八六年申請加入特别空勤團。

     特空團的相當一部分官兵來自傘兵部隊,因為兩者的訓練和作戰任務相類似,但特空團聲稱他們的考核更為嚴格。

    麥克·馬丁的檔案被送到了位于赫裡福德的特空團團部,他流利的阿拉伯語能力得到了關注,于是他獲準參加選修的訓練課程。

     特空團隻錄用身體非常強壯的人,并對他們進行再訓練。

    馬丁與其他從傘兵、步兵、炮兵、騎兵、裝甲兵和工程兵部隊中調過來的人一起,參加了為期六周的标準基礎訓練課程。

    相比之下,另一支特種部隊特别海勤團,則隻從海軍陸戰隊中挑選人員。

     這是一門簡單的課程,隻基于一個理念。

    訓練的第一天,一位中士教官微笑着告訴全體學員:“在這個課程裡,我們并不是要努力訓練你們,而是想努力整死你們。

    ” 他們說到做到。

    最後,隻有百分之十的申請者通過了基礎訓練。

    馬丁通過了。

    接下去是野戰訓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