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歌中的民族靈魂——讀《黃河東流去》
關燈
小
中
大
新的合唱中,直面中國最廣大的讀者和聽衆,唱出與他們欣賞習慣和審美心理相适應的具有中國風味的,蘊含着排鼓和铙钹那樣明朗節奏和雄渾氣概的,同時又飄逸着絲竹和唢呐那種纏綿悱恻的韻味和高亢激越的旋律的曲調。
他堅持自己的主張并且付諸藝術實踐,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吸收外國文學中有用的東西,比如心理刻畫;同時揚棄傳統寫法的一些弱點和不足,如情節的戲劇性和過分誇張的手法等,他寫出了在形和神兩方面都是十足的中國的山水,中國的氣味,中國的人物故事,中國的風格和氣派的大作品來。
個性化的作品 當我們說《黃河東流去》是一部中國式小說的時候,實際上還指出了小說的另一特點,即它更是一部李準式的小說。
這裡有參照系的不同。
第一個評價是把小說放在世界文學之林中來比較的;第二個評價則是放在中國文學之中來比較的。
這兩個特點在根本上說又是二而一的。
對李準來說,尤其對《黃河東流去》來說,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是同時獲得的。
《黃河東流去》體現了李準長期形成的創作個性,充分發揮了他的優勢,這種優勢除了他長于寫農村寫農民,堅持現實主義之外,就是他對民族形式的熟練掌握。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最直接最強烈的感覺是他善于塑造性格化的人物,運用富有特色的語言。
這其中包括,精熟的白描,傳神的細節,閃現性格碰撞火花的對話,“閑筆不閑”的議論和抒情,極富幽默感和平易家常的叙述調子。
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他的這部長篇小說中,又發展了新的風格因素。
這主要是心理刻畫和抒情性、哲理性的加強。
心理刻畫的加強是從上卷到下卷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不隻是描寫份量的增加,主要是對心靈開發深度的加深。
李準在小說中所作的是對中國農民心理的潛意識層的開掘工作。
但他并不喜歡作靜态的冗長的心理刻畫,他讓人的内在心靈世界的波瀾與社會外在情節事态的發展扭結在一起,讓心靈走進情節之中,不僅準确地表現了中國農民的心理特征,同時在全面深刻地展現中國農民的寬廣世界方面是一種開拓。
提到小說的抒情性很容易勾起人們對許多篇章和片斷的溫馨回憶。
李準說他“太熱愛”他的農民兄弟了,這種情緒一直流露在他的筆端。
《黃河東流去》不愧是史,更不愧是詩,面且有着濃郁的詩意。
這是生命的詩意,是人情的詩意,是生活的詩意。
小說不僅寫了苦難,還寫了難民的許多機智幽默的故事,寫了他們的笑聲。
特别在寫到農民家庭成員之間和鄉親鄰裡之間的患難相依,生死與共的感情聯系時,他忍不住由衷的贊美之情,即使在寫到成了難民時的農家生活場景時,他也總會有生花妙筆解頤妙語。
這種抒情性,使得難民的八年流浪史成了一支有血有肉的生命之歌。
對哲理性的追求是李準在新時期的創作中十分着重的一點。
《黃河東流去》就是産生于“‘思考的一代’的序幕中”。
它是作家在思想解放時代思考的結晶,它的創作動機也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種思考在作品中轉化為對哲理特色的追求。
小說哲理性的直觀的具體表現是作家直接走進情節結構之中。
抒情識論,其中不乏史評家的真知灼見,藝術家式的畫龍點睛之筆。
但主要的是作家對整個題材的哲理内涵的開掘。
作家站到了曆史的制高點上,采取俯視生活的角度,用現代意識去燭照曆史。
于是,他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命運和靈魂,同時也找到了曆史浩劫發生的原因及其曆史發展的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這反映出李準社會觀念和文學觀念的更新。
從李準在創作過程中對他的人物的熱情和興趣的變化,可以窺探到他在這方面的軌迹。
心理刻畫、抒情性、哲理性這些創作上的新特點新因素,溶入他原有的風格之中,從而使他的個人風格有了新風采。
這種新的吸收和溶入,是作家個人走向成熟和整個中國文學走上成熟的條件和标志。
李準以《黃河東流去》的創作回答了當代文壇中許多引人注目、論争激烈的問題。
因此,它所提供的經驗格外值得重視。
它有力地證明了:第一,中華民族的生命活力。
由于它具有勤勞、堅毅、忍耐、恻隐和同情心,以及強烈的團聚力和人道主義,如李準所說:“隻要這些道德精神存在,中國就不會像希臘、羅馬、拜占庭和巴比倫那樣成為曆史上的一塊隕石。
” 第二,中國文學傳統的生命活力。
這傳統包括古代文學的傳統,它們并沒有過時,問題在于用到什麼對象上以及運用者怎樣使用。
第三,中國當代文學的大樹不能不植根于深厚的民族生活的土壤,以自己卓異的特色在世界文苑中争雄。
同時,《黃河東流去》也證明了:第一,認識本民族,需要世界性的眼光,處理曆史題材,需要時代的眼光,這就是說要有廣闊的視野,站在時代的高度,有深刻的曆史感。
李準由黃泛區的難民想到當今世界上的難民問題;以現代意識來開掘曆史,由對十年浩劫的認識來觀照曆史上的浩劫,作品的哲理深度正來自作家的思想高度。
第二,文學傳統也是一個生命過程,它的生命在于運動.在于流動和革新。
把傳統精神和手法運用于新的創作實踐本身就是運動,就要變動,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
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在繼承中有創造。
有創造的繼承給傳統增光,亦步亦趨的繼承,使傳統失色以至失落。
無論從宏觀到微觀,從文壇到個人都是如此。
第三,中國當代文學的大樹不能不從世界文學中吸取養料,在吸取和借鑒中豐富發展自己,完全的古色古香,與徹底的中國化、民族化,在文學上都是封閉主義、小家子氣,而封閉和小氣是沒有出路的。
時間對真正的藝術品有利。
《黃河東流去》并不是那種能夠引起轟動的書。
但是,我們相信,《黃河東流去》在我國當代人民生活中,特别是文學創作中,将會長時間地發生深刻而積極的影響。
他堅持自己的主張并且付諸藝術實踐,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吸收外國文學中有用的東西,比如心理刻畫;同時揚棄傳統寫法的一些弱點和不足,如情節的戲劇性和過分誇張的手法等,他寫出了在形和神兩方面都是十足的中國的山水,中國的氣味,中國的人物故事,中國的風格和氣派的大作品來。
個性化的作品 當我們說《黃河東流去》是一部中國式小說的時候,實際上還指出了小說的另一特點,即它更是一部李準式的小說。
這裡有參照系的不同。
第一個評價是把小說放在世界文學之林中來比較的;第二個評價則是放在中國文學之中來比較的。
這兩個特點在根本上說又是二而一的。
對李準來說,尤其對《黃河東流去》來說,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是同時獲得的。
《黃河東流去》體現了李準長期形成的創作個性,充分發揮了他的優勢,這種優勢除了他長于寫農村寫農民,堅持現實主義之外,就是他對民族形式的熟練掌握。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最直接最強烈的感覺是他善于塑造性格化的人物,運用富有特色的語言。
這其中包括,精熟的白描,傳神的細節,閃現性格碰撞火花的對話,“閑筆不閑”的議論和抒情,極富幽默感和平易家常的叙述調子。
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他的這部長篇小說中,又發展了新的風格因素。
這主要是心理刻畫和抒情性、哲理性的加強。
心理刻畫的加強是從上卷到下卷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不隻是描寫份量的增加,主要是對心靈開發深度的加深。
李準在小說中所作的是對中國農民心理的潛意識層的開掘工作。
但他并不喜歡作靜态的冗長的心理刻畫,他讓人的内在心靈世界的波瀾與社會外在情節事态的發展扭結在一起,讓心靈走進情節之中,不僅準确地表現了中國農民的心理特征,同時在全面深刻地展現中國農民的寬廣世界方面是一種開拓。
提到小說的抒情性很容易勾起人們對許多篇章和片斷的溫馨回憶。
李準說他“太熱愛”他的農民兄弟了,這種情緒一直流露在他的筆端。
《黃河東流去》不愧是史,更不愧是詩,面且有着濃郁的詩意。
這是生命的詩意,是人情的詩意,是生活的詩意。
小說不僅寫了苦難,還寫了難民的許多機智幽默的故事,寫了他們的笑聲。
特别在寫到農民家庭成員之間和鄉親鄰裡之間的患難相依,生死與共的感情聯系時,他忍不住由衷的贊美之情,即使在寫到成了難民時的農家生活場景時,他也總會有生花妙筆解頤妙語。
這種抒情性,使得難民的八年流浪史成了一支有血有肉的生命之歌。
對哲理性的追求是李準在新時期的創作中十分着重的一點。
《黃河東流去》就是産生于“‘思考的一代’的序幕中”。
它是作家在思想解放時代思考的結晶,它的創作動機也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種思考在作品中轉化為對哲理特色的追求。
小說哲理性的直觀的具體表現是作家直接走進情節結構之中。
抒情識論,其中不乏史評家的真知灼見,藝術家式的畫龍點睛之筆。
但主要的是作家對整個題材的哲理内涵的開掘。
作家站到了曆史的制高點上,采取俯視生活的角度,用現代意識去燭照曆史。
于是,他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命運和靈魂,同時也找到了曆史浩劫發生的原因及其曆史發展的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這反映出李準社會觀念和文學觀念的更新。
從李準在創作過程中對他的人物的熱情和興趣的變化,可以窺探到他在這方面的軌迹。
心理刻畫、抒情性、哲理性這些創作上的新特點新因素,溶入他原有的風格之中,從而使他的個人風格有了新風采。
這種新的吸收和溶入,是作家個人走向成熟和整個中國文學走上成熟的條件和标志。
李準以《黃河東流去》的創作回答了當代文壇中許多引人注目、論争激烈的問題。
因此,它所提供的經驗格外值得重視。
它有力地證明了:第一,中華民族的生命活力。
由于它具有勤勞、堅毅、忍耐、恻隐和同情心,以及強烈的團聚力和人道主義,如李準所說:“隻要這些道德精神存在,中國就不會像希臘、羅馬、拜占庭和巴比倫那樣成為曆史上的一塊隕石。
” 第二,中國文學傳統的生命活力。
這傳統包括古代文學的傳統,它們并沒有過時,問題在于用到什麼對象上以及運用者怎樣使用。
第三,中國當代文學的大樹不能不植根于深厚的民族生活的土壤,以自己卓異的特色在世界文苑中争雄。
同時,《黃河東流去》也證明了:第一,認識本民族,需要世界性的眼光,處理曆史題材,需要時代的眼光,這就是說要有廣闊的視野,站在時代的高度,有深刻的曆史感。
李準由黃泛區的難民想到當今世界上的難民問題;以現代意識來開掘曆史,由對十年浩劫的認識來觀照曆史上的浩劫,作品的哲理深度正來自作家的思想高度。
第二,文學傳統也是一個生命過程,它的生命在于運動.在于流動和革新。
把傳統精神和手法運用于新的創作實踐本身就是運動,就要變動,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
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在繼承中有創造。
有創造的繼承給傳統增光,亦步亦趨的繼承,使傳統失色以至失落。
無論從宏觀到微觀,從文壇到個人都是如此。
第三,中國當代文學的大樹不能不從世界文學中吸取養料,在吸取和借鑒中豐富發展自己,完全的古色古香,與徹底的中國化、民族化,在文學上都是封閉主義、小家子氣,而封閉和小氣是沒有出路的。
時間對真正的藝術品有利。
《黃河東流去》并不是那種能夠引起轟動的書。
但是,我們相信,《黃河東流去》在我國當代人民生活中,特别是文學創作中,将會長時間地發生深刻而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