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西行記

關燈
千口唾沫淹死人。

     ---民諺
李麥五月下旬離開洛陽到西安去。

    這時郊外田野裡的麥梢已經黃了。

    由于春天雨水充足,這是近年來長得最好的一季麥子。

    沉甸甸的麥穗在微風中笨拙地搖曳着。

    它好像一個孕婦,帶點羞澀地向人們炫耀着它的果實。

     今年的麥熟季節,氣氛是陰沉的。

    這些麥子不是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而是籠罩在硝煙彌漫的火藥味中。

    人們聽不到布谷鳥的叫聲,這些鳥被隆隆的大炮聲吓跑了。

    洛陽古城的城牆全被拆掉了。

    就在這些古老城牆的原址上,挖了一條巨大的戰壕,這條戰壕足有二十米深,十五米寬。

    立崖陡壁,深溝高壘。

    在戰壕裡羅列着鹿岩和碉堡,四道城門前裝了類似古代戰争用的大吊橋。

     洛陽的城防部隊是十五軍。

    駐守城外的是十三軍和十四軍。

    這些部隊都是“中原王”湯恩伯的部隊。

    湯恩伯在中原整整駐紮了五六年。

    對于老百姓來說,他們開創了有史以來紀律最壞的記錄。

    當時曾經有這樣的諺語:“能叫日本鬼子燒火,不叫十三軍駐紮。

    ”“甯挨三顆炮彈,不管十三軍一頓飯。

    ”他們還哀歎着:“打下糧食是國民黨的,生下孩子是老蔣的。

    ”但即便這樣,農民還是把打下的糧食交給他們,扛着鍁、扛着镢頭給他們拆城牆、挖戰壕,為的是他們能夠抵抗一下日本鬼子。

     當日寇發動了“中原戰役”,準備攻占洛陽、打通平漢線,并向潼關西安進犯時,湯恩伯的大字赫赫的告示貼出來了。

    前邊寫着“誓與洛陽共存亡”的豪言壯語,下邊用了十幾個“殺”字! 什麼“造謠惑衆者殺”,“通敵資敵者殺”,“破壞戒嚴者殺”,“擾亂市場者殺”……這一連串殺氣騰騰的告示,給老百姓的臉上布了一層恐懼的陰雲。

    他們好像看到了殺人的大刀影子。

    不過他們期望的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日本鬼子已經占領了洛河以南的村莊,從城裡邊已經看見城南冒起的濃煙和大火。

    日本鬼子的飛機,肆無忌憚地向洛河岸上的國民黨軍隊陣地俯沖着、掃射着。

    北邙山上的制高點“上清宮”已被敵人占領,隆隆的炮彈向戰壕裡飛落着,整個洛陽城郊變成了一片火海。

     李麥随着一批被疏散的難民,離開了這個城市。

    向潼關方面開的火車上已經停開了。

    汽車都被國民黨軍隊扣起來運送家屬。

    難民們照例是推着小車、挎着籃子被趕到城西通向新安、渑池一帶的大路上。

     在前幾天,李麥在北關曾經問過一個十三軍的士兵。

    當時他們三個當兵的在推磨。

     “你們是守洛陽的軍隊?” “不!我們是打日本人的軍隊。

    十五軍在城裡。

    ” “你打過仗沒有?” “打過。

    ”那個當兵的驕傲地說。

     “打仗怎麼樣?” “不像吃合盛齋的點心!……” 就在推磨的時候,他們偷了些面粉叫李麥給他們烙了幾張餅吃。

    因為他們每頓飯隻能分一個小黑饅頭。

     洛陽城裡的人,還是有恃無恐的。

    他們聽說洛陽四周,第一戰區和湯恩伯的第五戰區共有四十萬軍隊。

    洛陽城外有一條四十公裡長的戰壕,單是這一條戰壕就有上千個碉堡和幾百門大炮。

    報上說:這條戰壕是中國的“馬其諾防線”,因此洛陽是“固若金湯”的。

     可是,這次戰役還沒有打三天,“馬其諾防線”裡的軍隊全都潰散跑光了。

    糧食、辎重、車輛沿路扔得到處都是。

    老百姓啃着冷窩窩頭開挖的這條戰壕,本來說是阻擋日本鬼子坦克車的。

     可是守軍連敵人坦克車的影子都沒看到,就跑到新安縣一帶的山溝裡了。

    老百姓沒有看到敵人的坦克栽進戰壕的戲劇性場面,他們看到的卻是,一門門大炮孤零零地蹲在戰壕裡,瞪着它的一隻獨眼,好像在對天歎氣。

     李麥随着城裡的難民們,跑到城西三十裡的千秋鎮時,又遇到從洛河南岸逃過來的一群農民。

    他們的村子被日本鬼子燒了。

    有些婦女上吊自盡了。

    他們逃出來時,還牽着他們的牛和驢子,他們沒有來得及帶上鍋碗和幹糧,肚子實在餓了,隻好采着地裡的青麥穗往嘴裡填,一把放在自己的嘴裡,一把喂在自己的牛嘴裡。

     就在這時候,一隊國民黨的潰兵,從西邊向東折回來。

    他們截住了這群難民,開始抓他們的牲口,農民為了保住牲口,死死抓住繩子不放,任他們腳踢拳打。

    後來來了個軍官,他向農民講明是要回去拉他們丢在戰壕裡的大炮。

    因為他們“撤退”得太快了,沒有顧得上把大炮帶上。

    現在發現日本鬼子還遠着哩,所以要借農民的牛、驢把大炮拉回來。

     農民們默默無語地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