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據說羅貝托·波拉尼奧是繼馬爾克斯、科塔薩爾、略薩這一輩大師之後的拉美大師級作家。他的作品紛紛被翻譯成英文,進入英美讀者的視野。一位美國作家朋友聽說我在翻譯波拉尼奧的長篇《荒野偵探》後立刻拉我進入她的一個閱讀群,這個群的人是專門研讀波拉尼奧的另外一部長篇大作《2666》的,群員包括該書的編輯、評論家、作家和相關的愛好者。他們讀得很辛苦,還不斷讨論。該書可謂長篇巨制,英文版差點到1000頁了。據豆瓣網上一篇文章介紹,2007年3月,第四屆世界西班牙語大會在哥倫比亞召開期間,該國雜志《Semana》向81位西班牙、拉美文學專家,包括編輯、作家、文學評論家和記者,發出調查問卷,評出過去25年來一百部最佳西語小說,前四名依次是馬爾克斯的《霍亂時代的愛情》,略薩的《山羊的盛宴》,羅貝托·波拉尼奧的《荒野偵探》和《2666》。

    《荒野偵探》的結構非常奇特,前124頁為第一部分,是十七歲的少年詩人胡安·加西亞·馬德羅的日記,從1975年11月2日寫到12月31日,主要記叙馬德羅與全書的兩位核心人物——詩人貝拉諾和利馬——以及圍繞在他們發起的本能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四周活動的其他詩人的往來情況,他們少不了過着放蕩不羁的生活。這部分以兩個詩人從墨西哥城出發前往墨西哥北方沙漠地帶尋找上個世紀初活躍的一個先鋒派女詩人結束。第二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某個我們不明身份、也許是研究利馬和貝拉諾發起的詩歌運動的人采訪了跟這兩個詩人相識、甚至隻有一面之交、甚至是仇敵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叙述了各自目擊或者耳聞的兩個詩人的生活片段。極其龐雜、甚至無序的叙述既豐富了同時又模糊了兩個詩人的形象。在嘈雜的私語和喧嘩聲中,複雜的人性矛盾,波瀾壯闊但又落實到個人頭上的拉美社會變遷的曆史逐漸展現開來。在這部分中,每個人說話的時間和地點都标注得非常具體,時間跨越1976年到1996年,長達20年。這裡幾乎出現了我們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各種職業和階層的人物,而且這些人物遍布歐洲和拉美各個角落,足迹甚至到了以色列。第三部分忽然接上少年詩人馬德羅的日記,從1976年1月1日開始,2月15日結束,主要情節是馬德羅與兩個比他年長的詩人外加一個小妓女在墨西哥北方沙漠尋找先鋒派女詩人的經過,曆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女詩人,可惜大小詩人們卻與四處尋找小妓女的皮條客遭遇,最後詩人們合力殺死了皮條客,在殘忍的刀槍肉搏中,年邁的先鋒派詩人卻死去了。

    不消說,翻譯任何嚴肅作家的實驗之作都是一件極其痛苦的工作。我所遭遇的痛苦不僅在于文字,還在于作家的率性,特别是精心而為的率性。波拉尼奧的野心是要原汁原味地複制生活中的細節,因此,他在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叙述中幾乎采用了尋音原稿似的文字,純粹的口語,有些地方細節得讓你崩潰,得讓你覺得他根本不把所謂的剪裁取舍章法放在眼裡,有些地方又戛然而止。另外,他要讓自己的人物泥沙俱下地說個痛痛快快,但骨子裡卻并不貪戀叙述的快感。他處理性素材的手法也絕不文藝化,幾乎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你想讓他多來點,他卻偏不了。他是一個既鋪天蓋地又高度節制的作家。這個手不離煙、胡須遍臉、風格硬朗之人關心的是忠于實生活,不靠形容詞吃飯。可惜幾種毫無節制的不良嗜好摧毀了他的健康,在他厭倦了浪迹天下的生活,終于安定下來後,波拉尼奧在辭别這個世界之前給世人貢獻出大量别具一格的作品。

    翻譯結束了,我當然是惶惶然(形容詞),覺得難以盡傳原作的風貌。惶然中我要衷心感謝李恒嘉,因為我還給她留下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很多古怪的名詞和說法。另外還要感謝邵豔美,她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我。

    ---楊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