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木頭,一個叫馬尾 · 六
關燈
小
中
大
。
毛毛表明來意後,一身白色的郭總甚是尴尬,他向身邊的人訓話,指着毛毛說:讓他接着再演兩場! 夜場嘉賓不好當,走穴的演員除了頂級的人物外,一般不會多過三場,而毛毛卻因為300塊錢的誠實演了五場,幾乎是罕見的好運了。
故鄉枞陽沒給他這樣的好運,馬鞍山沒給過他這樣的好運,在人生地不熟的廈門,居然行運了。
毛毛半夜來到廈大白城的海邊,站在那塊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礁石上,大喊:廈門,我一定要留下來! 海邊沒有回聲,他自己震痛了自己的耳膜。
來到廈門後,毛毛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娛樂夜場。
禮炮轟鳴中,台上數百位美女在花海裡身着華服來回走秀,台下是黑壓壓的一片跟着音樂攢動的人頭,與點點跳動的杯影。
他的主持如魚得水,雖然口音重,但在此地被解讀為别有風味。
他那時瘦,酷似陳小春,這副形象倒也頗受歡迎。
但鶴立是非場,難免招人嫉。
一次,毛毛在舞台上還沒說完話,調音師就把音樂給掐了,兩個人三言兩語的争論演變為針尖對麥芒。
廈門當時相對有點兒規模的夜總會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舞美、調音等配套人員,相當于編制内人士,而毛毛等流動性較大的工作人員屬于外聘,二者起了沖突,走人的自然是毛毛。
他在合租的房子裡悶了幾個星期,幾乎快揭不開鍋的時候,才被引薦到了一家新酒吧。
廈門果真是個福地,新酒吧的老闆心血來潮親自面試的他,給出的待遇是每個月7000塊! 7000塊!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老闆說:小夥子,你眼裡有股子勁頭,你會成為個好主持人的。
當天晚上,毛毛再次跳上當初那塊礁石,對着遼闊的海面呐喊:廈門,我要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
那家酒吧叫老樹林,據說在當年的廈門蠻有名的,毛毛後來是那裡的金牌主持。
毛毛第三次來到海邊是在2004年,還是那塊礁石,還是那種音量,他這次喊的是:我要當一名優秀的舞台總監。
然後,他成為“埃及豔後”酒吧的舞台總監。
此時,他已然跻身高薪一族的階層,不再為房租和衣食發愁,甚至還培養了幾個愛好,比如旅行。
2005年,他喊的是:我要當經理。
然後他跳槽成為廈門本地一家娛樂集團裡最年輕的項目總經理,跟着他跳槽的有幾百人。
他有了自己的車,除了自助背包旅行,亦可以自駕旅行。
毛毛幾乎每年都會去廈大白城喊上一喊,一直喊到2007年。
2007年也是木頭從東京回到廈門的時候。
完了,結束了,木頭和毛毛的故事,我就知道這麼多。
木頭為什麼放棄東京的一切回來?毛毛為什麼放棄了娛樂産業,接二連三地幹起了其他行當?毛毛和木頭到底是怎麼相識,怎樣相戀的?他們倆是如何把生活和生計平衡得水乳交融的? 以上問題,我一概不知。
我猜不出他們的故事,也不想瞎編。
依據以上這些零星的片段,我實在無法在腦海中把這一男一女的人生無縫捆綁到一起。
他們到底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他們到底是靠什麼一起走下去的? 一定有一個神奇的契機。
一定有。
毛毛表明來意後,一身白色的郭總甚是尴尬,他向身邊的人訓話,指着毛毛說:讓他接着再演兩場! 夜場嘉賓不好當,走穴的演員除了頂級的人物外,一般不會多過三場,而毛毛卻因為300塊錢的誠實演了五場,幾乎是罕見的好運了。
故鄉枞陽沒給他這樣的好運,馬鞍山沒給過他這樣的好運,在人生地不熟的廈門,居然行運了。
毛毛半夜來到廈大白城的海邊,站在那塊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礁石上,大喊:廈門,我一定要留下來! 海邊沒有回聲,他自己震痛了自己的耳膜。
來到廈門後,毛毛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娛樂夜場。
禮炮轟鳴中,台上數百位美女在花海裡身着華服來回走秀,台下是黑壓壓的一片跟着音樂攢動的人頭,與點點跳動的杯影。
他的主持如魚得水,雖然口音重,但在此地被解讀為别有風味。
他那時瘦,酷似陳小春,這副形象倒也頗受歡迎。
但鶴立是非場,難免招人嫉。
一次,毛毛在舞台上還沒說完話,調音師就把音樂給掐了,兩個人三言兩語的争論演變為針尖對麥芒。
廈門當時相對有點兒規模的夜總會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舞美、調音等配套人員,相當于編制内人士,而毛毛等流動性較大的工作人員屬于外聘,二者起了沖突,走人的自然是毛毛。
他在合租的房子裡悶了幾個星期,幾乎快揭不開鍋的時候,才被引薦到了一家新酒吧。
廈門果真是個福地,新酒吧的老闆心血來潮親自面試的他,給出的待遇是每個月7000塊! 7000塊!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老闆說:小夥子,你眼裡有股子勁頭,你會成為個好主持人的。
當天晚上,毛毛再次跳上當初那塊礁石,對着遼闊的海面呐喊:廈門,我要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
那家酒吧叫老樹林,據說在當年的廈門蠻有名的,毛毛後來是那裡的金牌主持。
毛毛第三次來到海邊是在2004年,還是那塊礁石,還是那種音量,他這次喊的是:我要當一名優秀的舞台總監。
然後,他成為“埃及豔後”酒吧的舞台總監。
此時,他已然跻身高薪一族的階層,不再為房租和衣食發愁,甚至還培養了幾個愛好,比如旅行。
2005年,他喊的是:我要當經理。
然後他跳槽成為廈門本地一家娛樂集團裡最年輕的項目總經理,跟着他跳槽的有幾百人。
他有了自己的車,除了自助背包旅行,亦可以自駕旅行。
毛毛幾乎每年都會去廈大白城喊上一喊,一直喊到2007年。
2007年也是木頭從東京回到廈門的時候。
完了,結束了,木頭和毛毛的故事,我就知道這麼多。
木頭為什麼放棄東京的一切回來?毛毛為什麼放棄了娛樂産業,接二連三地幹起了其他行當?毛毛和木頭到底是怎麼相識,怎樣相戀的?他們倆是如何把生活和生計平衡得水乳交融的? 以上問題,我一概不知。
我猜不出他們的故事,也不想瞎編。
依據以上這些零星的片段,我實在無法在腦海中把這一男一女的人生無縫捆綁到一起。
他們到底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他們到底是靠什麼一起走下去的? 一定有一個神奇的契機。
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