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人不許掉眼淚 · 二

關燈
原始森林的水蒸氣籠罩着谷地,悶熱得想讓人撕下一層皮。

     汗水浸透的衣服磨得身上煞痛,衆人都脫光了衣服幹活兒,到晚上沖涼時,個個後背刺痛難耐,這才發現背上的皮膚已被大塊曬傷,這真是件怪事,陽光明明是從樹葉間隙投射下來的,居然還這麼毒辣。

     睡覺前,大家互相咒罵着幫對方撕去燒傷的皮膚,接下來的好多個晚上,每個人都隻能趴着或側着睡覺,半夜忽然聽到一聲怪叫,指定是某人睡夢中翻身,碰着背部了。

     剛修建完軍校的地基,著名的緬甸雨季便像個噴嚏一樣不期而至。

     這裡的雨風格詭異,一會兒一場暴雨,一會兒又豔陽高照,颠三倒四,變臉一樣。

     在阿明的記憶裡,雨季無比漫長,因為沒有事情做。

     下雨時無法施工,工友們都聚在工棚裡喝酒打撲克或賭博,阿明沒錢賭博,更不喜歡在汗臭味裡聽那些黃色笑話,于是戴上鬥笠,穿上蓑衣,獨自到附近的森林裡采摘一些山毛野菜。

     邊采邊和着雨聲大聲唱歌。

     這裡除了雨水、樹木就是菌子,鬼影都沒一個,沒人笑話他的歌聲。

     雨季是野生菌生長的季節,佤邦的野生菌品種足有四五十種之多,但能食用的不過十多種,幸好放牛時的曠野生活教會了阿明識别各種野生菌,能食用的、可以入藥的、含有劇毒的,他總能一眼辨出。

     雨季的緬甸,讓阿明莫名其妙地找回了童年時牧牛放歌的生活,他樂此不疲,漸漸養成了習慣,隻要一下雨,立馬迫不及待地出門。

     他經常能采到足夠整個工地的人吃一頓的野生菌,運氣好的時候還能采到雞。

     雞是野生菌中味道最鮮美的,貴得很,一斤雞的價格等于三斤豬肉。

     雞的生長也是所有菌類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這一點,阿明從小就有體會。

     七八月份,每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都會讓年幼時的阿明興奮異常,次日天明,外公總會帶着他上山找雞。

    祖祖輩輩的傳說裡,雞是依附雷電而生的精靈,隻有在雷雨過後,雞才會從土裡鑽出來。

     這真是一種浪漫的說法,天賜神授的一樣。

     但事實或許沒有這麼浪漫,确切地說,雞是由白蟻種植出來的。

     在每一片雞下面的土層裡都會有一個蟻巢,有經驗的挖菌人在挖雞時都會很小心地盡量不去傷到蟻巢,因為在下一場雷雨來臨時,相同的地點上,雞還會準時長出來。

     外公和阿明總會記錄下每一片雞的生長日期和地點,慢慢積累得多了,他們每年都會因此而得到不少的收入。

     外公常說:多挖點兒,換成錢攢起來,将來給咱們阿明娶媳婦啊。

     緬甸的雞和雲南的沒有什麼區别。

     雨林裡,阿明挖着雞,唱着歌,想念着外公外婆,身上和心裡都是濕漉漉的。

     有時候他會停下來哭一會兒。

     然後接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