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
原因簡單得很:他以前從未犯過案。
這麼個人一般是不屬于犯罪團夥的,因此,不管你怎麼盤問眼線,他都無法透露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有用情況。
” “我得說,除了案件基本情況及通過觀察與調查所發現的線索與相關情況外,你根本就找不到别的什麼了,”他轉着夾鼻眼鏡,接着說道,“顯然——我這麼說絕對不是對父親的老行當有什麼不敬之意——顯然,要将這種案犯逮捕歸案,确實是件令許多人頭痛的苦差事。
不過,這倒解釋清楚了兩件事:其一,為何國内未破案例的百分比高得驚人;其二,我為什麼如此迷戀自己的業餘愛好。
” 《法國粉末之謎》[埃勒裡?奎因創作了若幹部以“國名”為标題的偵探小說,《法國粉末之謎》是其中的一部。
奎因在标題中使用了“French”一詞,一語雙關,即有“法國”的意思,叉指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弗倫奇”。
這裡我們按約定俗成的慣例,将小說标題譯為《法國粉末之謎》,而在故事中,将人物及其他相關名詞譯為“弗倫奇”。
]取材自奎因父子經手的一個早期案例——我曾說過,這是個真實的案子,在辦案過程中,埃勒裡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天才,其表現引人矚目。
他對弗倫奇一案的調查過程做了記錄——這是其屈指可數的務實習慣之一。
案子偵破後,他圍繞案件實情寫了本書。
當然了,為了使作品富有文學氣息,他對事實做了些渲染。
在我的勸說下,他對作品原稿進行了潤色。
書出版時,用的是筆名,這是他推出的第二部小說——我那時就住在奎因父子在意大利購置的别墅裡。
我還記得,埃勒裡當時已結婚成家,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老行當,那些舊卷宗都被他藏到了文件櫃的最底層,隻有當某位傲慢的朋友言語相激時,他才會同意讓這些發黃的手稿重見天日。
請諸位記住,奎因老警官在弗倫奇寓所調查案中雖未能大顯身手,但這并非他的錯。
說句公道話,這完全得歸咎于在那亂哄哄的季節,他所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以及那位新上任的文職警督斯科特·韋爾斯對他的百般刁難。
在本文的結尾,我榮幸地告知諸位:在我寫這篇序文時,奎因一家仍待在他們的意大利山間小屋中;埃勒裡的兒子已開始蹒跚學步,而且還學會了以一種無邪的嚴肅神态喊“爺爺”;朱納的身體棒極了,最近還和一位頗具魅力的鄉村少女轟轟烈烈地談起了戀愛,他目前正在飽嘗着愛情的煎熬;警官還在為德國的幾家雜志寫專題文章,有時,他也去歐洲各地的警察局走走;埃勒裡·奎因夫人近來偶染小恙,不過,現已康複;最後,還是說說埃勒裡本人吧,去年秋天,他去了趟紐約,回到風景如“明珠般璀璨”的羅馬後,簡直感恩戴德得不得了,甚至還表示說,根本就不在乎大洋彼岸的燈紅酒綠,但我對此表示懷疑。
文章至此,已是意興闌珊,謹獻上最誠摯的祝願,希望您也像我一樣,能充分感受這部《法國粉末之謎》帶來的樂趣。
---J.J.McC.[“J.J.McC”是埃勒裡·奎因杜撰的一個人物。
他是奎因父子的好友,身份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
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對埃勒裡·奎因偵破的奇案刨根問底,然後說服父子倆将其出版。
在每部“國名系列”開始前,“J.J.McC”總會跳出來作一段開場白,向閱讀者介紹故事的重要意義以及關鍵點。
這個人物的設置不但對小說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更加彰顯了埃勒裡·奎因張揚的性格和強烈的自信。
] ---1930年6月于紐約
原因簡單得很:他以前從未犯過案。
這麼個人一般是不屬于犯罪團夥的,因此,不管你怎麼盤問眼線,他都無法透露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有用情況。
” “我得說,除了案件基本情況及通過觀察與調查所發現的線索與相關情況外,你根本就找不到别的什麼了,”他轉着夾鼻眼鏡,接着說道,“顯然——我這麼說絕對不是對父親的老行當有什麼不敬之意——顯然,要将這種案犯逮捕歸案,确實是件令許多人頭痛的苦差事。
不過,這倒解釋清楚了兩件事:其一,為何國内未破案例的百分比高得驚人;其二,我為什麼如此迷戀自己的業餘愛好。
” 《法國粉末之謎》[埃勒裡?奎因創作了若幹部以“國名”為标題的偵探小說,《法國粉末之謎》是其中的一部。
奎因在标題中使用了“French”一詞,一語雙關,即有“法國”的意思,叉指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弗倫奇”。
這裡我們按約定俗成的慣例,将小說标題譯為《法國粉末之謎》,而在故事中,将人物及其他相關名詞譯為“弗倫奇”。
]取材自奎因父子經手的一個早期案例——我曾說過,這是個真實的案子,在辦案過程中,埃勒裡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天才,其表現引人矚目。
他對弗倫奇一案的調查過程做了記錄——這是其屈指可數的務實習慣之一。
案子偵破後,他圍繞案件實情寫了本書。
當然了,為了使作品富有文學氣息,他對事實做了些渲染。
在我的勸說下,他對作品原稿進行了潤色。
書出版時,用的是筆名,這是他推出的第二部小說——我那時就住在奎因父子在意大利購置的别墅裡。
我還記得,埃勒裡當時已結婚成家,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老行當,那些舊卷宗都被他藏到了文件櫃的最底層,隻有當某位傲慢的朋友言語相激時,他才會同意讓這些發黃的手稿重見天日。
請諸位記住,奎因老警官在弗倫奇寓所調查案中雖未能大顯身手,但這并非他的錯。
說句公道話,這完全得歸咎于在那亂哄哄的季節,他所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以及那位新上任的文職警督斯科特·韋爾斯對他的百般刁難。
在本文的結尾,我榮幸地告知諸位:在我寫這篇序文時,奎因一家仍待在他們的意大利山間小屋中;埃勒裡的兒子已開始蹒跚學步,而且還學會了以一種無邪的嚴肅神态喊“爺爺”;朱納的身體棒極了,最近還和一位頗具魅力的鄉村少女轟轟烈烈地談起了戀愛,他目前正在飽嘗着愛情的煎熬;警官還在為德國的幾家雜志寫專題文章,有時,他也去歐洲各地的警察局走走;埃勒裡·奎因夫人近來偶染小恙,不過,現已康複;最後,還是說說埃勒裡本人吧,去年秋天,他去了趟紐約,回到風景如“明珠般璀璨”的羅馬後,簡直感恩戴德得不得了,甚至還表示說,根本就不在乎大洋彼岸的燈紅酒綠,但我對此表示懷疑。
文章至此,已是意興闌珊,謹獻上最誠摯的祝願,希望您也像我一樣,能充分感受這部《法國粉末之謎》帶來的樂趣。
---J.J.McC.[“J.J.McC”是埃勒裡·奎因杜撰的一個人物。
他是奎因父子的好友,身份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
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對埃勒裡·奎因偵破的奇案刨根問底,然後說服父子倆将其出版。
在每部“國名系列”開始前,“J.J.McC”總會跳出來作一段開場白,向閱讀者介紹故事的重要意義以及關鍵點。
這個人物的設置不但對小說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更加彰顯了埃勒裡·奎因張揚的性格和強烈的自信。
] ---1930年6月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