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編者按:
讀者一定還記得,在奎因先生的上一本偵探小說[即1929年出版的《羅馬帽子之謎》。
]中,一位署名“J.J.McC”的紳士寫了一篇序言。
出版人當時并不知道奎因父子的這位朋友的身份,現在仍然不知道。
遵從作者的願望,“J.J.McC”慨然再度執筆,為他的朋友的新小說撰寫前言。
序言如下: 多年以來,我一直懷着濃厚的興趣關注着奎因父子的生活。
他們有很多朋友,但我和這父子倆交往的時間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長。
正因為如此,宣讀開場白這倒黴差事才落到了我的頭上,至少,埃勒裡是這麼斷言的。
在古代戲劇中,宣讀開場白的往往是個古怪的預言者,他既要博取觀衆的歡心,又得滿臉堆笑地承受他們的無理取鬧。
不管怎樣,我将再次愉快地在一部現代謀殺偵探小說中扮演一位序言者。
為什麼說“愉快”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奎因先生推出的第一部小說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而我多少也參與了那本書的出版發行工作;第二,我和奎因父子是老朋友了。
不過,這種朋友有時也做得很辛苦。
我之所以說“辛苦”,是因為我隻是個凡人,在緊跟一名紐約警官繁忙生活節奏的同時,又得關注一個書蟲兼邏輯學家的思維活動情況,這其中的感受,大概也隻有“辛苦”二字才能充分表達。
理查德?奎因在紐約警察局幹了三十二年,也算是位老警官了。
早在他退休前,我們倆就走得很近。
他是個精悍的小矮個,兩鬓雖然有些斑白,但精力充沛,工作起來孜孜不倦。
他熟悉案子,了解犯人,精通法律,但這些都不是什麼獨到之處。
他之所以能從一堆平庸的警官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辦案時展露出的過人膽識。
盡管他堅決擁護兒子提出的那些更具啟迪性的破案方式,但不管怎麼說,他骨子裡仍是個講求實際的警察。
奎因警官長期以來一直負責偵探處的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偵探處創下了要案偵破記錄。
迄今為止,在紐約市警務史上,該記錄仍保持着其獨一無二的地位。
當然了,奎因警官在工作中也有不順心的時候。
他的上司有時為推行自己的某種理論或迎合新聞界的某種觀點,也曾奪過他的大權,親自對該部門進行全面改革。
埃勒裡·奎因[這裡有必要提醒讀者一下,“埃勒裡·奎因”在他父親任職期間用真名出版了許多偵探小說,當然他的真名并不是奎因。
這些小說,不應當與以“埃勒裡?奎因”為名出版的書——《法國粉末之謎》是其中第二本——相混淆。
後者直接取材于父子兩人的實際調査過程,所以必須使用筆名,并對作者的身份保密。
]經常感歎其父的職業缺乏想象力,這一點,諸位或許也想象到了。
他是個純粹的邏輯學家,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有夢想家與藝術家的氣質——惡徒們要是遇見他,那可真是死路一條。
一切都逃不過隐藏在夾鼻眼鏡後的那雙眼睛;在他那敏銳思維的剖析下,惡棍們個個難逃厄運。
在其父退休前,他的“終身事業”尚不惹眼。
不過,他喜歡随興所至地寫些偵探故事,或許,倒可以把這個愛好稱為“終身事業”。
他的時間,絕大部分全都花在了學習上。
他就像名學生,總在孜孜不倦地鑽研着各種知識。
舅舅為他提供了一筆獨立資金,從而使他擺脫了社會寄生蟲的行列,過上了他所謂的“悠閑的知識分子生活”,這個定義倒是很有個性。
埃勒裡?奎因是聽着謀殺與違法的故事長大成人的,在這種生活環境中,他自然而然地對犯罪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其天生的藝
]中,一位署名“J.J.McC”的紳士寫了一篇序言。
出版人當時并不知道奎因父子的這位朋友的身份,現在仍然不知道。
遵從作者的願望,“J.J.McC”慨然再度執筆,為他的朋友的新小說撰寫前言。
序言如下: 多年以來,我一直懷着濃厚的興趣關注着奎因父子的生活。
他們有很多朋友,但我和這父子倆交往的時間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長。
正因為如此,宣讀開場白這倒黴差事才落到了我的頭上,至少,埃勒裡是這麼斷言的。
在古代戲劇中,宣讀開場白的往往是個古怪的預言者,他既要博取觀衆的歡心,又得滿臉堆笑地承受他們的無理取鬧。
不管怎樣,我将再次愉快地在一部現代謀殺偵探小說中扮演一位序言者。
為什麼說“愉快”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奎因先生推出的第一部小說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而我多少也參與了那本書的出版發行工作;第二,我和奎因父子是老朋友了。
不過,這種朋友有時也做得很辛苦。
我之所以說“辛苦”,是因為我隻是個凡人,在緊跟一名紐約警官繁忙生活節奏的同時,又得關注一個書蟲兼邏輯學家的思維活動情況,這其中的感受,大概也隻有“辛苦”二字才能充分表達。
理查德?奎因在紐約警察局幹了三十二年,也算是位老警官了。
早在他退休前,我們倆就走得很近。
他是個精悍的小矮個,兩鬓雖然有些斑白,但精力充沛,工作起來孜孜不倦。
他熟悉案子,了解犯人,精通法律,但這些都不是什麼獨到之處。
他之所以能從一堆平庸的警官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辦案時展露出的過人膽識。
盡管他堅決擁護兒子提出的那些更具啟迪性的破案方式,但不管怎麼說,他骨子裡仍是個講求實際的警察。
奎因警官長期以來一直負責偵探處的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偵探處創下了要案偵破記錄。
迄今為止,在紐約市警務史上,該記錄仍保持着其獨一無二的地位。
當然了,奎因警官在工作中也有不順心的時候。
他的上司有時為推行自己的某種理論或迎合新聞界的某種觀點,也曾奪過他的大權,親自對該部門進行全面改革。
埃勒裡·奎因[這裡有必要提醒讀者一下,“埃勒裡·奎因”在他父親任職期間用真名出版了許多偵探小說,當然他的真名并不是奎因。
這些小說,不應當與以“埃勒裡?奎因”為名出版的書——《法國粉末之謎》是其中第二本——相混淆。
後者直接取材于父子兩人的實際調査過程,所以必須使用筆名,并對作者的身份保密。
]經常感歎其父的職業缺乏想象力,這一點,諸位或許也想象到了。
他是個純粹的邏輯學家,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有夢想家與藝術家的氣質——惡徒們要是遇見他,那可真是死路一條。
一切都逃不過隐藏在夾鼻眼鏡後的那雙眼睛;在他那敏銳思維的剖析下,惡棍們個個難逃厄運。
在其父退休前,他的“終身事業”尚不惹眼。
不過,他喜歡随興所至地寫些偵探故事,或許,倒可以把這個愛好稱為“終身事業”。
他的時間,絕大部分全都花在了學習上。
他就像名學生,總在孜孜不倦地鑽研着各種知識。
舅舅為他提供了一筆獨立資金,從而使他擺脫了社會寄生蟲的行列,過上了他所謂的“悠閑的知識分子生活”,這個定義倒是很有個性。
埃勒裡?奎因是聽着謀殺與違法的故事長大成人的,在這種生活環境中,他自然而然地對犯罪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其天生的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