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古典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我不想正襟危坐地寫一篇《我與中國古典文學》。
我想坦白我在這個領域裡的好惡,也許這可以幫助批評家和讀者更理解我的創作。
我寫過兩篇評論文章。
一篇是評論電影導演黃建中的新片《良家婦女》,題目作《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篇是評論前輩馮亦代的形式主義集《龍套集》,題目作《池塘生春草》。
選用這樣的詩句作文章題目,實在是因為我對這兩部作品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與記憶中樞中的這兩個詩句碰撞在了一起。
這就說明,古典詩歌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我曾經在一個筆記本上,譯過數十首《國風》,那些被聖賢指認為有着微言大義的愛情詩,對我來說并不存在着少男少女熱戀以外的情愫,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一首,我便毫不猶豫地翻譯為: 你為什麼還不來? 我的心,我的心,? 我的心裡隻有你,? 隻有你那着青衣的身影,? 就算我不能去找你,? 可你為什麼就不通個音信 那時候,我大概17歲。
《詩經》讀過,《楚辭》啃過,樂府詩誦過,最後目光停留在唐詩和宋詞上。
早就聽說領袖喜歡“三李”,也随着一種無形的潮流把三李的詩找來讀了。
李白自然是好的,李商隐的《無題》詩令我心醉,但李賀能讓我喜歡的不多。
他的想象力自然是豐富的,但我不樂于接受艱澀的東西,比如《楊生青花紫古硯歌》,後來被采入中學語文課本,我當中學教師時,費了老大勁,也還是沒有讓所有同學弄懂“〖FJF〗傭〖FJJ〗〖FJF〗叢〖FJJ〗搶水含滿唇,蟬酒苌弘冷血痕”的意思。
就算終于弄明白了,也搞得意趣全無,所以,我還是喜歡平實、流暢、豁朗的風格。
比如白居易的《村居苦寒》,在寫過“回觀村闾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之後,他能有這樣的自省:“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被,坐卧有餘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疲深可愧,自問是何人”我以為這便是人道主義精神,是深可感佩的,也是我應當勉力汲取的。
宋詞在精神内涵上對我沒有太多的啟示,但經常誦讀的效應,是使我對中國文字的節奏感和遣詞布局的奧秘有所領悟。
“文革”中我手邊隻剩下三冊印造得很粗糙的《韋蘇州集》,我把它們壓在枕頭底下,夜深人靜,一燈如拳,我便偷偷地取出來,随便翻翻。
于是那些表現空靈和靜穆的詩句,在那樣一種特定的形勢下,竟仿佛一汪甘泉,深深地撫慰着我那顆被煎熬的心: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現在時過境遷,再讀這樣的詩,感受又不一樣了,但韋蘇州卻幾乎成了我最熟悉也最喜愛的古代詩人。
據說一般人讀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總不免是先醉心于《水浒》,再熱衷于《三國演義》,最後才是《紅樓夢》。
“少讀《水浒》”尤其被認為是規律性現象。
我少時也翻過《水浒》,但不知怎麼搞的,感受似乎與同輩少年不同。
我忍受不了賣人肉包子的行為,即使是英雄豪傑所為。
李逵劫法場時,揮舞闆斧一路砍下去,不僅砍了壞蛋,更砍了許多僅僅是看熱鬧或偶然路過的人,這類場面也刺痛着我的良知。
還有若幹讓我不舒服的地方。
冷靜下來,我覺得一百單八位好漢中,唯有浪子燕青完全符合我的内心取向。
這種對《水浒》的态度大概是令許多人驚詫的吧!《三國演義》我不能耐心地一行行看下去,常常要把許多枯燥的段落跳過去,專揀那些有興味的地方看。
而《紅樓夢》,是我所鐘愛的。
早在家長仍宣布那是我的禁書的時候,我便偷讀了它,後來我不知又讀了多少遍,常常不是逐回地讀,而是翻到某一回,便讀某一回。
小紅這個人物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曹雪芹未及塑造完這個人物,而高鹗的續書簡直把這個人物寫丢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個話作者不讓林黛玉說,不讓晴雯說,不讓平兒說,不讓其他任何人說,而偏讓小紅來說,我以為絕非涉筆成趣。
唯有小紅看透了人情世态,她不随那一窩蜂似的少女們去追逐或幻想賈寶玉的愛情,而實事求是地衡量客觀環境所能給予自己的幸福的最大限度。
她既不是一味地“春困發幽情”,也不是徒然地“俏語谑嬌音”,而是精心地設計,果敢地行動,穩紮穩打地迎向自己的目标。
就前八
我想坦白我在這個領域裡的好惡,也許這可以幫助批評家和讀者更理解我的創作。
我寫過兩篇評論文章。
一篇是評論電影導演黃建中的新片《良家婦女》,題目作《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篇是評論前輩馮亦代的形式主義集《龍套集》,題目作《池塘生春草》。
選用這樣的詩句作文章題目,實在是因為我對這兩部作品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與記憶中樞中的這兩個詩句碰撞在了一起。
這就說明,古典詩歌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我曾經在一個筆記本上,譯過數十首《國風》,那些被聖賢指認為有着微言大義的愛情詩,對我來說并不存在着少男少女熱戀以外的情愫,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一首,我便毫不猶豫地翻譯為: 你為什麼還不來? 我的心,我的心,? 我的心裡隻有你,? 隻有你那着青衣的身影,? 就算我不能去找你,? 可你為什麼就不通個音信 那時候,我大概17歲。
《詩經》讀過,《楚辭》啃過,樂府詩誦過,最後目光停留在唐詩和宋詞上。
早就聽說領袖喜歡“三李”,也随着一種無形的潮流把三李的詩找來讀了。
李白自然是好的,李商隐的《無題》詩令我心醉,但李賀能讓我喜歡的不多。
他的想象力自然是豐富的,但我不樂于接受艱澀的東西,比如《楊生青花紫古硯歌》,後來被采入中學語文課本,我當中學教師時,費了老大勁,也還是沒有讓所有同學弄懂“〖FJF〗傭〖FJJ〗〖FJF〗叢〖FJJ〗搶水含滿唇,蟬酒苌弘冷血痕”的意思。
就算終于弄明白了,也搞得意趣全無,所以,我還是喜歡平實、流暢、豁朗的風格。
比如白居易的《村居苦寒》,在寫過“回觀村闾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之後,他能有這樣的自省:“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被,坐卧有餘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疲深可愧,自問是何人”我以為這便是人道主義精神,是深可感佩的,也是我應當勉力汲取的。
宋詞在精神内涵上對我沒有太多的啟示,但經常誦讀的效應,是使我對中國文字的節奏感和遣詞布局的奧秘有所領悟。
“文革”中我手邊隻剩下三冊印造得很粗糙的《韋蘇州集》,我把它們壓在枕頭底下,夜深人靜,一燈如拳,我便偷偷地取出來,随便翻翻。
于是那些表現空靈和靜穆的詩句,在那樣一種特定的形勢下,竟仿佛一汪甘泉,深深地撫慰着我那顆被煎熬的心: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現在時過境遷,再讀這樣的詩,感受又不一樣了,但韋蘇州卻幾乎成了我最熟悉也最喜愛的古代詩人。
據說一般人讀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總不免是先醉心于《水浒》,再熱衷于《
“少讀《水浒》”尤其被認為是規律性現象。
我少時也翻過《水浒》,但不知怎麼搞的,感受似乎與同輩少年不同。
我忍受不了賣人肉包子的行為,即使是英雄豪傑所為。
李逵劫法場時,揮舞闆斧一路砍下去,不僅砍了壞蛋,更砍了許多僅僅是看熱鬧或偶然路過的人,這類場面也刺痛着我的良知。
還有若幹讓我不舒服的地方。
冷靜下來,我覺得一百單八位好漢中,唯有浪子燕青完全符合我的内心取向。
這種對《水浒》的态度大概是令許多人驚詫的吧!《三國演義》我不能耐心地一行行看下去,常常要把許多枯燥的段落跳過去,專揀那些有興味的地方看。
而《紅樓夢》,是我所鐘愛的。
早在家長仍宣布那是我的禁書的時候,我便偷讀了它,後來我不知又讀了多少遍,常常不是逐回地讀,而是翻到某一回,便讀某一回。
小紅這個人物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曹雪芹未及塑造完這個人物,而高鹗的續書簡直把這個人物寫丢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個話作者不讓林黛玉說,不讓晴雯說,不讓平兒說,不讓其他任何人說,而偏讓小紅來說,我以為絕非涉筆成趣。
唯有小紅看透了人情世态,她不随那一窩蜂似的少女們去追逐或幻想賈寶玉的愛情,而實事求是地衡量客觀環境所能給予自己的幸福的最大限度。
她既不是一味地“春困發幽情”,也不是徒然地“俏語谑嬌音”,而是精心地設計,果敢地行動,穩紮穩打地迎向自己的目标。
就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