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講“紅樓”
關燈
小
中
大
抱養女嬰
應華美協進社邀請,到紐約去講《紅樓夢》。
他們提供的是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往返機票。
2006年4月12日登機那天,到登機口一看,幾乎全是洋人。
坐下來環顧,發現不少洋人全帶着孩子。
再細看,呀,那些孩子怎麼差不多全一般大,而且,竟全是中國娃娃。
更仔細地看,那些嬰孩應該全是女娃兒。
攜帶她們的洋人,有的看上去是兩口子,更多的則是單身的婦女或先生。
從他們的肢體語言上,就能看出他們對自己攜帶的女娃非常疼愛,有的緊摟懷中,有的給坐在折疊小椅上的孩子喂水,有的則彎腰扶着小胳臂讓其試步&hellip&hellip 原來,跟我同機的,有一個不小的美國領養中國被遺棄女嬰的團體,他們已經在中國辦理完所有相關手續,正帶着自己選中的愛嬰,返回美國。
美國人從中國領養女嬰,始于1992年。
首批被領回去的,現在已經上中學了。
目前這種從中國福利院領養去的棄嬰,據說在美國已經累計達到六萬多名。
被領養的棄嬰幾乎全是女娃,有&ldquo中國妹妹&rdquo?之稱。
? 飛往紐約的航程裡,我一直在琢磨,怎麼那麼巧我揭秘《紅樓夢》,是從書裡的秦可卿入手,而書中第八回末尾,就交代說,秦可卿本是一個小官吏從養生堂裡抱養出來的女嬰。
當年的養生堂,相當于現在的福利院,當然,舊時代的養生堂(又叫育嬰堂)黑幕重重,現在的福利院應該是一個健全的民政機構。
但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這類機構所收養的棄嬰,總不能長期留存在那裡面,根據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讓社會上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和道德水平的人士從中領養,是中外古今這類機構慣常的行為方式。
看過英國19世紀作家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霧都孤兒》,我們就可以知道,在舊時代,西方的孤兒院(也就是育嬰堂、養生堂)裡的棄童過着怎樣非人的悲慘生活。
而他們被領養出去後,多半又會被當作童工驅使盤剝,隻有希冀偶然的運氣,才能終于脫離樊籠,回歸到正常(實際上也就是中産階級或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之中。
在曹雪芹撰寫《紅樓夢》的那個時代,中國的養生堂也是暗無天日的地方,從那裡抱養出去的孩子,男的往往是被當作學徒,女的往往成為丫頭,命運稍微好些的,也不過是成為小戶人家的養子養女。
對于他們的來曆,父母諱莫如深,他們長大後有所疑惑、察覺,都會非常地痛苦。
就因為他們&ldquo來曆不純&rdquo,所以會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是婚姻、就業等方面,遭遇障礙,形成坎坷。
美國19世紀小說家霍桑的《紅字》,雖然講的不是養生堂的故事,但是書裡的那個女孩珠兒,就因為她&ldquo不知其父&rdquo,&ldquo來曆不明&rdquo,也就跟她那至死不說出她父親是誰的母親一樣,每天身上必須挂出屈辱性的紅A字,被示衆、被歧視。
這說明,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至少在一百多年前,血統問題仍是一個能制人于死命的嚴重問題。
所以《紅樓夢》第八回末尾的那段交代,說秦可卿是宦囊羞澀的小官吏從養生堂抱出的女嬰,卻僅僅因為跟賈府有些瓜葛,就嫁入到人人一雙富貴眼睛的賈氏家族,成為甯國府三世單傳的貴族公子賈蓉的正妻,确實是有悖那個時代常理的,不僅有悖那時中國的常理,也有悖霍桑、狄更斯筆下描繪過的,以往西方社會的常理。
那确實是個值得探究的&ldquo症結&rdquo。
飛機上鄰座的一位美籍華人女士,跟我談起美國領養團,她說這些白種美國人會為所領養的&ldquo中國妹妹&rdquo安排很好的前程,送她們入名校,最後将她們輸入美國主流社會。
她估計再過十年,這些女孩中長大成人的,會組成&ldquo中國姊妹會&rdquo,她們會意識到她們在美國社會裡是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會返回中國尋根(實際上現在已經有1992年抱養去的回來尋求&ldquo我究竟是誰&rdquo的答案),會在美中各方面交流中起到某種特殊的作用。
飛機開始降落,舷窗外,已呈現出紐瓦克國際機場的鮮明輪廓&hellip&hellip? 大娃娃心态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美國白人組成領養團,到中國福利院裡抱養被遺棄的女嬰到了紐約以後,我還經常跟那邊的人士讨論。
總的來說,每一位領養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特殊的原因,甚至是很私密的原因。
但是,大體而言,他們有其共同點,就是出于樸素的人道考慮,覺得自己既然有能力,就應該做這種珍惜生命的事情。
這跟一般美國人都信奉基督教新教派,持有宗教情懷也有很大關系。
20世紀50年代,曾有很多美國人自願領養韓國孤兒,六七十年代,積極抱養越南孤兒又形成一種風氣。
現在,盡管中國經濟
他們提供的是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往返機票。
2006年4月12日登機那天,到登機口一看,幾乎全是洋人。
坐下來環顧,發現不少洋人全帶着孩子。
再細看,呀,那些孩子怎麼差不多全一般大,而且,竟全是中國娃娃。
更仔細地看,那些嬰孩應該全是女娃兒。
攜帶她們的洋人,有的看上去是兩口子,更多的則是單身的婦女或先生。
從他們的肢體語言上,就能看出他們對自己攜帶的女娃非常疼愛,有的緊摟懷中,有的給坐在折疊小椅上的孩子喂水,有的則彎腰扶着小胳臂讓其試步&hellip&hellip 原來,跟我同機的,有一個不小的美國領養中國被遺棄女嬰的團體,他們已經在中國辦理完所有相關手續,正帶着自己選中的愛嬰,返回美國。
美國人從中國領養女嬰,始于1992年。
首批被領回去的,現在已經上中學了。
目前這種從中國福利院領養去的棄嬰,據說在美國已經累計達到六萬多名。
被領養的棄嬰幾乎全是女娃,有&ldquo中國妹妹&rdquo?之稱。
? 飛往紐約的航程裡,我一直在琢磨,怎麼那麼巧我揭秘《紅樓夢》,是從書裡的秦可卿入手,而書中第八回末尾,就交代說,秦可卿本是一個小官吏從養生堂裡抱養出來的女嬰。
當年的養生堂,相當于現在的福利院,當然,舊時代的養生堂(又叫育嬰堂)黑幕重重,現在的福利院應該是一個健全的民政機構。
但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這類機構所收養的棄嬰,總不能長期留存在那裡面,根據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讓社會上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和道德水平的人士從中領養,是中外古今這類機構慣常的行為方式。
看過英國19世紀作家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霧都孤兒》,我們就可以知道,在舊時代,西方的孤兒院(也就是育嬰堂、養生堂)裡的棄童過着怎樣非人的悲慘生活。
而他們被領養出去後,多半又會被當作童工驅使盤剝,隻有希冀偶然的運氣,才能終于脫離樊籠,回歸到正常(實際上也就是中産階級或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之中。
在曹雪芹撰寫《紅樓夢》的那個時代,中國的養生堂也是暗無天日的地方,從那裡抱養出去的孩子,男的往往是被當作學徒,女的往往成為丫頭,命運稍微好些的,也不過是成為小戶人家的養子養女。
對于他們的來曆,父母諱莫如深,他們長大後有所疑惑、察覺,都會非常地痛苦。
就因為他們&ldquo來曆不純&rdquo,所以會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是婚姻、就業等方面,遭遇障礙,形成坎坷。
美國19世紀小說家霍桑的《紅字》,雖然講的不是養生堂的故事,但是書裡的那個女孩珠兒,就因為她&ldquo不知其父&rdquo,&ldquo來曆不明&rdquo,也就跟她那至死不說出她父親是誰的母親一樣,每天身上必須挂出屈辱性的紅A字,被示衆、被歧視。
這說明,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至少在一百多年前,血統問題仍是一個能制人于死命的嚴重問題。
所以《紅樓夢》第八回末尾的那段交代,說秦可卿是宦囊羞澀的小官吏從養生堂抱出的女嬰,卻僅僅因為跟賈府有些瓜葛,就嫁入到人人一雙富貴眼睛的賈氏家族,成為甯國府三世單傳的貴族公子賈蓉的正妻,确實是有悖那個時代常理的,不僅有悖那時中國的常理,也有悖霍桑、狄更斯筆下描繪過的,以往西方社會的常理。
那确實是個值得探究的&ldquo症結&rdquo。
飛機上鄰座的一位美籍華人女士,跟我談起美國領養團,她說這些白種美國人會為所領養的&ldquo中國妹妹&rdquo安排很好的前程,送她們入名校,最後将她們輸入美國主流社會。
她估計再過十年,這些女孩中長大成人的,會組成&ldquo中國姊妹會&rdquo,她們會意識到她們在美國社會裡是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會返回中國尋根(實際上現在已經有1992年抱養去的回來尋求&ldquo我究竟是誰&rdquo的答案),會在美中各方面交流中起到某種特殊的作用。
飛機開始降落,舷窗外,已呈現出紐瓦克國際機場的鮮明輪廓&hellip&hellip? 大娃娃心态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美國白人組成領養團,到中國福利院裡抱養被遺棄的女嬰到了紐約以後,我還經常跟那邊的人士讨論。
總的來說,每一位領養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特殊的原因,甚至是很私密的原因。
但是,大體而言,他們有其共同點,就是出于樸素的人道考慮,覺得自己既然有能力,就應該做這種珍惜生命的事情。
這跟一般美國人都信奉基督教新教派,持有宗教情懷也有很大關系。
20世紀50年代,曾有很多美國人自願領養韓國孤兒,六七十年代,積極抱養越南孤兒又形成一種風氣。
現在,盡管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