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時期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來吧,弟弟》連續發出的那一次;第二次是指《鐘鼓樓》的發表和獲獎(另兩部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呼聲早就很高,獲獎似屬理所當然,《鐘鼓樓》原不在許多人預測之中,我自己也沒抱希望,但卻也由評委們無記名投票選上了,因而更轟動);第三次就是指《5·19長鏡頭》和《公共汽車詠歎調》的發表。
祖慰說這個話的時候當然沒有預料到還有另一種&ldquo舌苔事件&rdquo式的轟動在等着我。
從&ldquo舌苔事件&rdquo以後,文壇上除某些報告文學外似乎已從總體上失卻了轟動效應。
對于這種新的文學境況人們展開了讨論,至今仍在進一步探究中。
我并不認為文學作品的成功标志是轟動的社會效應,我的&ldquo三次轟動&rdquo并不意味着我在文學創作中獲得了多麼堅實的成果。
但回顧這十年的文學跋涉,有一點我是問心無愧的&mdash&mdash我在基本的取向上始終如一,我有變化,但那變化是調整,是前進,而絕不是投機式的轉向或犬儒式的妥協。
我的創作靈感發自我的内心,我的内心深處所湧動着的情思可分解為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我深刻地意識到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既有獨特的價值、不可侵犯的尊嚴、堅實的良知和理性,也有連自己也說不清鬧不明的豐富以至混亂乃至神秘的體驗與渴求。
另一個部分是我清醒地意識到我是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而且我的生命恰恰是在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之間度過,我的個人命運與這一曆史階段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想摘開撇清,也摘不開撇不清的。
再一個部分是我切膚地意識到我是一個黃種人,一個東方人,一個中國人,因此我是一個種族,一個文化,一種固有傳統的産物。
不管我怎麼反抗那造成了我的傳統,到頭來我還屬于這個傳統,就算我和我們這個種族這個民族這個文化傳統中的所有叛逆者集合起來,采取最強烈的手段,在我們有生之年,充其量也不過是促使我們的傳統發生一些變化,或在一定程度上與别的種族别的民族别的文化傳統有所融合而已,完全使自己成為另一傳統中的人物,幾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1988年3月我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論文《中國作家和當代世界》,4月又在《文彙報》發表了一篇論文《作家與讀者》,并在《文藝報》上開設了幾乎每周一篇的&ldquo一葉之見&rdquo專欄,這些文章的心理背景,正如上所述。
使我感到無限欣慰的是即使在我最倒黴的時候,作為社會人的我仍然從社會得到了溫暖、愛護和激勵。
1987年我被停職檢查以後,接到了雲南昆明宏達公司總經理郭友亮的邀請,應邀到那邊同他會面并調養身心。
我們本來并不相識,他隻是讀過我的一些作品,結果我們成了摯友。
倘若以為我們的友誼僅僅建築在他對我的作品的欣賞和我對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給了我溫暖那一點基礎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各自從對方内心深處發現了可以将我們永遠聯結在一起的鍊條。
1988年8月郭友亮從北京飛往日本進行訪問,又從日本飛回北京。
在我家裡,我愛人問他對日本印象如何,買了什麼東西回來。
他的表情沉毅而堅定:&ldquo那裡的東西太豐富了!開頭我什麼都想買,後來我什麼都不要買&mdash&mdash因為就算我有好多好多的外彙,能買好多好多的東西,我又怎麼能夠把日本所有的好東西買到中國來當我從東京成田機場登上飛機的時候,我默默地對自己說:我的使命不是把日本的好東西買回來,而是把中國&mdash&mdash至少是昆明&mdash&mdash建設得像日本一樣的富有!&rdquo我的心因他的這番話而悸動。
我有許多文學界以外的朋友,郭友亮這樣的企業家朋友并不多,更多的是市井上的無名之輩:電線廠的工人、擺攤賣衣服的個體戶、專做女發的理發師、鍋爐工和搬運工&hellip&hellip我同他們交朋友絕非是為了寫小說&ldquo而體驗生活&rdquo、積攢素材。
他們幾乎沒有讀過我的任何作品而我也從來沒有同他們談論過文學或藝術,我們一起喝酒、打撲克、侃大?山&hellip&hellip?當我十年之中三〖JP2〗次搬家并且房子确實越搬越大,而且&ldquo軟件&rdquo也确實不斷更新之後,再邀他們來玩來喝來聊時,他們有時也直截了當地問:&ldquo你幹嗎跟我們交往呢&rdquo老實說,我答不出來。
我隻是覺得我不能整個兒&ldquo文學化&rdquo,尤其不能整個兒&ldquo純文學化&rdquo,畢竟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有文學以外的需求的活人,我不能失去活氣兒。
我在不止一篇作品中使用了&ldquo瑣屑的人生樂趣&rdquo這麼個詞組,我想那不是偶然的,我這人确實珍惜并善于享受種種瑣屑的往往絕對非文學性的人生樂趣。
我清醒地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僅有我一個人存在,我必須同其他的人一起存活,而在生活網絡中同我發生關系的人有愛我的,也有恨我的,我的心靈對于愛和恨以及其他的外來情感沖擊都有足夠的承受力。
在同他人的碰撞中,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我豐富着自己的體驗與情感,并且我驚喜地發現我内心深處還有着那麼多不受外界幹擾和左右的良知、渴望和神秘因子。
我盡管得到了不少,但我不害怕失去它們,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有更新創造,并創造得更好的激情與力量,所以我充滿了自信。
祖慰說這個話的時候當然沒有預料到還有另一種&ldquo舌苔事件&rdquo式的轟動在等着我。
從&ldquo舌苔事件&rdquo以後,文壇上除某些報告文學外似乎已從總體上失卻了轟動效應。
對于這種新的文學境況人們展開了讨論,至今仍在進一步探究中。
我并不認為文學作品的成功标志是轟動的社會效應,我的&ldquo三次轟動&rdquo并不意味着我在文學創作中獲得了多麼堅實的成果。
但回顧這十年的文學跋涉,有一點我是問心無愧的&mdash&mdash我在基本的取向上始終如一,我有變化,但那變化是調整,是前進,而絕不是投機式的轉向或犬儒式的妥協。
我的創作靈感發自我的内心,我的内心深處所湧動着的情思可分解為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我深刻地意識到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既有獨特的價值、不可侵犯的尊嚴、堅實的良知和理性,也有連自己也說不清鬧不明的豐富以至混亂乃至神秘的體驗與渴求。
另一個部分是我清醒地意識到我是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而且我的生命恰恰是在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之間度過,我的個人命運與這一曆史階段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想摘開撇清,也摘不開撇不清的。
再一個部分是我切膚地意識到我是一個黃種人,一個東方人,一個中國人,因此我是一個種族,一個文化,一種固有傳統的産物。
不管我怎麼反抗那造成了我的傳統,到頭來我還屬于這個傳統,就算我和我們這個種族這個民族這個文化傳統中的所有叛逆者集合起來,采取最強烈的手段,在我們有生之年,充其量也不過是促使我們的傳統發生一些變化,或在一定程度上與别的種族别的民族别的文化傳統有所融合而已,完全使自己成為另一傳統中的人物,幾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1988年3月我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論文《中國作家和當代世界》,4月又在《文彙報》發表了一篇論文《作家與讀者》,并在《文藝報》上開設了幾乎每周一篇的&ldquo一葉之見&rdquo專欄,這些文章的心理背景,正如上所述。
使我感到無限欣慰的是即使在我最倒黴的時候,作為社會人的我仍然從社會得到了溫暖、愛護和激勵。
1987年我被停職檢查以後,接到了雲南昆明宏達公司總經理郭友亮的邀請,應邀到那邊同他會面并調養身心。
我們本來并不相識,他隻是讀過我的一些作品,結果我們成了摯友。
倘若以為我們的友誼僅僅建築在他對我的作品的欣賞和我對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給了我溫暖那一點基礎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各自從對方内心深處發現了可以将我們永遠聯結在一起的鍊條。
1988年8月郭友亮從北京飛往日本進行訪問,又從日本飛回北京。
在我家裡,我愛人問他對日本印象如何,買了什麼東西回來。
他的表情沉毅而堅定:&ldquo那裡的東西太豐富了!開頭我什麼都想買,後來我什麼都不要買&mdash&mdash因為就算我有好多好多的外彙,能買好多好多的東西,我又怎麼能夠把日本所有的好東西買到中國來當我從東京成田機場登上飛機的時候,我默默地對自己說:我的使命不是把日本的好東西買回來,而是把中國&mdash&mdash至少是昆明&mdash&mdash建設得像日本一樣的富有!&rdquo我的心因他的這番話而悸動。
我有許多文學界以外的朋友,郭友亮這樣的企業家朋友并不多,更多的是市井上的無名之輩:電線廠的工人、擺攤賣衣服的個體戶、專做女發的理發師、鍋爐工和搬運工&hellip&hellip我同他們交朋友絕非是為了寫小說&ldquo而體驗生活&rdquo、積攢素材。
他們幾乎沒有讀過我的任何作品而我也從來沒有同他們談論過文學或藝術,我們一起喝酒、打撲克、侃大?山&hellip&hellip?當我十年之中三〖JP2〗次搬家并且房子确實越搬越大,而且&ldquo軟件&rdquo也确實不斷更新之後,再邀他們來玩來喝來聊時,他們有時也直截了當地問:&ldquo你幹嗎跟我們交往呢&rdquo老實說,我答不出來。
我隻是覺得我不能整個兒&ldquo文學化&rdquo,尤其不能整個兒&ldquo純文學化&rdquo,畢竟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有文學以外的需求的活人,我不能失去活氣兒。
我在不止一篇作品中使用了&ldquo瑣屑的人生樂趣&rdquo這麼個詞組,我想那不是偶然的,我這人确實珍惜并善于享受種種瑣屑的往往絕對非文學性的人生樂趣。
我清醒地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僅有我一個人存在,我必須同其他的人一起存活,而在生活網絡中同我發生關系的人有愛我的,也有恨我的,我的心靈對于愛和恨以及其他的外來情感沖擊都有足夠的承受力。
在同他人的碰撞中,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我豐富着自己的體驗與情感,并且我驚喜地發現我内心深處還有着那麼多不受外界幹擾和左右的良知、渴望和神秘因子。
我盡管得到了不少,但我不害怕失去它們,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有更新創造,并創造得更好的激情與力量,所以我充滿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