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平民朋友
關燈
小
中
大
有評論家指出,我的作品中,常體現出一種“平民性”。
遠的不說,即如我1992年發表在《收獲》雜志的中篇小說《小墩子》,1993年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成八集電視連續劇,于1994年初播出以後,就很有些評論家說,我這個作家真是改不了“舊習”——北京如今有了很多的“摩天樓”,更有很不老少相當富麗堂皇如燕莎友誼商城、賽特購物中心那樣的商場,三環路外出現了多少高樓林立的新居民區,又有幾多北京遊樂園、世界公園、九龍遊樂園那樣的娛樂場所,可是,你這《小墩子》所寫的人生浮沉,還是小胡同大雜院裡的事兒,雖然你這些人物、故事,都鮮明地折射着時代的光影,可在讀者、觀衆面前晃來晃去的,還是“胡同串子”和“土鼈婆兒”……你對他們怎麼就那麼有興趣呢! 是的。
我對所謂底層的這些小人物,确實有濃厚的興趣,而且不隻是興趣,對于他們當中的某些人,我還很有感情,有的,我們之間的關系,已達互為“鐵哥兒們”的程度。
有一回,文壇圈裡的一位熟人,偶然看見我在一處街角的馬路牙子上跟一位壯漢并坐閑聊,他并不驚訝,而是跟我打個招呼,本能地對我笑說:“體驗生活啦!”然後腳不停步地走了。
後來他還在某個圈子裡的場合,對别的人說:“那天我看見劉心武在大街上體驗生活呢!”自然是揄揚的意思。
可在我聽來,卻真是“這話從何說起”,因為那條漢子是我多年的朋友,我跟他交往,實在是與寫作無關,也許我的小說中會有些他給予我的無形影響,但我至今并沒有用他做模特兒寫過小說,他是一個從不看小說的人。
我自從當上作家以後,也确實正兒八經地去為創作具體的作品體驗過生活,在那過程中也和一些人建立了較深入的關系,其中有基層的工農兵,也有幹部和知識分子。
我和他們當中的個别人,直到如今也還保持着聯系,但都稱不上朋友。
我的平民朋友,都是怎麼交上的?大而言之,那是因為我原來就是一個平民。
衆所周知,我曾在一所中學裡當了15年的普通教師。
中學教師的社會地位,至今仍是“黃柏木磬槌——外頭體面裡頭苦”。
我又曾在胡同雜院裡居住過十來年,雖然我後來從教師群裡“出來了”,也搬進了樓房裡住,甚至于享受到了所謂“正局級待遇”,人五人六的好賴算個“角兒”了,可是,我還是喜歡跟那些人們稱為“平民”的人交往。
至于每一位具體的平民朋友是怎麼交上的,那是我和我朋友的私密,我不大願意公開。
有的這樣的朋友,我也寫過。
比如我的一位修鞋匠朋友,我叫他郄大哥,我在《私人照相簿》裡直接寫到他,印出了他的照片,還以他為模特兒,在長篇小說《鐘鼓樓》裡塑造了一個荀師傅的形象。
他不幸去世十幾年了,現在,回想起我們交往中的許多瑣屑往事,心中還是不能平靜。
比如,我們哥兒倆幾杯“二鍋頭”下肚,他就會毫無保留地把他心中難與一般人言的煩悶,向我傾訴,有時,他把頭晚的夢境講給我聽,他多多少少有些個迷信。
其實我也一樣,我無宗教信仰,雖基本上傾向于無神論,卻也還夠不上一個“無神論者”。
所以在那種情況下,他要我給他析夢,我也就很投入地為他的夢作解析,解出來,連我自己也很以為然,于是我們便浮一大白。
後來看到一篇評論我的長篇小說《風過耳》的文章,這位評論家注意到,我這部小說雖以寫“儒林”百态為主,可是也寫了不少“平民”。
他認為這上下兩個層次的人物,都還堪稱描寫生動,但他認為我沒能把這兩個層次的人物用更多的矛盾沖突糾葛在一起,是結構上的失敗。
我小說裡寫了一個在大科技文化單位裡給頭頭腦腦開車的司機,他住的地方是“平民”聚居區,這樣,我通過他把兩個層面的生活交錯在一起。
但這位評論家還不滿意,他認為成功的結構,應是将小說的主要人物,比如說副局級的幹部,同最下層的人物直接構成“戲”。
評論家的意見,我願參考,但就我本人迄今為止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感到北京這個大都會的“上層”和“底層”之間,就單個的人與單個的人相互的交往溝通而言,是并不多見的。
當然,所謂“上層”、“上中層”、“下層”、“底層”,都是借用的詞兒,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裡,是不應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
不僅從理論上說凡公民都是平等的,在具體的生存狀态裡,比如住很寬的樓房和住又小又破的平房的人,家裡都擁有相同的日本進口原裝大彩電,共享着改革開放的某些成果,也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并不多見的景象。
但人們畢竟過着各自那個層面上的生活,在相當程度上,是無直接相關性的,不僅很難糾葛到一起,構成“戲”,而且,有時簡直就不甚清楚别的層面上的人是在怎麼活動。
比如,一位大學老教授,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進入了五星級大飯店,并且進入了其中的“演歌台”,他不禁目瞪口呆,特别是當他想到,這社會上有某些人,成天泡在這類場所,消耗他們
遠的不說,即如我1992年發表在《收獲》雜志的中篇小說《小墩子》,1993年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成八集電視連續劇,于1994年初播出以後,就很有些評論家說,我這個作家真是改不了“舊習”——北京如今有了很多的“摩天樓”,更有很不老少相當富麗堂皇如燕莎友誼商城、賽特購物中心那樣的商場,三環路外出現了多少高樓林立的新居民區,又有幾多北京遊樂園、世界公園、九龍遊樂園那樣的娛樂場所,可是,你這《小墩子》所寫的人生浮沉,還是小胡同大雜院裡的事兒,雖然你這些人物、故事,都鮮明地折射着時代的光影,可在讀者、觀衆面前晃來晃去的,還是“胡同串子”和“土鼈婆兒”……你對他們怎麼就那麼有興趣呢! 是的。
我對所謂底層的這些小人物,确實有濃厚的興趣,而且不隻是興趣,對于他們當中的某些人,我還很有感情,有的,我們之間的關系,已達互為“鐵哥兒們”的程度。
有一回,文壇圈裡的一位熟人,偶然看見我在一處街角的馬路牙子上跟一位壯漢并坐閑聊,他并不驚訝,而是跟我打個招呼,本能地對我笑說:“體驗生活啦!”然後腳不停步地走了。
後來他還在某個圈子裡的場合,對别的人說:“那天我看見劉心武在大街上體驗生活呢!”自然是揄揚的意思。
可在我聽來,卻真是“這話從何說起”,因為那條漢子是我多年的朋友,我跟他交往,實在是與寫作無關,也許我的小說中會有些他給予我的無形影響,但我至今并沒有用他做模特兒寫過小說,他是一個從不看小說的人。
我自從當上作家以後,也确實正兒八經地去為創作具體的作品體驗過生活,在那過程中也和一些人建立了較深入的關系,其中有基層的工農兵,也有幹部和知識分子。
我和他們當中的個别人,直到如今也還保持着聯系,但都稱不上朋友。
我的平民朋友,都是怎麼交上的?大而言之,那是因為我原來就是一個平民。
衆所周知,我曾在一所中學裡當了15年的普通教師。
中學教師的社會地位,至今仍是“黃柏木磬槌——外頭體面裡頭苦”。
我又曾在胡同雜院裡居住過十來年,雖然我後來從教師群裡“出來了”,也搬進了樓房裡住,甚至于享受到了所謂“正局級待遇”,人五人六的好賴算個“角兒”了,可是,我還是喜歡跟那些人們稱為“平民”的人交往。
至于每一位具體的平民朋友是怎麼交上的,那是我和我朋友的私密,我不大願意公開。
有的這樣的朋友,我也寫過。
比如我的一位修鞋匠朋友,我叫他郄大哥,我在《私人照相簿》裡直接寫到他,印出了他的照片,還以他為模特兒,在長篇小說《鐘鼓樓》裡塑造了一個荀師傅的形象。
他不幸去世十幾年了,現在,回想起我們交往中的許多瑣屑往事,心中還是不能平靜。
比如,我們哥兒倆幾杯“二鍋頭”下肚,他就會毫無保留地把他心中難與一般人言的煩悶,向我傾訴,有時,他把頭晚的夢境講給我聽,他多多少少有些個迷信。
其實我也一樣,我無宗教信仰,雖基本上傾向于無神論,卻也還夠不上一個“無神論者”。
所以在那種情況下,他要我給他析夢,我也就很投入地為他的夢作解析,解出來,連我自己也很以為然,于是我們便浮一大白。
後來看到一篇評論我的長篇小說《風過耳》的文章,這位評論家注意到,我這部小說雖以寫“儒林”百态為主,可是也寫了不少“平民”。
他認為這上下兩個層次的人物,都還堪稱描寫生動,但他認為我沒能把這兩個層次的人物用更多的矛盾沖突糾葛在一起,是結構上的失敗。
我小說裡寫了一個在大科技文化單位裡給頭頭腦腦開車的司機,他住的地方是“平民”聚居區,這樣,我通過他把兩個層面的生活交錯在一起。
但這位評論家還不滿意,他認為成功的結構,應是将小說的主要人物,比如說副局級的幹部,同最下層的人物直接構成“戲”。
評論家的意見,我願參考,但就我本人迄今為止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感到北京這個大都會的“上層”和“底層”之間,就單個的人與單個的人相互的交往溝通而言,是并不多見的。
當然,所謂“上層”、“上中層”、“下層”、“底層”,都是借用的詞兒,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裡,是不應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
不僅從理論上說凡公民都是平等的,在具體的生存狀态裡,比如住很寬的樓房和住又小又破的平房的人,家裡都擁有相同的日本進口原裝大彩電,共享着改革開放的某些成果,也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并不多見的景象。
但人們畢竟過着各自那個層面上的生活,在相當程度上,是無直接相關性的,不僅很難糾葛到一起,構成“戲”,而且,有時簡直就不甚清楚别的層面上的人是在怎麼活動。
比如,一位大學老教授,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進入了五星級大飯店,并且進入了其中的“演歌台”,他不禁目瞪口呆,特别是當他想到,這社會上有某些人,成天泡在這類場所,消耗他們